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的灵性和进化的不同观点
适者生存是进化论的一条基本规律。根据物竞天择的原则,在任何环境下,使生物拥有更强生存和繁衍能力的特征或性状,将更有可能被传递给下一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原则已经被用于未来智能计算机的制造。例如,美国宇航局(NASA)那些成功完成使命目标的航天器计算机,现在正在被应用于创建更快、更好的新计算机程序。实际上,一些智能计算机已经能够为下一代更强大、更智能的计算机编程。
一些科学家,例如雷·库兹韦尔——本章中的阅读材料就引自他的著作《智能机器的时代》(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认为人工智能将是进化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今天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过了人类的智力,其“进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亿万年来生物的进化速度。人工智能已经接近一个临界点,那便是不再需要人类编写程序以维持其存在和进化。
虽然已经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以诺琳·赫茨菲尔德(本章中也摘录了她的文章)为代表的一些人,仍然认为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在智力上超越人类,因为它们缺少自由意志和灵性维度。智力和自由意志是生命体拥有的非物理特性。另一种支持这种看法的观点认为,智力和自由意志是以碳为基础的生命所拥有的特性,而以硅为基础的无机物,无法支持这些特性,比如计算机就是以硅为基础制造出来的。因此,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机器在进化的阶梯上永远无法拥有智慧并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与进化
雷·库兹韦尔
美国发明家、企业家和作家雷·库兹韦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一种智能是否能够创造出比自身更具智慧的智能?”在《智能机器的时代》一书中,他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并大胆预言智能机器将是进化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进化是一出上演了数十亿年的戏剧,人类的智力是其最伟大的创造。在21世纪初期,地球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智力形式,它能够与人类相媲美,并最终远远超越人类。它的出现将成为足以改变人类发展史的诸多事件当中最重要的一件;它的出现将比创造它的人类的出现更加重要,它将给人类正在努力发展的所有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包括工作的本质、人类的学习、政府、战争、艺术以及我们对于自身的观念。
这种幽灵还没有成为现实。但是计算机在复杂性上确实比人类大脑更胜一筹。随着它的出现,机器在一些相关方面的能力也会更加突出,例如对抽象概念和细微处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
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赶上了进化,都是呈指数型增长。虽然人类并非是惟一会使用工具的动物,但是制造工具显然已经成为人类的标志之一。而最终,工具本身也会制造新的工具……
智能是否能够创造出比自身更具智慧的智能形式?
首先来考虑一下创造人类的智能过程:进化。
进化是一个伟大的程序设计师。它一直都极为多产,创造出了数百万计、各式各样、独具匠心的物种,令人叹为观止。它就在地球的这里正在发生着。这些物种就像软件程序一样,以数据的形式被写出并记录在分子精巧的化学结构中,这个分子就是脱氧核糖核酸,或者称为DNA……
考虑一下,创造人类仅仅花去了几千年的时间。最终,不管如何定义或者衡量智能这个词,人类创造的机器最终会赶上甚至超越人类自身的智能。即使我的时间表不可预测,也很少有研究该领域的专家认为计算机永远不会在智力上赶上或者超越人类……
我们正在创造的智能同样也会超越其创造者的智能。正在创造智能技术的人类是在自身基础上进化的另一个例子。进化创造了人类智能。现在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智能形式。然而,另外一个例子可能要等到将来人类创造的智能技术能够创造比自身更智能的技术……
我们已经发现,大脑可以在直接的刺激下经历多种情绪,而之前人们一直认为这些情绪只有在现实的生理或心理体验中才会产生……
这些结果表明,一旦神经移植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人们将不但能够制造出真实的感官体验,还能够产生与这些体验有关的情绪,甚至我们还能够创造出与这些体验毫无关系的情绪……
这种能够控制和改变我们情绪的能力在21世纪后期将会变得更加意义深远,到那时人类的技术将发展到不仅仅是神经移植,而是能够将思维过程完全移植到一种新型计算媒介中去——这也意味着,到那时人类将变成计算机程序……
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在其他层面考虑心理体验的本性和起源,一旦人们找到能够产生心理体验的计算过程,就能够弄清楚心理体验的神经构造。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心理过程,我们就有可能找到智力、情绪和精神体验的存在形式,可以随意召唤,并使之增强。
来自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神经科学家,声称自己找到了所谓的“上帝模块”,由位于额叶的一小片神经细胞组成,这一片区域在宗教体验期间出现激活。他们是在研究癫痫病患者时发现这一神经机制的,这些病人在发作时往往有强烈的神秘体验……
当能够确定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精神体验的神经关联时,人们就能够针对性地提高这些体验,用同样的方法也能够提高人类的其他体验。到了进化的下一阶段,将诞生出新一代的人类。与今天的人类相比,新人类在能力和复杂程度上要比现在的人类先进亿万倍,精神体验的能力和洞察力也会更加强大和深化。
只有正在体验、有意识的存在才具有灵性,并反映出精神的本质。机器起源于人类的思维,并且在获取经验的能力上远远强于人类,所以将来某一天,机器一定会变得有意识,并因此拥有灵性。到那个时候,机器也会相信自己是有意识的,相信自己拥有精神体验,相信这些体验是有意义的。考虑到自古以来人类总是倾向于将遇到的现象人格化,而机器又拥有相当的说服力,所以当机器告诉人类它们是拥有意识和灵性的存在时,我们很可能会选择相信它们的话。
问题
1. 库兹韦尔说“进化是一个伟大的程序设计师”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2. 进化及人类技术创新能力的未来发展方向,对人类来说有什么意义?
3. 库兹韦尔提出技术正在逐渐赶上进化的节奏,他的这一论点有何依据?
4. 随着计算机的进化可能超过人类的智慧,会产生哪些哲学问题?库兹韦尔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按照我们的形象:人工智能与人类精神
诺琳·赫茨菲尔德
诺琳·赫茨菲尔德是圣·约翰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副教授,同时还是一位神学博士。在下面这篇引自《按照我们的形象:人工智能与人类精神》一书的摘录中,赫茨菲尔德对以库兹韦尔为代表的试图以人类形象创造机器人的科学家们的动机提出了质疑。她断定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复制人类的本性和思想,因为人类的身体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除了有限的身体以外,还拥有不断自我超越的心智和精神。
如果某个人或事物是按照已存在的人或事物创造出来的,对它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出现在圣经的开篇中,所以多年来基督教的神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它。《创世纪》第一章中提到,人类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但是并非只有上帝对按照自己的形象进行创造感兴趣。作为人类,我们同样表现出了按自身形象进行创造的强烈欲望……
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人类创造自身的形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工具。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人类积极探索计算机的应用,并创造出远远超越了肉体或静态的人类形象。计算机在模拟人类思维方面的巨大潜能,为人类进行自我形象创造的新时代开启了一扇大门……
这些事件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表明社会文化对计算机技术越来越着迷,更具体地来说,是陶醉于计算机能够表现出人类特征这个梦想。社会文化对人工智能广泛而持久的兴趣不仅仅体现在媒体关注方面,智能计算机、自动控制装置、机器人以及电子人已经成为科幻故事和电影中的常见角色。普及人工智能知识的书籍总能成为畅销书,例如雷·库兹韦尔的《智能机器的时代》。大学里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越来越受欢迎,选课人数居高不下。针对人工智能开展的研究也能吸引更多基金的青睐。
这种对人工智能的痴迷依旧狂热,但事实上人工智能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令人失望,当然还没有令人失望到引起公众注意的程度……
这种持续的狂热更多地表现了我们作为人类的本性,并不是计算机技术本身以及人工智能实现的可能性……人类渴望按自身的形象进行创造说明了什么,通过精神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是一条可行的途径……这种渴望代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呐喊:“我是谁?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渴望向我们揭示出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本性……以人类自身形象为基础制造机器人带来很多启示,例如作为21世纪的美国人,我们把自己视为什么样的人;哪些本性和特征是人类最重视的;具备哪些不可或缺的条件时,其形象才可称之为人类……神的形象或神在人间的化身,在传统上一直起着象征的作用,它标志着人类和神之间的共同特征。从神的形象中还可以发现,人类最尊重的自身特征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哪些特征构成了人性中不可或缺的核心……
库兹韦尔曾经在《智能机器的时代》一书中预言,到本世纪末,计算机技术将会成功开发出人工智能产品,人类能将自己的大脑加载到此类产品中,从而获得永生……
库兹韦尔认为没有躯体的智能可能会很快抑郁和消沉,所以他为这些智能设计了机械结构的身体。然而,并非所有机械永生论的支持者都认为有必要设计躯体。虚拟现实技术成为人们希望摆脱生物躯体束缚的有效方法,在虚拟现实中,一个人的精神自我只能存在于虚拟空间中……
如果永生的虚拟空间能够被设计出来,它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尽管设计出的计算机系统或网络能够容纳人类虚拟化身的数量有限,但还是会远远超过地球上的有限空间所能容纳的生物人或机器人数量。虚拟空间可以是无限大的。此外,在虚拟空间的世界人类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当一个人变为数据后,就可以按照意愿对自身进行变换,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变成什么,不受任何限制……
在虚拟空间里得到永生这种梦想现在只能称之为科幻而不是现实。但这种梦想却表现出人类在技术领域的一种渴望,渴望计算机技术能够使人类“从身体的存在……和肉体的限制中解脱出来”。此外,这种梦想提供了一种方式,既维护了简化唯物主义的信念,同时保留了永生的希望。
这种关于人类个体本性的假想,希望在计算机中创造永久的存在以保持永恒的生命,但这个假想与大多数基督徒的想法迥然不同……
首先,这种对人类个体的控制化理解是不加掩饰的二元论,蔑视了人类身体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虽然人类依附于物质而存在,但构成人类个体本质的却是其思维、记忆和经验……
我们身体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却是构成人这个整体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最基本的天性通常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自我超越的心灵和有限的肉体存在。对后者的否定是对女性和自然环境的贬低。直接导致这种双重贬低的还有虚拟空间里的永生。因为如果人类能够生活在硅元素组成的躯体或虚拟空间里,自然界还有什么意义?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副本拷贝完成对自身的复制,性别的区分也就没有必要。然而,基督徒们是在世间万物的创造和性别分化的背景下来理解人类的创造的。人类以及世界上与人类有关系的其他事物,无论是否同一性别,是否同一物种,都是三位一体的上帝按照自身形象创造的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虚拟空间里得到永生的可能性,只有在富有的白种男性的著作里才被提到。我想知道的是,这种计算机中的虚拟生命是否吸引女性,或者对于第三世界的人们是否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恐怕只能在精神层面建立关系。虚拟空间的永生在否定身体重要性的同时,又把永生与物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某些方面,一台智能计算机能够按照类似人类的方式工作。今天的计算机能够代替人们完成很多以前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甚至发现,有时自己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像计算机。然而,正如造物主创造人类时不能达到尽善尽美一样,人们再怎么努力,在很多方面也无法成为上帝的形象,我们创造的人工智能同样也不能达到人类的水平。计算机的行为方式最多只能近似于人类,因为上帝的方式不是我们的方式,我们的方式也不会是计算机的方式。我们希望计算机是对人类智慧的补充,它们既和人类有相似之处以便与人类协同工作,但是又拥有人类无法达到的精确性,除此以外我们对计算机别无他求。
或许事实正是如此,智力其实并不是人性特征中最重要的方面。我们不能仅仅用智力来描绘人类赖以生存、心之向往的上帝。我们的上帝是一位同子民建立盟约的神,他以人的形象出现,教导我们,爱护我们,甚至为我们而死。这样的上帝永远与我们同在,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关系以及每个人的心中。而这种存在并非依赖于我们的理性能力。这是一个好信息,因为这意味着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并非智力,毕竟,上帝赐予我们每个人的智力各不相同,而且随着疾病和死亡,智力也会随之消失。恰恰相反,当人们之间建立真正的关系时,上帝的形象便出现在人们身上。计算机永远无法取代人类,对人类来说,每一个人都是关系的参与者,都是不可替代的。
问题
1. 赫茨菲尔德在文章中指出,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狂热更多地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本性,而与计算机技术无关。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2. 据赫茨菲尔德的说法,人类想要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人工智能是出于何种动机?
3. 针对库兹韦尔等人渴望在虚拟空间中求得永生的梦想,赫茨菲尔德作何评价?
4. 根据赫茨菲尔德的看法,哪些特征能够体现出人类和机器人的本质区别?
5. 为什么赫茨菲尔德坚称,我们根据自身的形象创造的智能永远无法达到人类的标准?
* 了解更多关于同理心和道德义愤在道德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可参见第9章“良知和道德情操”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