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人类知识及其局限性
· 评估证据
· 思维中的认知和知觉错误
· 社会错误与社会偏见
· 批判性思维之问:关于UFO(不明飞行物)是否存在的不同观点
想一想
· 知识的来源有哪些?
· 经验会带来哪些形式的误导?
· 人类的思维中存在哪些类型的认知和社会错误?
1973年,当18岁的高中生彼得·赖利从教堂集会回到康涅狄格州迦南市的家中时,他发现母亲倒在卧室的一片血泊中,已经死去。现场惨不忍睹,而且死前还遭受过严重的性侵犯。赖利立即报了警。虽然赖利的身上没有任何血迹,而且他本身也没有任何犯罪前科,但是警察仍然怀疑赖利就是杀人凶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经常以贬低他人取乐,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总是恶语相向。
当被带去问话时,赖利认为如果据实以告,事实可以很快解释清楚,自己肯定会被无罪释放,所以放弃了请律师的权利。一队警察对赖利展开了轮番讯问,并不断地暗示他与母亲发生了口角,怒火中烧而将其杀害。当赖利否认这一指控时,警察不断地强迫他去挖掘自己的潜意识,试图让他找回失去的记忆。在长达16个小时的疲劳轰炸之后,赖利开始“回忆”起一些事情,这些记忆起初还很模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记忆中正是他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又过了几个小时,已经筋疲力尽、思维混乱的赖利终于在供认状上签了字。尽管清醒之后,赖利开始对自己是凶手产生了怀疑,并提出了质疑,但在审判中,他自己签署的供认状还是成为了无法推翻的证据。
最终,赖利被判犯一级过失杀人罪,监禁6至16年。直到两年后,有证据表明,谋杀案发生时,赖利在几英里之外,他不可能是杀人凶手。赖利终于被免除罪名并释放。虽然提供了有力的不在场证据,但是康涅狄格州的一些警察仍然认为,赖利就是凶手。谋杀他母亲的凶手始终没有找到。
赖利一案表明,社会期望和诱导性问题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信念和记忆。人们应该掌握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对证据进行全面评估,对思维中的社会错误和认知错误时刻保持警觉,实事求是地分析发生的状况,避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左右,草率地得出结论。第4章将涉及以下知识:
· 学习人类知识的特点与局限性
· 区别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 了解证据的不同形式
· 掌握评估证据的准则
· 查明研究论断和证据的来源
· 研究不同类型的认知或知觉错误,包括自我服务偏差
· 学习社会期望与群体压力如何导致错误思维
最后,我们将考察关于UFO(不明飞行物)是否存在的证据与争论,并思考如果要证明UFO确实存在,哪一类证据是必需的。
彼得·赖利被误判为杀害母亲的凶手——1973年康涅狄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