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官令仪
有人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烧水煮(泡)茶的人。当一个爱茶之人遇到好茶,当好茶遇到好水,该会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然而,天下之水万万千,真正的好水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好茶自然也要用好水来泡。
水是生命之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认为人最高的品行应该是像水那样,润泽万物而不争名利,荀子也说“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可见水早已衍生为了仁人君子的修身养性之道。
水与茶相遇之后,它的文化意蕴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明人张源在《茶录》中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大意就是,茶和水的关系犹如人的精神和肉体一样,合二为一,不可分离。
一个人只有身体好,精神才会充沛,茶也是如此,只有当精茶遇上好水,方能焕发出最纯正的色香味,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精茶与真水,可以说是历代茶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他们对水的品鉴更是从未间断过。那么,什么样的水才是真正的好水呢?
先来看看茶圣陆羽对水的品定,他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中山水的话,又以钟乳石上缓慢流淌的水为好,流淌湍急的水却是不能用的,喝了会让人脖子生病;江水要取离人比较远的江心水,而井水呢,则要汲取人们常用的井水,这样的水比较活泛清冽。他还说,“飞湍壅潦非水也”,意思就是飞流而下的瀑布水和淤积的雨水,不能算是真正的水。
陆羽对水的品鉴,自然有他的道理,他认为山水为上,就在于山水远离人烟,不受污染,且处于流动状态,比较新鲜;江水为中,是因为江水中往往含有泥沙,用来泡茶会使茶味不纯;而井水为下呢,原因在于井水更新比较慢,理所当然水质要相对差一些。
然而实际上,陆羽的话只是一种笼统说法,有点以偏概全的意思,山水和井水到底孰优孰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有些山水流经的土壤中含有硫磺、盐碱等有害矿物质,水质不见得就有多好,而很多井水因为与地下水相连,较少受到污染,反而很是清冽甘甜,像西湖著名的龙井水便是。
所以说,要评定水的好坏优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纵览历代茶人对水的选择,其标准大致可概括为“清”、“轻”、“活”、“甘”、“冽”五字,这种用感官来品水的方法,相对而言更为科学一些。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可见,宋代时品水的标准就已大致定型了,后来人们品水时又强调水的“冽”,于是就有了品水五字诀。
二
好水首先要“清”,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清就是无色透明,不含一丝一毫杂质。
至于怎样才算清,古人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明末无名氏的《茗芨》中引述有一个试水法,其中的“试清”条说:
“水置白瓷器中,向日下令日光正射水,视水中若有尘埃氤氲如游气者,此水质恶也。水之良者,其澄澈底。”
也就是说,要知道水是否清澈,可以把水装入白色瓷器,然后放到阳光下,让阳光垂直照射在水面上,这时如果看见水中有像游丝一样浮动的水气时,说明水不够清,反之则是真正的清水,澄澈见底,没有一点游丝。
可是大多数时候,人们饮用的水或多或少都含有一些杂质,不能算是最纯净的清水。不过,这对擅长品水的古人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他们早就找出了把水澄清的方法。
古人认为,石头是山的骨骼,只有从石缝里流出来的泉水,才是好水,而“非石出者必不佳”。对于“不佳”的水,是可以用石头来过滤澄清的。
明人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
“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其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
就是说,若把石子放在盛水的瓶中,不仅能滋养水性,让水味更好,还能使水更加清澈,不再浑浊。而且,要是选用水中洁净的白石子和泉水一起煮茶,效果尤其绝妙。
有了让水澄清的方法后,即便是像黄河那样浑浊的水也可以用来煮茶了。《茶疏》的作者,明人徐次纾有一次途径黄河时很想喝茶,可又担心黄河水过于浑浊,煮出来的茶味道不好。船夫知道后,便设法将黄河水澄清,让他煮茶来喝。结果谁也没想到,用黄河水煮出来的茶,味道出乎意料地好,他不仅感叹说:“饮而甘之,尤宜煮茶,不下惠泉。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也。澄之既净,香味自发。”
惠泉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名泉,徐次纾说澄清的黄河水不输于惠泉水,可见评价是很高的。后来在清朝时,有一个叫刘献庭的人,也设法用澄清的黄河水煮茶,发现竟然比金山第一泉中泠泉煮出来的茶味道更好。
由此可见,只要水够清澈,就有可能煮出好茶。当然了,要煮出好茶,水光是清还不够,还要够轻。
水的轻和重,取决于水中所含矿物质的多少,当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等可溶性物质时,水就比较重,反之则比较轻,以现代科学的说法,就是硬水和软水的区别。用较重的硬水泡茶,水中的矿物质会使茶汤变色,茶味变淡,而用轻一些的软水泡茶,则口感纯正,色香味俱佳。
古人为了能泡出好茶,对水的轻重是很在意的,清乾隆皇帝就曾制作过一个银斗,每到一泉都要用银斗盛水来称重,从而选出其中最轻的泉水。最后,他的结论是北京玉泉水最轻,于是将其御封为了“天下第一泉”。
水轻自然是好,但通常人们也不会刻意去称,多数时候主要还是凭经验判断的。
明人张源在《茶录》中说“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就有一定道理。水从山顶刚发源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纯净水,既清又轻,而随后往下流的途中,则会溶解土壤中的矿物质,到山下时水就变重了。
可以说,清和轻是好水的两个最基本前提,只有这样的水才算是纯净水。通过这两个标准,也就很容易能分辨出哪种水更适合煮(泡)茶了。以现在通行的饮用水为例,答案便是纯净水好过矿泉水,矿泉水优于自来水。
三
对现代人来说,只要饮用水够纯净,似乎就已经很满足了。但对颇为讲究的古代茶人而言,光是纯净还远远不够,若想煮出好茶,水还要“活”、要“甘”、要“冽”。
宋人唐庚在《斗茶记》中说:“茶不问团銙,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銙是古人腰带上的一种装饰物,在这里指的是一种形状像銙的茶,称为銙茶。唐庚的意思是,不管团茶还是銙茶,都要求新;无论江水还是井水,都要求活,只有这样才最为珍贵。
活水就是有源头、经常流动的水。宋人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曾自问自答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说水渠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呢,原因啊,就在于源头有活水不断流来。
古人是很乐于用活水煎茶的,苏轼在《汲江水煎茶》中说:“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他为了能喝上一碗好茶,七十多岁了还亲自来到江边,站在钓鱼石上汲取又深又清的活水,取来的水又连夜用活火烹煎,这才煎出了一碗香茶。
南宋人胡仔在读了他的诗后,不无感叹地说:“茶若不是用活水煎的话,就不能激发它的鲜香,看来苏东坡深知其中的奥秘呀!”
苏轼在去世前一年还亲自到江边汲活水煎茶,可见活水对他的诱惑有多么的大!也许在真正爱茶的人眼里,水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只有好水好茶,才能配得上他们的高雅情操。
有句老话叫苦尽甘来,是说人只要熬过了苦日子,甜蜜的日子就要来了,用这句话来形容喝茶,也是恰如其分的。喝茶时往往先苦后甘,而其中的甘,除了来自茶叶本身外,还来自于煮(泡)茶的水。
好水必然是甘美的,茶人蔡襄在《茶录》中说:“茶味主于甘滑……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水不甘则茶不香,这几乎成了历代茶人品水后达成的共识。甘美的水最能养人,也最适宜煮(泡)茶,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往往人才辈出的地方,水质都比较甘美。
可惜大多数情况下,水基本都是淡而无味的,只有某些人烟稀少地方的山泉水,才有甘甜味,而且这样的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冽”。
冽有寒冷澄澈的意思,往往和“清”、“甘”并用,比如唐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就是说小石潭的水非常清冽;清人刘大櫆在《浮山记》中也说:“中有泉,甘冽异于他水”,意思是浮山中有一眼泉,泉水甘冽,不同于其他的水。
依据古人经验,寒冷的水总是更加的清澈甘美。现代科学也表明,水温越高,杂质和矿物质就越容易溶解到水中,使水变得浑浊;反之,杂质和矿物质就会沉淀到水底,令水变得纯净。纯净的水不用说,自然是清澈甘美的。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人那么喜欢用雪水煮茶了。雪是纯水的结晶,不含一丝一毫杂质,用这样的水煮茶不仅不损茶香,而且能让茶味更佳。
比如元代诗人谢宗可在《雪煎茶》中说:“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寒英指的就是雪,绿尘指末茶,意思是在松林里用雪水煮茶,茶味更加清新隽永。
唐代诗僧皎然也曾写诗说:“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这里的寒泉虽不是雪,但和雪的性质一样,它们都寒冽甘美,是煮茶的上好之水。
总的来说,好水就是要“清”、“轻”、“活”、“甘”、“冽”,五个标准,缺一不可。不过在现代社会,一切都要经过加工处理,能否得到这样纯天然的水,似乎成了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诚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要日常泡茶用水能满足其中两三个标准,就已经很庆幸了。
你平时都用什么水泡茶呢?欢迎留言分享。
于历史中见天地,于文化中见真知。#翘楚读书会#
我是王官令仪,专注文史评论写作,欢迎转发评论点赞收藏,关注@王官令仪话文史,我们一起品读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