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论证(analogical argument)是归纳推理的一种形式,依赖于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在这类论证中,如果A和B的某些特征是相似的,那么如果A具有另一特征,在不知道或不确定B是否具有时,我们可以推出B也具有这一特征。例如,一个人可能给出理由,为什么忽视孩子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可能会说,“像玫瑰缺少水不会开花一样,孩子缺少爱也不会成长。”论证的强度依赖于孩子和玫瑰之间的相似程度。他们都是需要营养的生物;他们都经历“出生”、成长、兴盛和死亡,并且他们都依赖环境生存、发展。
上面的类比是把孩子比作玫瑰,是在隐喻意义上说的。下面是一个更简单的类比,把一个暴君比作另一个暴君:
我们要推翻暴君!仅仅惩罚他将不起作用。暴君侯赛因因暴政而被惩罚,但很快又实施恐怖统治,再次屠杀敌对分子。因此,该暴君如果没被推翻,也将返回实施恐怖统治。
A和B之间越相似,类比论证越强。即便有较少的相似性,如果相似性比较强,类比论证也有效。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合理的、适当的类比论证。但是一个人认为适当的论证,另一个人并不总是这么认为。只有与其他人在类比的程度上取得一致,一个类比论证在说服其他人时才起作用。在上帝存在的争论上,把自然比作一个精致的、复杂的手表,或者把眼睛比作望远镜都是经常使用的。无论是手表还是望远镜看起来都不能靠自身进化;它们都有一个制造者,都是有目的地被制造出来的。由此认为我们也是被一个创造者有目的地设计出来的。然而,许多进化论的支持者完全不同意这个类比。请看下例:
望远镜和眼睛之间的类比、手表和生命有机体之间的类比是假的……一个真正的手表制造者有预见性:按照他想象中的目的,设计齿轮和发条,规划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自然选择……没有目的,没有心灵和想象,对未来没用规划。根本没有远见、没有预见、没有洞察力。
我们没有可靠的鉴定方法来确定哪些类比强,哪些类比弱。然而,使人们觉得合适、有效的相似性程度,而不是让人觉得不协调类比的不相似性程度,才是测试类比效果的一种方式。因为没有两个对象在每一方面都一样,所以没有类比能够被用来证明什么东西。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找出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然后接受相似方面的类比。假如众所周知两个事情之间有很多共性,由此认为它们也有其他的相似性是合理的。
庄子的类比
类比论证已经被使用了几千年。道教哲学家庄子(公元前369—286)大量使用了类比论证。在庄子的一个故事中,尧帝给睿智的隐士许由提供了一个统治天下的机会。他谢绝了: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逍遥游》)
这个类比认识到人与其他自然生物的相似性。我们发现自然中的生物仅取它们所需要的。如果人类希望像自然界一样有目的地活着,我们也应该仅取我们所需要的。这个类比有效吗?是一个合理的类比吗?人类和鹪鹩之间有很多不同之处,但这些不同之处大于人类与自然界生物的相似之处吗?
庄子使用了另一个类比,但这次是在感官与理智之间。这是肩吾问于连叔拒绝相信智者的一些非同寻常的故事: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同上)
理智与视觉和听觉充分相似吗?我们相信理智也会变得“盲”和“聋”吗?你认为其中一个类比比另一个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