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诸强力(appeal to force)谬误或恐吓策略(scare tactics)谬误是指我们使用或威胁使用强力——无论是身体上的、心理上的,还是法律上的——试图让别人放弃某种观点或接受我们的结论。如人身攻击谬误一样,使用强力也许会在短期内起作用。但是,恐吓总是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且具有不良沟通技能和错误推理的特点。下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诉诸强力谬误:
不要跟我唱反调,记住谁给你交大学学费。
不要跟我唱反调,我会搧你的脸!
有时,诉诸强力比上面两个例子所呈现的更加微妙。比如,如果别人不转向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便威胁要收回关爱或支持。像我们在本章开头所讨论的,异教团体所提供的“爱心炸弹”——新成员沐浴在“无条件的爱”的氛围下,而且与团体之外的其他社会支持系统脱离了一切联系——使新成员更容易屈服于这种谬误,因为如果新成员不遵守异教团体的规则,就会遭受失去爱的威胁。
分析图片
达尔文的类人猿血统 在非言语交流中也可以使用谬误。在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后,许多反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批评者不是把矛头直接指向达尔文的观点,而是对支持进化论的学者进行人身攻击,就像1870年这幅漫画中所描写的。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1825—1895)是进化论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他没有被这种手段所蒙骗。主教塞缪尔·威伯福士问赫胥黎:“请问这位宣称自己是猴子后裔的先生,您是通过祖父还是祖母接受猴子血统的呢?”赫胥黎幽默地转移了这一人身攻击。“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我身上,”他回答道,“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个可怜的类人猿作为自己的祖先,也不选择一个拥有极高的天赋和巨大的影响,却把嘲讽奚落带进严肃的科学讨论的人作为祖先。”
讨论问题
1. 这幅漫画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或别人对漫画主题产生的感受?赫胥黎在他的回答中使用人身攻击了吗?你如何看待这种用漫画来攻击持不同意见者的方式?比如,针对那些支持智能设计论的人。
2. 既然人们倾向于被这类谬误所欺骗,那么媒体是否有责任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为了反对某人对某个问题的立场,而利用漫画攻击这个人的品质?请说明你的理由。
诉诸强力也可能采用恐吓策略而不是公开威胁。比如,小儿麻痹症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界地区常见的地方性疾病。尽管如此,试图为该地区儿童注射预防疫苗的努力却遭到了保守派穆斯林牧师们的阻挠,他们采用恐吓的策略告诉村民:这些预防疫苗是美国人试图让穆斯林儿童绝育的阴谋,虽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电影制作人也使用恐吓策略来吸引观众。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出看似人类或行为方式像人类的机器人的可能性已经促生了一系列这类电影,包括:《2001太空漫游》《终结者》《银翼杀手》《我,机器人》《人工智能》《星球大战》系列以及《黑客帝国》三部曲,在这些电影中,机器人与人类在智力上相互影响。许多电影利用了恐吓策略,将机器人描述为要破坏人类的邪恶敌人。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的恐吓策略都是谬误。比如,如果你酒后驾车,那么就很可能会导致一场机动车交通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喝酒与发生机动车事故的可能性增加之间存在逻辑关系。除此之外,也并不是所有的威胁都包含谬误。有些威胁很显然不是谬误。比如,当一个强盗拿枪指着你的脑袋说“把你的钱包和其他值钱的东西交出来”时,你一般会交出钱包。你这么做不是因为强盗说服了你钱包是他的,而是因为你不想吃枪子。
在政治、经济或社会上占有优势资源的人更有可能运用诉诸强力的谬误。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不会被公然的暴力威胁所蒙骗,但事实上,恐惧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我们要比想象中的更容易上当。尤其是当弱势群体——比如被虐待的妇女或被压迫的少数群体——开始认同压迫者或者为自己受压迫而自责时,这个问题就会变得非常麻烦。而且,目睹虐待的儿童可能会认为“那也许是对的”,并且认同强权者的行为。相应地,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或许也会使用暴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