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创造性差是因为我们自信不足。如果创造性不主动涌现出来,我们就推它一把。通过下面的过程,我们也许能够把创造性诱发出来,即使在我们处于消沉状态的时候。
第一步:渴望
要更加有创造力,我们必须渴望有创造性。“改变自己的头脑也许是人类最艰难的任务”(Hurt,1998,p.41)。我们中的多数人都喜欢变得更有创造性,因为它可以转变成更多的想法,有时会转变成更多的金钱,并经常为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
第二步:知识和技能
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能力。但是在一个具体的领域进行创造则首先需要知识。如果我们想做一个石刻,但是我们对如何刻石头一无所知,我们在头几次尝试中肯定不会成功。幸运的是,我们在思维领域的创造主要使用的是语言,并且我们已经具备足够的语言技能用于创造。随着我们读书越来越多,我们的词汇和知识基础就会提高,我们的创造潜能就会增长。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创造了——就在现在。
第三步:爱迪生式的努力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托马斯·爱迪生
我们经常听人说起关于创造的自发性、意外性、启发性以及灵感性,几乎都是在谈论创造的偶然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都是我们所控制不了的。但一个好消息是,努力是可以使创造性产生的。当牛顿第一次被问及怎样发现了地心引力定律时,据说他是这样回答的:“就是通过一直思考得到的。”就像牛顿这么努力地思考一样,爱迪生也是在实验室里这样工作的。他因自己的专注而出名;他知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努力的工作。他曾尝试过一千多种灯丝后才找到一种足够明亮和持久的灯丝用于灯泡内。爱迪生因为他的“勤劳汗水”变得富有。相似的是,一个针对1300名百万富翁的调查表明,勤劳的工作和创造性是成功的关键(“Hard Work”,2000)。就像爱迪生一样,我们可以运用我们的技能,并通过推动、拉伸、弯曲、打破、反转以及旋转等方式推陈出新。我们可以对已有数据不断更改、变化和摆弄,最终达到创新。这种行为能够帮助我们促成创新。
从这个练习中我们再次看出,创造性是将旧的元素用新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其中包括将数据进行排列组合,达到足够大,然后将之用新的形式分离出来,直到产生出新的形式。这种方式还有其他的用武之地,诸如软件“心灵的眼睛”(Heindl,2004)就经常用多种方式来操控数据。这种“自动”程序在我们才思枯竭的时候会非常有用,但我们还是要运用人类思维来认识自己的潜能。
第四步:发酵1.与洞察力
当创造性不能够迅速地产生并且我们的努力达不到我们满意的效果时,我们就需要给这个过程一点时间,或者干脆去睡觉。来自吕贝克(Luebeck)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经过睡觉充足之后继续进行课题研究的人,能够发现的隐藏洞察力是那些没睡够八小时的人的两倍(Wagner et al., 2004)。睡觉也不是严格文字意义上的睡觉:可以是开车、喝软饮料、做梦或者做白日梦(当然是对其他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似乎放下了这个想法,但是,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正在我们吃苹果的时候,突然,想法就出现了!在渴望、努力、发酵之后,终于有了回报:洞察力!解决方案!新发现!
第五步:评估
尽管我们的想法可能很好,但最终它还是需要分享和认同,如果不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就是被我们的后世所分享和认同;否则的话它也就只是对我们自己有价值和意义了。在科学方法的第四步中,我们的思想需要被证明正确,这种证明一般是通过被他人接受、成为他人观点建立的基础以及被历史(时间)所验证。这种历史的验证将会被用于证明那些不可思议的创新观点。阿洛克·达斯(Alok Das)设计了“小型卫星”,这种小型卫星自己可以做自己的燃料。为了节省重量,蜂窝煤做成的壳被填充了诸如聚四氟乙烯的硬燃料,当卫星在太空中不再需要硬外壳的时候,它可以转化为能量。这是否可行呢?
思考
是诱导还是强制?我们可以把这一章叫“诱导创造性”,但是在“爱迪生式的努力”那一部分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创造性如何产生的问题。这和强制创造性是不是相似的?如果是,那么强制是否与创造性相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