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两难法(false dilemma)谬误是将对一个复杂问题的回答简化为“不是……就是……”的选择。一般来说,这类谬误把问题的立场两极化,忽视了共有的立场或者其他解决办法。下面这句口号就是这类谬误的典型例子:
美国——要么热爱她,要么离开她!如果你不喜欢美国的政策,那么就搬到其他国家去!
这一论点的假设是没有根据的,即不接受美国政策的惟一选择就是搬到其他国家。然而,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包括努力改变或改进美国的政策。在这个例子中,错误的推理会受到“我们”和“他们”这种认知错误的强化,这种错误观念使我们倾向于把世界分成对立的两面。
缺乏批判性思维技能和“非黑即白”的看待世界的倾向会使我们更容易掉进这类谬误的陷阱。这在某些政客宣称应对全球变暖只有两种选择的论点中可见一斑:要么(1)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的排放量,即使这样做会损害我们国家的经济;要么(2)忽视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像往常一样继续坚持发展工商业,保持经济强劲增长。事实上,两者并不是全部可供选择的方案。许多方案提出,可以使用替代性能源以及建造节能的建筑和交通工具,这样既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又能巩固整个国民经济。
穿上制服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某人是某领域专家的信念,但该领域也许并不是这个人真正的专长所在。
习惯性地使用这种谬误会限制我们想出创造性方案的能力,不只是在国家政策方面,在个人生活中也是如此。下面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今天是情人节,鲍勃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向我求婚。更糟糕的是,他说他想和其他女人交往。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如果鲍勃不娶我,我最后肯定会成为一个可怜的老处女。
很明显,鲍勃并不是世界上惟一的男性,但当我们被自己喜欢的人抛弃时似乎就是这样。要战胜个人的挫折,我们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陷入错误的思维方式。
在“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中,我们总是能够发现这种谬误。比如,贪食症患者认为饮食要么导致发胖,要么就是在暴食之后再吐出来以保持身材苗条。他们就是不把适度饮食视为可行的备选方案。
我们在第4章曾讨论过,那些患抑郁症的人容易陷入这种错误的推理:
“我要么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要么完全失控。”“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我,就是每个人都讨厌我。”
民意调查者可能会不经意地犯这种谬误。问题选项的呈现方式会影响被访者的反应。比如,在一项调查中,人们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法庭对罪犯的处理方式是太过严厉还是不够严厉?”如果只有“太严厉”和“不够严厉”这两个选项,那么6%的被调查者回答“太严厉”,78%的人回答“不够严厉”。但是,如果还有第三个选项——“我所了解的法庭信息不足以作出回答”,那么29%的被调查者会选择该选项,只有60%的人选择“不够严厉”。在第7章,我们会更加详细地学习民意测验的方法。
为了避免虚假两难法这种谬误,当你遇到“不是……就是……”这类让你为难的问题时,你要特别当心。如果你对两个选项都不满意,最好是不作任何回答,或者勾选“我不知道”选项,如果提供了这个选项的话。
很多方法既能巩固国民经济,又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我们不再依赖进口石油,利用风能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