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我们将讨论如何对非演绎推理进行批判性思维。我们在第2章中已经提到,非演绎推理不是用于证明或证实结论而是用来支持结论,因此依据前提在何种程度上提高了结论的可靠性,非演绎论证可被描述为相对强的或弱的。术语“强”和“弱”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个论证的前提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其结论的可能性程度,这个论证就比较强。
理解非演绎推理的关键在于要记住,我们所关注的是论证的相对强度,而不是结论自身为真的可能性大小。约克先生是我们刚相识的人。约克是民主党派吗?评估他是民主党人的可能性大小是一回事,而要评估关于“约克是民主党人”的各推理则是另一回事。准确地衡量约克先生是民主党的可能性大小需要运用全体证据原则(principle of totalevidence),该原则要求你必须考虑所有已知相关信息。但衡量关于“约克是民主党人”的推理的强弱则要启用另外不同的程序,评价推理的强弱并不需要运用全体证据原则。
“约克是一名教师,所以,约克是民主党人。”这个论证的强度决定于,作为一名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成为民主党人。这与回答问题“约克有多大可能是民主党人”不同,后者需要我们考量所有证据。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约克是教师”比“约克戴眼镜”更能提高“约克是民主党人”的可能性。所以,在不考虑所有证据的情形下,可以说下面两个论证中,(A)的强度高于(B):
(A)约克是一名教师,所以,约克是民主党。
(B)约克戴眼镜,所以,约克是民主党。
当然,如果我们没有教师中民主党的比例高于戴眼镜者民主党的比例作为背景信息,我们就无法断定(A)的强度高于(B)。但是,并不需要借助全体证据我们就能知道上述比例之间的差异。
拓展
日常生活中的统计三段论
发生雪崩的可能性决定于雪崩的危险等级1~5,5级雪崩表示积雪极不稳定,发生雪崩的可能性为:“即使在并不陡峭的地区(雪崩的发生也与地形及高度有关),也随时可能发生雪崩”。得出关于雪崩的结论要运用本章讨论的归纳概括推理及其规则。并不总能精确地计算事件的可能性,即使生死问题也不例外。
重申一遍,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章所讲解的非演绎推理,要谨记解决如下两个问题之间的不同:(1)通过所有信息来判断一个陈述的可能性大小;(2)衡量以该陈述为结论的推理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