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我们的思维潜能

2025年1月19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作者:加里·R·卡比 提供人:yehe60......

我们的思维潜能

如果我们去除掉阻碍我们思维的事物和行为,并且按照本书给出的建议积极行动以磨炼我们的认知技能,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始实现自己思维的独特潜能。我们的大脑会以进一步提高思维水平为目标向前发展。

由于我们的思维增强,我们的大脑一定得到增强。像肌肉一样,必须被用来达到它的最大能力才会增强。如果没有智力性的工作和刺激,我们的头脑就不会发展它们的潜能。理想的情况是,这种刺激应该在人生的第一个3年里开始实施。对婴儿讲话也许是最好的一种刺激方式,这种刺激在年幼阶段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刺激不应该停止于此。新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在第一个15年发育非常迅速,然后迅速地降低发育速度。从3到6岁,大脑负责计划和组织新活动以及负责保持注意力的部分发育得最快。从6岁到青春期加速发育部位转移到负责语言和空间关系的区域(Thompson et al.,2000)。大脑直到25岁左右才会完成其基本的硬件连接!(Brownlee,1999b)。在这些发育成形的年龄阶段,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会有助于大脑达到它的思维潜能。

许多研究已经显示出环境刺激对于智力发展的影响作用。一些此类研究针对的是孤儿和其他成长在贫瘠、落后的环境中的孩子。另外一些研究使用的是老鼠实验,一些被养育在富裕、复杂的环境中,另一些被养育在贫瘠的环境中。这些实验发现富裕、有刺激的环境对于大脑智能的发展是必需的。成长在没有智力挑战的环境中其智力就会被抑制。

年轻时期是滋养大脑最好的时候,但是好消息是,甚至作为成年人我们也可以促进我们的大脑发展。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一直生长在贫瘠环境中的高龄老鼠也会从一个有刺激的环境中受益(Greenough,1988)。被放置在拥有迷宫、桥梁和旋转轮子的世界里,这些老鼠的每个神经元平均都会发育出2000个新的神经键。当然,针对人类做这样的实验会不合伦理,但这项研究却暗示着开始发展自己的潜能永远都不会太晚。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促使我们使用大脑,请思考下面的内容:研究(e.g., Gagnon et al., 1990)已经发现我们处于智力性活动的时间越长,患痴呆症的几率越小,这种疾病会在不知不觉间降低智力的功能。你现在是否感觉自己像在拾起一门外语?

如果我们有了充足的睡眠、避开了药物(包括酒精)、饮食正常以及用智力活动来刺激自己的大脑,那么我们就会拓展自己的大脑潜能。但是我们的大脑本然状态是否限制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可能是的,尽管很难确定其限制的程度。其情形有些像一位盲人努力去了解色彩和光亮的世界一样,这是他无法体验的世界。

如果回顾一下我们的体验经历,会发现我们只有五种感觉向大脑提供用来思考的信息。体验世界的方式可能有六种、七种或者多于一百种。我们没有理由设想我们拥有完全理解宇宙所必需的所有感知方式。甚至我们使用感觉体验到的情形也许并不代表真正的实在。你的钢笔真的是蓝色的吗?或者蓝色是否仅仅是你的钢笔、你的感觉器官和你大脑处理这些感知信息的方式之间的关系?色盲的人看到的是错误的或者仅仅是不同的吗?我们认为自己的大脑和感觉器官给我们带来的是“真实”的世界,对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吗?我们的大脑构造的实在与它发现的实在一样多,这可能吗?哲学家康德认为因果关系、空间和时间都是人类大脑强加于世界的结构。牛津大学的数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也有类似的观点:

物理学描述的“时间”根本不是真正“流动”的;我们只是使用一种静止式的观察来规定“空间—时间”,在其中我们宇宙的事件被搁置一边!然而,按照我们的感知,时间是流动的。我猜测这里也存在着幻觉因素,我们感知到的时间并不是“真正”完全按照我们所感知的那样沿线性发展的方式流动(不管这会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我们表面上感知到的时间顺序是我们强加于自己感知之上的东西,为的是产生与表面物理实在统一向前发展的时间程序相联系的感觉。(p.444)

总之,我们非常健康地进行维护的大脑,也许会限制我们感知和思考世界的能力。如果我们的神经元被激发得更快,如果它们被进行不同的排列,或者如果我们的大脑稍微变大,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也会与今天完全不同。因此,我们的思维不可能是产生关于实在的绝对真理的完美思维,而仅仅是我们利用现在拥有的大脑结构所作出的最好的思维而已。

思考

我们知道药物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实在的感知并且扭曲我们的思维。然而大脑在正常的状态下也是一座药物机器。大脑正常“服药”的状态也限制和扭曲我们的思维吗?大脑的什么状态会给予我们关于实在的“真实”图像?

大脑和心灵

大脑和心灵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被称之为身心问题,它涉及两个基础和相关的问题:(1)大脑和心灵是相互分离的实体吗?(2)在哪些方面大脑和心灵是相关的?人们相当普遍地把大脑定义为封闭在脑壳之内的生理器官或者神经系统组织的集合。当我们谈到大脑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清楚我们指的是什么。然而,关于心灵的定义,大家的看法并不那么统一。当我们谈到心灵的时候,我们所指的并不是脑壳下面的生理器官。相反,我们通常把心灵定义为我们心理活动的组织结构,这些心理活动包括记忆、思维、感知以及体验感受等。有时候它被看做意识的同义词,但是那样的话如何看待无意识呢?难道无意识不是心灵的一部分?有人也许会说,神经元属于大脑,但是我们的初级记忆则属于我们的心灵,即我们心理世界的部分。然而那个心理世界指的是什么呢?它只是大脑的一个属性吗?它是由大脑生成的吗?或者大脑是否只是接受心灵并解释心灵,就像收音机电台接受收音机信号一样?是心灵驱动大脑吗?还是大脑驱动心灵?如果没有大脑,心灵究竟能存在吗?如果能存在的话,那么没有大脑,心灵的本质是什么呢?而且我们如何解释二者之间明显的联系,例如大脑组织里的变化在因果关系上似乎与心理体验的变化是相关的?

有趣的是,大脑和心灵似乎拥有不同的特性。大脑有重量,是公开的(在解剖时可以被观察到),并且是占用空间的。然而,我们的心理世界,具有隐私性(没有人知道你在想什么),没有重量,并不占用任何空间(它出现的时候)。当我们提及自己对祖父的记忆时,我们并没有把它与我们回忆时所发生的神经元激发顺序相等同。因此大脑具有心理世界所没有的特性并且似乎与我们的心理世界是不同的。大脑如何能够产生心灵呢?或者反之亦然吗?大脑和心灵是其他事物的两个方面吗?物质是一种幻觉吗?(当我们探索它的深层次内涵时,它似乎就消失了。)或者心灵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物质形式吗?

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会有助于解决其他重要的哲学问题,诸如决定论对于自由意志、死后重生的可能性等问题。对于身心问题的许多方面人们有着很好的见解,但是没有人能够提出最终的结论——也许永远没有任何理论会是最终的结论,因为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人类的思想也许无法了解到心灵和物质的本质,这种可能性空间是存在的。”

我相信现在的任何理论都没有在身心问题上打开一个有意义的缺口。因此我认为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深深的未解之谜。不止这些……我把它看做是一个永远的秘密。(McGinn, 1997, p.6-7)

在本章我们已经做了一些陈述,比如“我们的大脑会以进一步提高思维水平为目标向前发展”以及“由于我们的思维增强,我们的大脑一定得到增强”等。显然,根据人们对于心—脑关系的不同观点,这些陈述可能会受到挑战。在这一问题上很难满足所有人的理论观点,我们也并不意味着要支持任何一种特定的心灵理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