类比(analogy)是以两种或更多事物之间的比较为基础的论证方法。类比中经常包含好像(like)、如同(as)、相似(similarly)、相比(comparedto)等词语。在第9章结尾引用的朱迪思·贾维斯·汤姆森的文章中,她将橡树果与胎儿进行了类比,以说明母亲和胎儿的关系正像橡树与橡树果之间的关系,并就此得出结论,如同橡树果不是橡树一样,胎儿也不能被称为人类。
类比的运用
注意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人类从经验中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孩子在被蜡烛烧到手后会永远记得与篝火保持距离,因为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再来看一个例子,许多早期的建筑很容易被暴风雨摧毁,因为这些建筑刚性太强。后来建筑师们注意到,大树由于本身的弹性能够在强风过后恢复原状,便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防风结构的设计上。将心脏与机械水泵进行比较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心脏的工作原理。
在描述性手法中类比也可以单独存在,例如“她就像一头冲进瓷器商店的牛”以及“在通勤停车场里寻找自己的车就像寻找落在干草垛里的一根针”。类比还常常被用作一种阐述论点的方法,例如下面的句子:
吸烟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要比一年中每天都有三架大型飞机失事而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正如一个人在扔掉旧衣服后会换上新衣服一样,生命的本原(灵魂)在抛弃旧的躯体之后会获得一个新的躯体。
第一项类比被用于向人们阐明论点:吸烟远比乘坐飞机更加致命。第二项类比引自于印度圣书中的《薄伽梵歌》(2:22),用于阐明死亡的概念和灵魂的轮回。
隐喻(metaphors)是一种描述性的类比,常见于文学作品。莎士比亚在《麦克白》(第5幕)里的一段话中将生命比作了舞台剧。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论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
有时无法明显地看出文章是使用了隐喻的手法,还是使用字面本身的意思。在解释古老的经文时,这种问题尤为突出,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差异以及翻译过程都使人们无法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基于类比的论证
除了可以独立使用之外,类比还可以用作论证中的前提。基于类比的论证认为,如果两个事物在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具有相似性,那么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很可能相同。
前提:甲(熟悉的事物)拥有特征一、特征二和特征三。
前提:乙(不熟悉的事物)拥有特征一和特征二。
结论:因此,乙也很可能拥有特征三。
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模型,假设你(甲)在塞拉俱乐部(美国的一个环保组织)举行的校园活动中认识了一个人(乙)。这个人非常讨人喜欢,并且似乎对你也很感兴趣。你想确定是否应该和此人开始一段恋爱关系。然而,在你决定开始正式的恋爱关系之前,首先收集更多关于此人的信息,包括两个人有哪些共同特点。你已经知道两人都热衷于环保议题(特征一)。在简短的交谈中,你了解到他与自己一样也喜欢徒步旅行(特征二)。在简短的接触之后,你得出结论,既然两人在环保与徒步旅行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爱好,那么乙也很可能拥有另外一项和自己一样的爱好,那便是健康饮食(特征三)。回到家后,你拨通了乙的电话,邀请乙去当地一家健康食品餐馆共进晚餐。
除了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基于类比的论证在很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法律、宗教、政治和军事等。例如,肖尼人的领袖特库姆塞(1738—1813)在说服自己与周边部落的居民联合起来组成美国土著联盟来抵抗不断侵占自己土地的白人时,就使用了类比方法。他说到,部落之间组成联盟就像结成辫子的头发。一缕头发很容易被扯断,但是几缕头发编结在一起就很难被扯断。
设计论证(argument fromdesign)是基于类比的最著名的论证之一。这项论证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是证明上帝存在的最流行的“证据”之一。最近在神创论与进化论的论战中,这项论证又重新浮出水面。本书将在第12章结尾深入介绍神创论与进化论之间的论战。
设计论证的出现是由于人们注意到宇宙和其他自然物体(例如人的眼睛)与人工制造的物体(例如手表)之间拥有相似性。组织性和目的性是自然物体与人工物体共有的高度相似的特征。手表的组织性和目的性是钟表工匠制作的直接结果,而钟表工匠是一位拥有智慧和理性的创造者。
接下来的论证与此相似,组织性与目的性更强的自然也一定是由一位拥有智慧和理性的创造者制作出来的。这项类比可以概括如下:
前提:手表拥有以下特征:(1)组织性;(2)目的性;(3)由拥有智慧和理性的创造者制作。
前提:宇宙(或人的眼睛)也表现出以下特征:(1)组织性;(2)目的性。
结论:因此,根据类比的原则,宇宙(或人的眼睛)也应该(3)由拥有智慧和理性的创造者制作,这位创造者就是上帝。
使用类比的论证也常常应用在科学研究当中。科学家们以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通过在大鼠等其他动物身上做实验,对人类在药物或特殊刺激的作用下表现出的效果提出假设。天文学家则以星系中的其他星球和地球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对这些星球的特征做出预测。
在法律领域,法庭在做出判决之前常常会参考以前相似案件的审判过程。本书将在第13章对法律判例原则进行研究。
一些类比方法会使用能够给人带来强烈情绪刺激的图片或影像,以达到让听众接受某一结论的目的(参见下方“你知道吗?”)。这种修辞手法常常在形势非常紧张、人与人之间正处于剑拔弩张的局面下出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第二天,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向英国人民发表的演讲中使用了类比的手法,使人们意识到希特勒及其军队的危险性。在演讲中,丘吉尔将希特勒比做“一头邪恶的怪物,嗜血如命且贪得无厌”,将纳粹军队比做“不停绞碎人类生命的战争机器”,而将德国士兵比做“一大群爬行的蝗虫”。
将类比用作驳斥论证的工具
类比本身也用于驳斥那些包含不准确和不恰当类比的论证。在对这样的论证进行驳斥时,第一种方式是针对其中的错误类比提出一项全新的类比进行回应。在使用新的类比时,可以使用“你也可以说”或“那就像是说”等语句作为开始。新的类比往往与旧的类比拥有相同的句法和结构,就像下面摘选自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段落,当爱丽丝论证她所说的就是自己心里所想的时,三月兔和睡鼠利用类比进行了驳斥:
“我说的就是我心里所想的,”爱丽丝匆匆回答道;“至少——至少我心里想的是我说的——这是同样的事情,你懂的。”
“一点儿也不一样!”帽商说道。“你还不如说‘我看到我吃的食物’与‘我吃我看到的食物’是同样的事情!”
“你还不如说,”三月兔也说道,“‘我喜欢我得到的东西’与‘我得到我喜欢的东西’是同样的事情!”
“你还不如说,”睡鼠也说道,似乎是在梦里才会说的话,“‘我睡觉时我还在呼吸’与‘我呼吸时我还在睡觉’是同样的事情!”
对包含不准确和不恰当类比的论证进行驳斥的第二种方法,便是将论证中使用的类比进行延伸。例如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在驳斥神创论时,将钟表工匠与上帝之间的类比进行了延伸。他注意到,制作手表的工匠可以是几个人。另外,手表的质量也有好有坏。在制作手表时,工匠可能已经老眼昏花或者敷衍了事。休谟进一步对类比进行延伸,他认为,当人们得到一块手表时,甚至不能假定制作手表的工匠还活着。因此,即使上帝和钟表工匠之间的类比能够为人们所接受,也无法通过类比来证明善良的或完美的上帝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
对基于类比的归纳论证进行评价
有些类比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使用类比方法的论证是否具有说服力,取决于对比的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点与相异点的类型与程度。下列是评价类比论证的详细步骤。
1. 识别比较的对象。简短地概括出比较的内容。例如,在184页底部的图片中,大脑被比作生鸡蛋,毒品被比作热煎锅。
2. 列出相似点。列出比较的两个事物之间在哪些特定方面具有相似性。这些相似性是否足以支持结论?一般来说,相似程度越高,类比就越具说服力。例如,在“毒品作用下的大脑”的类比中,热煎锅与毒品的相似之处在于都会极大改变和破坏有机物质;另一个相似点在于大脑和生鸡蛋都是圆的和湿软的。
在列出所有的相似点之后,划掉其中与论证没有关系的相似点。在这个例子中,大脑和鸡蛋在形状和质地方面的相似性与毒品会伤害大脑的论证无关。在一项好的类比中,具有相关性的其余相似点应该在支持结论时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3. 列出相异点。在列出相似点之后,列出所有的相异点。这些相异点或差异是否会在某些方面对论证造成影响?相异点越多,论证的说服力往往会越差。毒品真的像热煎锅吗?服用毒品,尤其是剂量较小时,并不会像往热煎锅打入生鸡蛋那样产生如此迅速且惨重的后果。实际上,诸如大麻等毒品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对身体有益(参见本章末尾“批判性思维之问:透视大麻合法化”)。
一些相异点可能与论证没有相关性。正像本书前面指出的那样,人们正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结论,其他人拥有与我们同样的感受和意识。因为与其他人类相比,电脑或机器人和我们有着太多的不同之处,所以很难将这种推理应用于人工智能(AI)形式的存在。人工智能是基于硅的,而人类是碳基生命,人工智能是被人类创造和编程出来的,而人类是自然出生的,如果说以此得出结论,认为人工智能永远无法获得意识或者拥有与人类相同的情感,那么这种结论就是基于无关的相异点。而实际上据人们现在所能够了解的,制作材料与能否获得意识和情感无关。这种存在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也与此无关,因为人类也是被其他人类通过两个细胞创造的,并且由DNA和环境进行编程。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不存在其他相关的相异点。
4. 比较相似点与相异点列表。相似点是否足以支持推理的结果?相异点是否对结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休谟通过指出类比之间的相异点驳斥了设计论证。虽然诸如眼睛等自然物体与手表之间在组织性和目的性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但这些相似性并不足以支持上帝创造世界的结论,因为上帝与钟表工匠之间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
5. 检查是否存在极具说服力的反面类比。反面类比是否更具说服力?约翰·诺南在驳斥橡树果与胎儿之间的类比时使用了反面类比:猎人在看到灌木丛出现动静时,并不能判断后面是人还是鹿,即使灌木丛后面只有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出现人类,猎人仍然不会选择开枪,否则就会伤及人命。诺南进一步提出,与此类似,即使无法确定胎儿是否属于人类,我们都应当一切以生命为重,不去触及任何可能杀死一条生命的危险。
6. 判断类比是否支持结论。在比较相关的相似点与相异点并寻找可能的反面论证之后,就该决定论证的好坏了。切记,基于类比的论证并不提供确凿的证据,而仅仅提供具有不同说服力的论证。
在论证时,类比能够清晰地阐明关键论点,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工具。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类比的说服力也可能是欺骗性的,因为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人们的想象力。由于类比拥有塑造人们世界观的能力,学习如何识别并评价包含类比的论证尤为重要。
因为人工智能并非有机体而认为它们缺乏意识和情感的主张是基于不相关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