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理性有时看起来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概念。道格拉斯·亚当斯在他的讽刺体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用幽默的手法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诠释。小说中有条神奇的小鱼叫宝贝鱼,将它放到耳朵里,就能听懂外星人的语言。在小说中他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巧合,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像宝贝鱼这样神奇的物种居然是偶然进化来的。一些思想家选择将它作为证明上帝不存在的终极证据。证据大概是这样的:“我不会为我的存在做出证明,”上帝说道,“因为证据与信仰不能并存,而没有信仰,我就什么都不是。”
“但是,”这个男人说道,“宝贝鱼只是一个你无意中下放到人间的精灵,不是吗?它不可能是偶然进化来的。它是能够证明你存在的证据,但又因为如此,按照你自己的说法,你又不存在。证明完毕。”
“哦,天哪!”上帝说道,“这点我倒从来没有想到。”然后迅速在一团逻辑的烟雾中消失了。
是否能够单纯通过逻辑推理去证明上帝或神灵的存在,这一命题已经争论了数百年。信仰(faith)不仅仅是相信上帝的存在,还包括将自己完全托付给上帝并服从上帝。对那些有信仰的人来说,他们的整个世界和整个生命都集中在了上帝以及对上帝的崇拜上。在很多犹太教和基督教教义中,信仰的本质可以由《创世纪》第22章中亚伯拉罕的故事加以阐明。作为对亚伯拉罕信仰和服从的考验,上帝命令他献祭自己的儿子艾萨克。当亚伯拉罕准备照做,以此证明自己的服从时,上帝宽恕了艾萨克的生命。如果没有服从,对上帝的信仰只能是空谈。
信仰能够通过理性获得吗?缺乏理智的信仰还值得拥有吗?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将讨论两个主要的观点。第一个是信仰主义,信仰主义者声称,信仰远远超出理性能够证明的范围。第二个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者主张,信仰如果不能被理智或证据证明,便毫无可信之处。当然现在还出现了第三种观点:改进的理性主义,又称为批判理性主义。
信仰主义:信仰高于理性
根据信仰主义(fideism)的说法,神存在的超然领域是通过信仰与启示展现的,并不需要理性或实验证明。很多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正统教徒都持这种态度。1997年特蕾莎修女逝世后,她的个人日记和信件被公布于众,这些文字表明她在生命的最后50年里一直没有感觉到上帝的存在。尽管出现了“信仰危机”,甚至认为上帝抛弃了她,特蕾莎修女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她写了一封信给一位灵魂导师:“耶稣给了你特别的爱,但对我却只有无际的沉默和空虚。我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到,嘴唇在动却说不出话……”
特蕾莎修女(1910—1997)尽管感到上帝抛弃了她,但是仍然坚持对上帝的信仰。
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上帝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人类和上帝之间的联系不可能通过人类的理性建立起来。就像特蕾莎修女一样,在信仰中我们必须无条件接受上帝的存在。然而,这并非意味着理性不能在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基督教福音传道者比利·格雷厄姆曾经说过:“信仰并不是反理智的。它是一种超越我们五大感官局限的人类行为。它是一种认知:上帝比人类更伟大,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无法处理的问题交给上帝便能轻易化解。”换句话说,如果信仰愿意接受理智的检验,那便不是真正的信仰。同理,如果信仰是依赖于理性证据存在的,那么当这些证据出现漏洞的时候,信仰便会动摇。
信仰主义的第一个缺陷是,深信事物为真并不需要证明其为真。举一个小例子,你可能曾经坚定地认为,圣诞老人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但是,不管你的这一信仰是多么的坚定和强烈,极有可能你还是错误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不能或者现在还不能从科学角度证明神的超然领域的存在,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不存在。
信仰主义的第二个难题是选择哪种信仰。神的形象有很多。如果不使用理性的话,我们如何知道在那么多各执一词的信仰体系中应该选择哪种信仰?是天主教,摩门教,还是佛教?在选择之前,我们是否应该仔细考虑一下,那些只会做出拯救灵魂、永恒幸福和心灵归属感的空头许诺,并妄图以此换取人们坚定不移的信仰和义无反顾的献身,整日在大学校园忙碌着招募新教徒的教派,它们是否值得我们信仰。
不仅如此,信仰主义者所谓的信仰决不允许我们使用理性检验自身的信仰,或者其他信仰体系以清除内部矛盾。我们如何才能知道,2001年“9·11”恐怖袭击中恐怖分子是否真的只是凭着对上帝或真主的信仰犯下罪行,抑或他们的决定是受到了世俗的政治组织的指使,与其宗教信仰毫无关系。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仅仅是他们的口供:他们只是遵照神的旨意行事。如果我们在校园里加入一个教派,而教派领袖要求我们去做一些诸如终止学业、与家庭或朋友断绝关系等与自己的价值判断相违背的事情,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理性主义:宗教信仰与理智的结合
信奉理性主义(rationalism)的人主张,宗教信仰应该与理性和证据结合在一起。证据是以直接或间接得到的信息为基础,为我们提供了理由来相信一种言论或主张是正确的。按照理性主义者的说法,如果某一宗教信条与证据产生了冲突,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它。相信上帝存在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以证据或关于世界的某个前提为基础,从中得出“上帝是存在的”这一结论,这是可能的,也是所有理性的人都会接受的。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冲突,那么对于信仰宗教的理性主义者来说,这不是宗教的问题,而只是因为科学还存在某种缺陷。第4章将对证据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展开更深入的探讨。
理性主义对美国人关于宗教的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19世纪的美国福音派信徒相信科学与宗教是一致的,上帝是造物主的证据可以从自然的巧夺天工和物尽其用中找到。近来,这种观点随着智慧设计理论的出现而卷土重来。当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信仰的证据论者们遭受了重大挫折,至今仍有一些自然神学家反对进化论。而最近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指出,宇宙是大约15亿年前由一场大爆炸产生的,现在仍在继续膨胀,这一理论对他们来说无疑又是一次重击。
进化生物学家和理性主义者理查德·道金斯是一位无神论者(atheist),他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的存在,信仰上帝是荒谬的。道金斯还提出,虽然信仰能够给人类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和启示,但是信仰的语言却毫无意义,因为它依赖于上帝的存在,但又无法证明其正确与否。道金斯认为,信仰上帝和计算机病毒之间有相似之处,都是让自身依附于一个现存的、合理的程序并感染我们的理智。信仰的病毒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他写道:“典型的现象便是发现自己被内心一些强烈的信念所驱使,坚信某些事物是真实的、正确的或高尚的;但若追本溯源,却寻不到根据,经不起推敲。尽管如此,人们却仍然完全深信不疑,无法自拔。”
道金斯这样的理性主义者是无神论者;其他的则是不可知论者(agnostic)。不可知论者认为,上帝是否存在,人类是永远无法知道的。2004年,分子生物学家兼不可知论者迪安·哈默宣称,他已经定位到了“上帝基因”,这意味着体验信仰的倾向在遗传上是“天生的”。哈默主张,灵性和对神的感知能力是一种适应性特征,它促进了人类社会性的形成和乐观情绪的产生。上帝基因能否得到表达,表达到何种程度,取决于环境与社会是否提供了培育这些基因的土壤。
信仰可以归结为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和DNA,这一论断可能会激怒那些虔诚的信徒。哈默对此回应说,他的发现与上帝的存在并不相互矛盾。当理解视力的基因结构后,人们知道视力可以被解释为大脑的脉冲刺激,但这并不意味着眼中看到的世界并不存在。同样,基因也不能被认为就是人类拥有信仰的惟一原因。换句话说,世界上是先有神,还是先有信仰?“如果人类真的是由神创造的,”哈默写道,“组成我们身体的零件清单,包括某个基因碎片,为什么不能使我们思量我们的创造者呢?”
批判理性主义:信仰与理性是一致的
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是理性主义方法的一种改进,体现了人们一直努力去理解信仰的传统。对大多数相信上帝的人来说,这只是因为信仰,而不是理性。信仰主义者认为,信仰是基于有关上帝的启示或直接知识,和理性没有任何关系,对于这一点,批判理性主义者表示接受。对上帝的信仰是一切的出发点,是不证自明的。就此而言,我们的信仰并不需要理性的证明或证据的论证。
从另一方面来说,信仰主义者认为,以信仰为基础的主张不允许通过理性或世间的证据来反驳,批判理性主义者对此则持反对意见。批判理性主义者认为,在信仰或神示与理性之间不应该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例如,大多数的穆斯林不赞同2001年发生的所谓以信仰为基础的“9·11”恐怖袭击,他们之所以做出这种判断是认为,这些恐怖分子的行为与真主的善良之间存在逻辑上的不一致。
批判理性主义在西方宗教中有着漫长的历史。约翰·加尔文(1509—1564)是新教改革的领导者之一,他认为上帝给每个人都注入了对上帝神性的理解。信仰便是以此为出发点开始出现的,正像科学的基本假设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并不需要理性的证明或证据的论证一样。犹太教也具有很强的批判理性主义的传统。
正像以物质世界的存在这个直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论断可以经得起理性的检验,以信仰为基础的论断也应该经得起检验。信仰主义者认为亚伯拉罕和艾萨克的故事是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信仰和对上帝的命令是否绝对服从;与此不同,批判理性主义者将其视为以理性为基础、盲目服从与道德规范之间产生的冲突。犹太教学者利普曼·波多夫认为,由于信仰应该与基本道德准则在逻辑上保持一致,亚伯拉罕在接受上帝考验的同时也在考验他刚开始信奉的神灵。一位值得信奉的神是不会允许亚伯拉罕杀死自己的儿子的。最后,上帝和亚伯拉罕都通过了考验。
对批判理性主义的批评之一是,并不是所有人对上帝的存在都拥有直接知识。批判理性主义者回应道,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上帝的启示,正像盲人看不到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一样。然而,对盲人来说,相信世界确实存在仍然是合理的。此外,与上帝的存在无法证明不同,人们可以通过向盲人出示证据(通过触摸或其他身体感觉)证明世界确实存在。另一方面,一些理性主义者则声称宇宙的设计如此完美,这就足以证明上帝的存在。
宗教、灵性与生活决策
信仰在批判性思维中是否有作用?在以理智为基础的前提下,信仰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以宗教的名义实施的暴行屡见不鲜:美国南部的奴隶制曾得到了大多数基督徒的支持;中世纪晚期罗马教廷的私刑残害了不计其数的生命和家庭;以上帝旨意或宗教复仇为名义发动的战争数不胜数。美国总统小布什坚定不移地认为,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和上帝站在了一起。在2002年西点军校的毕业典礼上,他说道:“我们正处在善恶冲突的风口浪尖。面对邪恶,美国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同样,基地组织在反抗罪恶的斗争中声称拥有“全能的神”——对他们来说,罪恶是指那些所有不支持恐怖主义事业的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
在个体水平上,研究表明,信仰宗教的人并不一定比不信仰宗教的人更可能表现出道德英雄主义或善行。相比之下,灵性是一种内心的崇敬态度,一种对自己或他人不可冒犯的尊敬。此外,它独立于信仰某一宗教或神灵之外,代表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正义的追求,以及灾难来临时临危不惧、坚持不懈。例如阿尔贝特·施韦泽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帮助非洲穷苦病人的伟大事业,既受到了灵性的驱使,又受到了信仰的驱动,他的信仰坚定地遵循理性(见“独立思考:阿尔贝特·施韦泽,人道主义者和医学传教士)。
根据对美国大学新生的调查,79%的大一学生声称信仰上帝;然而却只有40%的人认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宗教信念。到大学一年级末的时候,几乎一半以前经常去教堂的学生不再去教堂。对于其中很多学生来说,尤其是走读生,他们的信仰缺乏理智的或理性的基础,经受不住新环境带来的挑战。
如果信仰与理性和证据无关,当挑战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感到彷徨。如果拒绝使用理性,在面对信仰和启示中的矛盾主张时,人们就会陷入迷茫。当有人解释信仰上帝的意义时,我们很容易受到其解释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应该学会如何在信仰和怀疑之间找到平衡,并且应该乐于质疑某些信仰——那些声称与证据和理性无关的信仰。
分析图片
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做礼拜 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纽约穆斯林社区的一所清真寺内为“9·11”恐怖袭击中的受难者做祷告。
讨论问题
1. 注意在这个宗教礼拜仪式上出现的不同民族群体。讨论宗教如何能够使拥有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一起更好地交流。如果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你的答案。
2. 讨论当对某一宗教缺乏了解时,本来能够和平解决的问题如何会演变成为一场冲突。结合伊拉克战争或巴以冲突的实例来说明你的答案。讨论前请做充分的调查。
再想一想
1. 理性在批评性思维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 理性可以帮助人们分析信仰和证据,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更好地解决问题。
2. 情绪如何对批判性思维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
· 同理心和情绪智力会给批判性思维带来积极的影响。而诸如生气和恐惧等情绪则会使人形成偏见或逃避,给批判性思维带来消极的影响。
3. 关于信仰和理性存在哪三种观点?
· 第一种观点是信仰主义,认为信仰超越理性。第二种是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是知识的源泉,信仰必须与其保持一致。第三种是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知识既可以来自于神示,也可以来自于理性,但两者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冲突。
独立思考
阿尔贝特·施韦泽,人道主义者和医学传教士
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1965),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出生于德国,其父亲和祖父都是牧师。读大学期间,施韦泽主修神学并于189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还爱好音乐,是一位出色的乐器演奏家。施韦泽还是一名非常虔诚的教徒,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条教义,并且认为这些教义与是一致的,能够指引人类过上美好的生活。
将近而立之年时,施韦泽决定奉献自己的一生,致力于救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在30岁时,他宣布要开始学习医学,这样就能够以一名医学传教士的身份为大众服务,这让他的很多朋友感到无法理解。更令人感到震惊的是,施韦泽居然如此认真地对待耶稣的教义,去救助那些处于危难中的人。作为一名杰出的批判性思维者,他首先认真地调查哪里的人最需要帮助,最终选择了加蓬的兰巴雷内,当时那里是法属赤道非洲的殖民地,之后他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待在那里,他用写书得来的版税以及在欧洲演讲和举办音乐会赚来的钱,创办了一所医院。
施韦泽相信可以通过理性的方法信仰宗教。他说,任何违背理性的事情都不应该被接受。他认为那些狂热地捍卫基督教的人,实际上妨碍了人们接近真理。
讨论问题
1. 讨论施韦泽的人生如何反映出他的宗教信念。
2. 你的信仰(或缺乏信仰)如何体现在你的人生计划当中?当你需要做出重大人生决定时,信仰是否对你的批判性思维起到了帮助或者阻碍作用?解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