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章之前,你首先应当明确:
■批判性思维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与思维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及洞察力的发展为基础的。
■成为熟练思考者的过程就如同习得篮球、芭蕾舞或萨克斯演奏等程序性知识技能过程一样。
■这些思维技能可以兼容性地同时服务于两种不兼容的思维极端:自我中心与公正之心。
■批判性思维技巧的学习可以在较低意识水平的层面上实现,培养出一种程度较弱的批判性思维放肆(如习惯性的自我中心思维)。
■而本书中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具有较强程度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公正心的发展需要我们形成思维特质间相互关联的心理网络。
■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具有明确而可预测的阶段性特点。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极富挑战性,因为这既有赖于“计划性的训练”,同时需要经过数年的积累与发展,绝非数周或数月即可一蹴而就的。
本章的目标在于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本性。我们将从人类的自我中心及其呈现的干扰开始,之后我们将会探讨获得更好自制的基本特性。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头脑中的一些基本机制总是在维护我们自身潜在的自我中心的。我们必须理解这些机制。它们以互相关联的方式运作,因此,只有通过实际的视角洞察我们的大脑运作方式,我们才能有望去理解和改变自我。
监控日常思维和生活中的自我中心
倾向于被自我中心的思维和感受所主导是人类在学习中面对的一个最基本的挑战。我们即刻的欲望、痛苦、想法和感受深深地主导了我们的生活。出于本质上的自私,我们去寻求自我满足。我们并不去考虑自身的看法是否精确,反而总认为我们已经思考过;我们并不去深入思考个人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问题,也总是认为我们已经思考过;我们并不会去主动地发现自己的弱点、偏见和自欺。相反,我们总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目标,避免他人的反对,合理化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人们倾向于用自我中心的方式进行思考,这意味着我们几乎没有真正地理解自身思维和情感的本质。例如,我们中的很多人无意识地相信,不思考也是有可能获得知识的,也是有可能阅读的,并且优秀的写作能力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努力的结果。因此,我们倾向于逃避学习的责任,不再尝试学习新的思维模式。我们中的很多人在思维上是墨守成规和过于简单化的,而自我中心又妨碍了我们发现这一问题,我们用自己发明的内在枷锁束缚住了自己。
这些内在的枷锁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成功、成长和幸福感带来负面的影响。通过忽视自我或假装自己是思维公正的就想克服人类的自我中心是不可能的。只有发展明确的习惯,才能约束住我们的自我中心。我们只有看到自己回应方式的不足,通过重组思维来调整,而不是简单否认这些回应模式,才能超越自我中心式情感的回应。例如,如果你想被老师提问,却又“担心会被嘲笑”,你必须明确产生这种恐惧情感的自我中心思维:“如果我问了这个问题,其他学生可能认为我很木讷或很愚钝。”明确这种思维之后,你可以对其进行替换。例如:“我的任何问题都能帮助我学习,其他学生也是这样。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学生认为我的问题是愚蠢的,那是他们的问题,他们缺乏一种将提问理解为学习的能力。我不会因为他人对学习的狭隘理解而阻碍我的学习。”
我们之后将回到处理自我中心的问题上来。同时开始思考自我中心是什么,并且找出它的存在。
努力做到思维公正
尽管没有人会将自己定义为自我中心者,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我中心是我们了解自身思维时所需理解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对自我中心的一个方法就是探索我们被自我中心塑造的程度。例如,就像我们之前强调的,我们都出生在特定的文化、国家和家庭中。父母向我们反复灌输某一信念(与家庭、个人人际关系、婚姻、童年、服从、宗教、政治、教育等),我们与有某些信念的人建立各样的人际联系(那些鼓励或期待去被接受的人)等。我们是这些影响的产物。只有通过自我理解,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不是仅仅受到影响,而是能够独立进行批评性思考的人。
如果我们不加辨别地去相信他人的灌输,我们的信念很有可能就是自我中心的,并且深深影响我们的思考习惯。例如,一个关于态度的研究显示,我们无意识地使用自我中心标准去证明自身信念的合理性。
(1)“它是真的,因为我相信它。”虽然人们并不会公开做出这样的声明,但是却经常采取这样的模式:当别人认同我们时,便觉得他们是对的;反对我们时,便觉得是错的。我们对他人的回应方式表明,我们自我中心地认为自己的视角一定是正确的。
(2)“它是真的,因为我们相信它。”我们自我中心地认为自己所属的团队看待事情的视角是正确的。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我们的宗教、国家、朋友是特别的,并且比其他宗教、国家和朋友都更好。
(3)“它是真的,因为我想相信它。”我们更乐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物,不考虑事物是否是荒谬的。
(4)“它是真的,因为我曾经总是相信它。”我们更乐意相信与自己信念一致的事物。我们自我中心地假定自己信念的正确性。
(5)“它是真的,因为相信它符合我的利益。”我们更乐意相信那些有益于自己财富、权力和地位的观点,哪怕这些观点与自己的道德信仰相冲突也无所谓。
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这些倾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客观思考去克服它,这种对于自己的清晰理解就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这要求我们将自己的思维分为两类:①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②发展理性公平心的思维方式。而为了有效地进行分类,我们必须清楚我们思维的运作方式,就像病理学家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一样,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思维运作方式有深刻的洞察。
识别大脑的三个与众不同的功能
大脑拥有三个基本的功能:思维、感受与需求。
(1)思维的功能是指创造意义:对我们生活中的事件赋予意义,将事件分类进已被命名的种类,并寻找相对应的模式。思维不断地让我们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注意到事情的各个方面,弄清事情的本质。
(2)感受的功能指的是,对思维功能所创造的意义进行监控或评价,根据我们赋予它们的意义,评估我们生活事件的积极性或消极性,感受让我们知道如何体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它会告诉我们何时产生这样的感受是正确的、何时这样的感受会招致麻烦。
(3)需求的功能是指分配行动的能量,以让我们能够保持自己的渴望和对可能的事物的追求。需求能够让我们清楚什么是值得去追求、值得奋斗的东西,也能够让我们明白哪些事物并不值得追寻,不要自寻烦恼。
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地让我们理解三个方面:①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②对于这些事情的感受(积极或消极的);③运用我们的能量去追寻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在思维、感受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动态的关联,三者是相互作用的。例如,当我们认为受到威胁时,我们感到恐惧,并且不可避免地想要逃离或攻击威胁我们的东西。当我们认为需要学习的科目与我们的人生和价值毫无关联时,我们就会对学习它感到厌烦,并不会尊重这一学科。
图3-1表示大脑的三个基本机制是复杂相关的。
图 3-1 大脑的三个基本机制是复杂相关的
理解你与大脑间的特殊关系
现在已经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每个人都和其大脑无意识地形成了一种特殊关系。而要成为批判性思维者,我们必须将这种无意识的关系提升到意识水平。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正在经历什么(现在每时每刻)、我们将要去哪里(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过去)”这些内在想法的产物。此外,所有这些想法都在和我们的情绪和感受相互作用。情绪和感受机制不断地对我们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对于我们“相信”的每一个积极想法,我们的头脑会很自然地倾向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去与之匹配。相反,对于每个消极的想法,大脑倾向于产生消极的情感。如果我们能够很明确地识别大脑中这三个机制持续作用的相互关系,我们将对我们自身的思维进行控制和调整。让我们更进一步来思考这个观点。
图3-2表示大脑的三个基本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图 3-2 思维指出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受告诉我们事情的进展是顺利还是糟糕至极;
需求则驱动我们指向或脱离某一行动
正因为我们给经历的每个情境赋予意义,故而我们体验着愉悦、幸福、沮丧、痛苦、困惑、渴望、激情和冷漠等情绪。我们选择某一特定的视角思考事件,将事件与我们曾经历过的相似或相关环境中的情感体验进行联结。我们根据客观现实,在对现实的客观解释、洞察甚至歪曲中理解事物的意义,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相同情境中的两个人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一个体验到痛苦和沮丧,而另一个却感受到好奇和兴奋。
来思考这个例子:两个学生要完成提升写作能力的任务。第一个人可能体会到困难、遭遇挫折,并且最终放弃。这个学生给提升写作能力的任务赋予了消极的意义,将之定义为一个注定失败的情境。因为他认为学习写作应该是容易的,而当他实际遭遇困难的时候,他感受到沮丧情绪,感受到挫折感。而在相同情境中,另一个人将写作能力的提升视为挑战,他体验到激动、令人愉快的情绪,这并不因为他拥有别人所没有的写作技巧,而是因为他对任务有着积极的心态。他认为学习写作应该是困难的,需要很多时间。而高水平写作能力的达成必须要重复地修订。
在这个例子中,严格来说,实际的任务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困难或简单取决于个人应对挑战的方式。是决定勇敢面对还是完全避免挑战最终决定着这个人是成功还是失败,而从根本上来讲,这又是由思维习惯所决定。思维的差异导致了行动和情感体验的差异。
图3-3表示大脑的三个基本机制的相互关系。
图 3-3 思维、感受和需求的互相关系
这三个机制持续地相互作用,并且在动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
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思维,那些带给我们消极体验的思维习惯将会使我们最终变为难以改变的、顽固不化的人。例如,当我们接受忽略情感回应、“填鸭式”的数学教育时,我们常常会成为“数学憎恶者”或患上“数学恐惧症”,从而最终终止学习。从此,我们也会尽可能地回避任何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在我们眼中,数学就是莫名其妙的、一串与任何生活无关的公式。或者,我们常认为自己“太笨”,不能理解数学。
但是,如果我们在课堂里控制自己的思维,谨慎地分析课堂中讲授的内容,以确定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内容。那么,无论课堂本身有多枯燥,我们都能进行自主学习。
图3-4表示我们如何影响自己大脑的运作。
图 3-4 通过改变想法来改变不良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要相信,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能力学会任何事情。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沮丧的时候,我们要继续坚持。当我们感到困惑时,我们知道提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不害怕说:“我不理解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最好的思考者就是那些能够区分能够理解和不能理解的人。
图3-5表示通过控制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控制大脑全部的三个机制。
图 3-5 通过控制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控制大脑全部的三个机制
当我们理解了思维、感受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意识到每一种感受状态背后都有一个思考过程时,我们就能够在情感和需求的基础上分析想法。如果我在课堂中感觉厌倦,我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想法导致了这种厌倦情绪?”如果我对所学并不感兴趣,我会问自己:“是什么样的想法影响了我不愿意学习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的实际价值是什么?这是我需要学习,并且对我有益的东西吗?如果是的,我需要做些什么来学习吗?”
图3-6表示你的想法控制着生活的每个部分,但你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吗。
图 3-6 你的想法控制着生活的每个部分,但你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吗
将所学课程与你的生活问题建立联系
作为一名学生,你要全面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是如何对学习产生好的或者坏的影响的”,你要知道如何走进课堂学习;要知道自己的情绪、情感是怎样影响你的学习的;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怎样影响你的视野的。
如果你没有达到深层学习水平,你必须找到那些阻碍你实现深层学习的想法、情感和需求。你必须能够掌控主导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深入的思考。你需要去探索理性的思考——可靠论证的力量;去体验非自我中心化的思考。
当我们在某一具体学科中学习和思考时,我们要注重使用在那些学科中重要的观点进行自由的思考。如,社会观点使我们从贵族群体的支配中脱离;哲学观点让我们对生活方向和价值进行全面的自由论证;经济学观点使我们获得对这个世界界定的有力力量。
整合理智和情感的学习
我们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去思考个人想要的或看重的是什么。我们的情绪情感让我们关注我们个人价值的成功。只有当我们能够将所学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时,在学校里所学的课程才能帮助我们成长。如果我们能从个人的角度看待文献的价值,自发地开展阅读,而并非是为获得分数,我们就能探求出文献视角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当我们看见故事中的人物与我们自身所面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时,文献中死的知识才会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新焕发生命。我们所阅读的内容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我们与读到的人物一致,同他们一起面对困惑、承受痛苦,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当学术逻辑在我们生活中产生积极的意义时,我们会被激发去了解更多内容,解决更多问题,“研究”更多课题。如果我们想激发我们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潜能,我们必须寻找出所学的内容和我们的情感与价值之间的联系。
只有你自己才能构建生活的意义。如果学习变成了一项苦差,你看不到其中的价值,你会尽可能地拖延,寻找捷径(例如“填鸭”)来用短期记忆替代长期的掌握和内化。这种想法会慢慢地成为你的学习习惯,你会认为:“如果我能够通过填鸭的方法掌握学习内容,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工作来吸收这些(无价值的)材料?”你的生活虽然有情感体验,但却没有真正的思考活动。你沦为脑力劳动的苦工,只会反复枯燥的记忆,体验不到理智分析带来的积极情感。对你来说,思维活动成为一系列疏远的仪式:你的学习生活只是记笔记(对你来说意义很小),为考试死记硬背(使你毫无洞察)和粗制滥造论文(主要都是因循别人的想法)。
整合理智和情感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在于,识别出每门学科中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帮助你理性地思考,发展成为一名批判性的思考者。只有你感受到了学科思维方式的作用和影响,你才能在这些思维方式的驱动下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例如,除非你体验了历史思维的作用,否则你不会注意到这种思维方式,也不会有动机去掌握它。
而在整合理智和情感的学习上,通常存在一个恶性循环,思维蒙昧、未开化人的思维方式常常阻碍了他们思维启蒙的进程。当我们处于思维蒙昧状态时,我们并不看重思维方式,也不会将时间、精力运用到提高思维水平的训练上。克服这种思维蒙昧的阻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我们要看重充分学习的价值,看重每个学科独特思维方式的力量,而不要像其他学生一样,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从某种意义而言,所有的知识都是个人的,因为如果人们不去主动地获取它,知识便将不复存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获取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知识,我们仅仅内化我们认为对我们所需和所想重要的思维模式。我们自己决定何时、何地并以何种方式去学习掌握哪些内容。
你越能够将所学和生活中看重的事物建立有力的情感联结,你越会容易理解学习的内涵。思考学习学科的最基本概念,尽量摒弃专业术语,通俗地表达这些概念,将生活中的概念与学科中的基本概念相联系,将学科的目标与你生活中的目标联系起来。本书为读者提供的一些方法能够帮助读者向高水平的思维转化。但是作为读者,你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的力量和情感,积极投入到思维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