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政府领导人和立法者在艰难推行医保改革、金融体系改革以及中期选举中,都在大量使用修辞手法。诚然,我们的所见所闻中,不乏好的论证及有力证据——尤其是一些值得信赖的职业研究者提供的——告诉我们这些改革势在必行。但只有真正参与民主讨论,我们才能甄别到底什么样的信息是“经得起考验的”。但置身于不同党派间的争吵、带倾向的媒体(包括自媒体)信息的狂轰乱炸以及此伏彼起的街头呐喊抗议,成功展开民主讨论并非易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公共讨论、论辩中情绪化的表达似乎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我们越来越难以发现在重大问题上的严肃讨论,而煽动情感、促成条件反射的修辞技巧则越来越充斥于言谈。遗憾的是,无论在个人事务中还是在公共决策中,人们越来越任由下意识的情绪反应来替代合理的判断和谨慎的思考。本章讨论的修辞技巧不再是上一章所谈论的修辞润色。这些修辞技巧看起来很像是论证,它不仅有前提和结论,使用的语言也似乎在提供论证。但它们仅仅是“貌似”论证,它们并没有为人们接受结论提供合理的证据。在本该为结论提供理由的地方,这些修辞技巧只考虑与所讨论的问题的情感或心理上的联系。那些貌似为结论所提供的“支持”实际上是伪装的支持。这些手法可以被视为虚假的推理,或者是伪推理(pseudoreasoning)。
正因如此,本章中的修辞技巧都可称作谬误(谬误就是在推理中所犯的错误)。而上一章所讨论过的修辞技巧——委婉语、暗示等并不是谬误。如果我们把只不过是修辞性的说服性语言误当成某个判断已经得到了支持,就犯了谬误。
人们不仅往往将谬误当成合理的论证来接受;有时也会出现应该避免的相反错误——即仅仅因为一个表达让我们联想到某谬误就将本来合理的论证拒斥为谬误。初学逻辑者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阅读了本章所罗列的谬误后,就认为它们无处不在。这些谬误是常见的,但并非无处不在。有时候,在决定接受或拒绝某“论证”之前,需要仔细地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