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哲学家认为,要想达到幸福快乐、内心平和的状态,我们就必须过上一种理性的生活。那么,情绪是否在批判性思维以及良好的生活状态中发挥了作用?如果有的话,发挥了哪些作用?
关于情绪的传统观点
在兰登书屋出版的《韦氏大学词典》中,情绪被解释为:“一种区别于认知和意志的意识状态,包括高兴、悲伤和恐惧等感受。”在西方文化中,情绪一直被放在与理性对立的位置,并且被认为是导致草率推断、非理性生活选择的罪魁祸首。在现代,一些学者和科学家仍然认为情绪对于指导行为是不可靠的,是进化过程中遗留的糟粕,应当抛弃。
相反,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则强调同情、忠诚等关系与情绪的培养,并将其看做获得幸福与和谐生活的关键。很多非洲传统哲学也十分注重个人经历与感受在批判性思维中发挥的作用。在佛教中,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和爱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西方和东方文化对情绪的态度大相径庭。此时再来考虑在北美与日本中学进行的有关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研究结果,就会发现该结果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谋而合,北美的学校将批判性思维视为理性和分析的过程,而日本的教师则更多地强调情绪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是否应该将情绪考虑在内,理智如果没有情绪的“干扰”是否能够表现得更好?本章开篇时曾引用了《罪与罚》中的一段摘录,看过之后,读者是否想知道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什么会如此“冷酷无情”呢?作为批判性思维者,我们不仅需要时刻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还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虽然生气和恐惧等情绪是拥有良好推理能力的障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情绪也可以通过预先倾向或自身激励,促使我们做出更好的决定,从而提高判断能力。《罪与罚》中对谋杀受害者的那种同理心(拉斯科尔尼科夫不仅杀死了那个老妇人,还杀死了老妇人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妹妹,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她妹妹不小心成了目击者),或者面对诸如发生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大屠杀等暴行时出现的厌恶和愤怒情绪,这些情绪与平静和冷酷的计算相比,应该是更自然的反应。
情绪智力与情绪的积极影响
健康的情绪发展——某些认知学家称之为情绪智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呈正相关。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是指“准确地感知、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酝酿和产生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感受的能力;理解情绪及情绪性知识的能力,以及控制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同理心、道德义愤、爱、幸福甚至内疚等情绪都能够促使人们做出更好的决定,从而为推理能力带来积极的影响。
你能识别这里展现的是何种情绪吗?
甚至,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认为,美国人之所以没有对伊拉克战争中出现的虐待俘虏事件和过多的平民伤亡表示出更激烈的抗议,没有因为政府对卡特里娜飓风带来的灾难作出如此之慢的反应表现出更多的愤慨,原因之一便是人们的道德义愤感随着电视中太多耸人听闻的事件和暴力画面而变得迟钝了。很多人不能认清自己的感受并表达出来。有时候一个人的情绪无从表达也会对其行为和决策产生消极的影响。只有对自己的道德义愤和对受害者(包括自己)的同理心等情绪有更深入的了解,人们才能够利用理性,积极地提出具体的行动计划来阻止这些虐待行为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的决策过程中,我们常常是首先感觉到有做决策的需要时,才会考虑采取行动以满足这种需要。罗莎·帕克斯首先因为受到歧视而产生愤慨情绪,继而拒绝在公交车上为一位白人男士让座(那时的当地法律要求她这么做),此举动引发了1955至1956年发生在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公交车抵制运动(见“独立思考:罗莎·帕克斯,民权活动家)。然而,她拒绝给白人让座并不是一时冲动的情绪反应,而是经过了理性思考后的行动。作为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的资深会员,罗莎一直在仔细考虑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才能为促进种族平等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理心(empathy),是指设身处地感受并理解他人经历和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人们避免心理压抑,成为更好的倾听者和交流者,从而改善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一个具有同理心的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人的看法,积极使用批判性分析,而支持某项行动计划则需要人们明确阐述一个合乎逻辑的论证,因此这一技能就显得至关重要。
为体验同理心而设计的角色扮演活动能够避免对他人固执的、不切实际的信任。它是以一个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成员扮演小组内另外一名成员的角色并感受他的情绪,然后对这种经历进行反思,结果证明,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幸福感和乐观情绪能够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感到幸福和对生活满意的人更容易适应或重新适应生活环境中积极的或消极的变化。而这又反过来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经历是一个很好的展现乐观主义和积极思维作用的例子(见“独立思考:斯蒂芬·霍金,物理学家”)。幸福的心境能够带来流畅感,音乐家、艺术家和作家常常能够体验到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完全融入了创造性的工作中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情绪还能够激励人们改正过去的错误。在《罪与罚》的结尾,拉斯科尔尼科夫决定向警察自首,这不仅是经过理性思考的结果,情绪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情绪包括对杀害老妇人及其妹妹的内疚感,还有他对索尼亚深深的爱。索尼亚曾因生活所迫做过街头妓女,但却心地善良,正是在她的劝说下,拉斯科尔尼科夫才下定决心迷途知返。相反,有的人虽然擅于推理但却丧心病狂,例如托马斯·哈里斯的小说《沉默的羔羊》中的虚拟人物——臭名昭著的食人者汉尼拔·莱克特博士,他更有能力从自己犯下的诸如谋杀这样的恶行中逃脱。像莱克特这样反社会的人往往处于颓废、低落的情绪状态,也不会让他们的情绪阻止对其他人的伤害。
教育工作者尼尔·诺丁斯认为,批判性思维不应该忽视情绪的作用,而应该在理性与逻辑之中融入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她将融入了关怀与同理心的批判性思维称之为“积极的批判性思维”。例如诺丁斯提出,人们往往能够深切地体会自己孩子的感受,而这种体会又能帮助人们成为好父母,这就可以称之为一种能力。在成人的恋爱关系中,良好的态度意味着需要彼此全身心地投入,倾听对方的内心世界。若能如此,人们就能够在恋爱关系中做出考虑到双方兴趣与利益的选择。
情绪的消极影响
虽然情绪有时能够激励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但批判性思维也有可能会受到一些消极情绪的影响,例如以往失败的经历所带来的消极刻板印象和焦虑情绪,经常会引发对失败的担忧和愤怒。当人们充满恐惧时,常常会轻易放弃,甚至问题明明已近在咫尺却装作视而不见。当出现反对的声音时,他们甚至会暴跳如雷。类似的行为和态度会成为批判性思维的障碍,在第1章中曾介绍过相关的案例。
此外,人们极易受诸如广告和政治竞选这样一些情绪诉求的伤害。如果这些情绪诉求缺乏证据和令人信服的推理的支持,例如对校园恐怖袭击的恐惧,在没有任何征兆时担心配偶或伙伴欺骗自己,这些焦虑情绪往往使人们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更重要的事情上,或者会做出一些令人追悔莫及的事情。虽然情绪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完全随性而为,那么你只能陷入到永无休止的麻烦当中。
理性与情绪的结合
令人遗憾的是,现代的教育方法完全没有意识到情绪的重要性,反而鼓励学生时时刻刻保持理性。哲学家克里·沃尔特斯在其文章《批判性思维、理性以及学生的定型》中明确提出,人们现在严重忽视了情绪在批判性思维中的重要作用。在电视连续剧《星际迷航》中,史波克的逻辑性完美无缺。但是,虽然瓦肯人是理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行家,却毫无情绪。由于这种缺陷,他们的推理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性。
情感与理智的完美结合使人们在批判性思维过程中能够事半功倍。情绪能够帮助人们警觉到问题并洞悉他人的观点,还能够激励人们积极采取行动并解决问题。要想成为一个成熟的人、适应能力强的人,就必须承认情绪的存在,并努力让情绪与理性协力合作,做出更好的、更明智的决策。
思想库
情商测试中的问题摘录
请对以下各项进行自我评定,1代表“几乎从不如此”,5代表“几乎总是如此”
* 对以上问题做5点评分,从“几乎总是如此”到“几乎从不如此”。要完成包括106个问题的整个测验,请浏览www.queendom.com/tests.
独立思考
罗莎·帕克斯,民权活动家
1955年12月1日,罗莎·帕克斯(1913—2005)在一辆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公共汽车上拒绝了一位白人男士向她提出的让座要求。帕克斯的这一举动违反了当地的种族隔离法,她因此被逮捕并受到监禁。帕克斯因被不断要求“屈服”而迸发的道德义愤,以及由此做出的反抗行为,成为了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抵制运动的导火索。成百上千的工人冒着失去工作甚至生活来源的危险,拒绝乘坐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公共汽车。帕克斯事件一直闹到联邦最高法院,最后最高法院裁定公共汽车上的种族隔离政策违反宪法,应予以取缔。帕克斯继续在全国巡回演讲,为非洲裔美国人呼吁公平与正义。她的坚定不移和非凡勇气鼓舞人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种族隔离运动。之后她一直为了全人类的平等而不知疲倦地工作,直到80岁。
讨论问题
1. 罗莎·帕克斯的行为如何证明了情绪在批判性思维中的重要性?
2. 回忆一下你是否曾经因为自己或他人受到不公正待遇而感到愤慨,但却没有遵从自己的情绪而采取行动。为什么你当时没有做出回应?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