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诸怜悯(appeal to pity)谬误是指我们试图通过唤起别人的同情心使其同意我们的观点,而这种怜悯与结论之间并无关系。比如:
警官,请不要给我开超速罚单。我今天真的很倒霉:我发现我的男朋友一直在欺骗我,更重要的是,我刚刚收到了房东下的逐客令。
你刚发现男朋友一直在欺骗自己和收到房东的逐客令确实非常倒霉,但是这些与你开车的速度并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尽管这位警官可能会同情你的遭遇,但这并不能成为她不给你开超速罚单的好理由。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讨论过,批判性思维在健康的自尊和自信的沟通技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些自尊水平低或不能平衡自己和他人需要的人尤其容易受到这类谬误的欺骗。
我没有时间把明天早上的课堂作业打印出来,因为我答应贾斯汀今天晚上去看电影。你比任何人都知道言而无信是不对的。所以请你帮我把作业打印出来吧。如果你不帮我,我这门课就挂了。求求你了,就帮我这一次。
广告牌上诉诸怜悯的标语不是谬误。吸烟引起的死亡不仅影响了吸烟者自身,而且也影响了受害者的家人。
被这种谬误欺骗的人可能会把自己看做是有同情心的、敏感的,他们不愿意对别人说“不”,而且总是为了朋友不辞辛劳。毫无疑问,同情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但是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请求,有时你也需要退一步想想,问问自己的同情是否与他们的论据相关。如果没有关系,你可以表达自己的关心,但是不要屈服于他们错误的推理。受诉诸怜悯谬误的欺骗不仅伤害你自己,也纵容了习惯用这种方式来操纵别人的人的不合理行为。
并不是所有的诉诸怜悯都是错误的,有时一个人的遭遇确实需要别人的同情。比如:
警官,请您不要给我开超速罚单。我坐在后座的孩子吞了一枚硬币,现在呼吸困难。我不得不赶紧把她送到医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警官还是给这位父亲开了超速罚单,而没有将他和孩子尽快护送到医院,我们会认为这位警官极其冷酷无情,甚至会认为他犯了罪。许多慈善组织也会利用我们的同情心。重申一遍,如果我们的同情心与求助存在逻辑上的相关,就不存在谬误。
“批判性”(critical)这个词,也就是批判性思维中的(在第一章的开头我们已经做了介绍)批判性,来自希腊词“kritikos”,意思是“识别能力”或“判断能力”。能够判断出何时应该对别人的诉诸怜悯做出回应,而不是被别人操纵,需要我们意识到所提及的怜悯之事是否与事件事实上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