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创新+S型创新曲线-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创造力」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吗?-应用TRIZ理论将创造性工作转变为标准化检索-用TRIZ理论指导F22猛禽的F119航空发动机研发-5种方法,释放你的潜能-“发明”和“创新”是一回事吗?|从四大发明看创新的本质-印刷术的流变及四大发明的功效-“四大发明”争议背后,是我们的科技焦虑?-适应性创新一创新的本质是适应+异议的力量-第一部分 “多数派”与“捣乱者”——说服的艺术-第1章 多数派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多数派的影响力和说服力(2)-多数派的影响力和说服力(3)-多数派的影响力和说服力(4)-第2章 即使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结果也会大不相同-就算异议是错误的,也有助于增强思考的独立性-做唯一的特立独行者是需要勇气的-第3章 提出异议是一门艺术,足以改变人的观点和决策-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斗-坚持到底和做出妥协的艺术-持异议者的“隐性”影响力-少数派如何成功地说服了多数派-第二部分 共识与异议-第4章 共识让人的思维方式单一化,行动与决策失去理性-从偏倚的思维方式到糟糕的决策-思维偏倚与糟糕的决策-狭窄的关注面和单一的解决方案-专注力有时可能是一个不利因素-飞机驾驶舱里的致命思维方式-共识和专注力的另一面-第5章 异议有助于激发发散性思维,强化思考能力-异议可以增强思考的独立性-异议可以激发发散性思维-两个案例:一部电影和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关注点和不同的策略之间灵活转换-异议、创造性思维和头脑风暴-第三部分 团体迷思与思考者群体-第6章 群体决策:经常出错,但从未受到质疑-达成共识的欲望、群体极化与隐藏信息-极化-信息交流与汇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建立真正的异议文化-第7章 如何做出更佳决策:异议、多样性与魔鬼代言人法-多样性的虚假承诺-相同的事实,不同的结论-寻求观点的多样性-异议是最好的“解药”-比虚假承诺更糟糕的魔鬼代言人法-比虚假承诺更糟糕的魔鬼代言人法(2)-比虚假承诺更糟糕的魔鬼代言人法(3)-结语 让我们欢迎异议,欢迎“捣乱者”-本书不关注哪些内容-本书关注哪些内容-这里不是玫瑰园,但有玫瑰-致谢-前言 一个关于共识与异议的新故事-向关于共识的流行观点发起挑战-全书内容导览+创新者的方法一创新四步法-一、洞见(珍视意外、发现机会)-二、问题(定义问题、建立愿景)-三、解决方案(最小化卓越产品)-四、商业模式(可扩展的商业模式)-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出版说明+前言-篇章布局:思维根基-第4版+第一章 何为思维-何为思维-交流:思想之镜-我们的文化遗产+第二章 源于个人的思维障碍-斯宾诺莎:一个理性之人-自我观念-自我防御-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期望的角色和模式-情感影响-寻求认知一致性-压力-小结+第三章 感觉-感觉之敏锐化-强大的听觉能力-小结+第四章 大脑和记忆-思维和大脑-食物和药物-睡眠-我们的思维潜能-思维和记忆-回忆与识别-如何提高记忆力-小结+第五章 语言:思维之媒介-语言和人脑-语言和社会-语言之隐喻性力量-语言之局限-小结+第六章 情感-思想背后的力量-激发话语表达-对话题和听众产生的情感+第七章 创造性思维-谁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开始创新-诱发创造性-小结+第八章 组织-自然—精神秩序-精神秩序-组织之步骤-秩序之运用+第九章 逻辑思维-直言三段论-直言三段论之有效性-日常生活中的三段论与省略三段论-直言三段论中的推理谬误-四词项的谬误-假言三段论-选言三段论-有效换位-非形式演绎谬误-归纳思维-类比论证-因果论证-非形式归纳谬误-其他推理谬误-小结+第十章 科学思维科-科学方法-科学之经验本质-科学与理解人类本性-理论证明-可控实验-非实验性研究-事后回溯研究-关联研究-调查法-偶然之作用-实验者偏见-伪科学+第十一章 说服式思维-思考:我们受何物所左右-思考:打动我们听众的因素-组织说服-自卫,以免被谎言说服-操纵战术-错误攻击-滥用语言-小结+第十二章 问题求解-界定问题-清除障碍-生成问题解决方案-选择解决方案-评估解决方案+第十三章 评价-思维检验之必要性-思维基础之检验+第十四章 决定与行动-决定-如何做决定-标准变化:戴手套-行动-行动之后-第十五章 继续思维的挑战-译后记

第十五章 继续思维的挑战

2025年1月11日 字数:2815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作者:加里·R·卡比 提供人:yehe60......

当美国的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RobertPeary)问他的爱斯基摩人导游正在思考什么时,那个导游答道:“我没在思考。我有许多肉食。”

思维不会止于一本书或者止于一门课程。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在思维,而至于如何思维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如要选择,我们可以探查延伸的宇宙范围,探测心灵奥妙,用文字表达思想,我们还可以有说服力地说出我们的思想。

在本书开篇之前,我们就引用了一些先贤的思想。我们可以倾听萨特直言不讳的挑战以及康德的崇高赞美为作为本书的结尾。萨特说:“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1946,Lecture)。选择是我们的选择。通过我们的思维、选择和行动,我们定义了自身。康德则认为自我意识使人无限地超越于世间的其他万物生灵之上。那就让我们来博得这种荣耀!让我们一起来运用这种思维的能力吧。

让我们想一下我们将来的思维。我们将涉猎多广?我们将投入多深?我们构建的思维将有多好?

多广?哲学家约瑟·奥尔特加·加塞特(JoséOrtegay Gasset)说我们对许多东西不感兴趣,那是因为它们在我们的心中找不到足够的地盘。因此,为了使更多的主题——更多的人生主题在我们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需要拓展我们的心灵。

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感觉投射到多广才能满足我们的心灵?何为我们感觉的周围环境?什么样的风景和声音可能会被我们找到或是拒绝?什么样的身体缺陷可能扭曲我们的感觉,以及什么样的身体障碍可能使我们的感知出现偏差?什么力量将关注、夸大它们?而对于那些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以及停留在我们心灵的大量感觉资料,我们可以如何进行筛选、补充、澄清以及加强呢?

思考

前一段落要求我们想一想那些偶然的、由于疏忽的以及出于选择而获得的大量感觉材料。花时间进行自我反省、讨论和写作,都将增强我们对感觉世界的理解,有益于我们形成、巩固最有利于培养我们心灵的感觉模式。在这一整章,请在每个问题处,稍停,并思考拓宽你的思维的各种可能性。

我们的创造力将能走多远?打碎习惯之石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将需要多长时间?打破习俗的硬壳,从而开始创造力的思维需多久一次?扬弃旧事物、想法和结构,从而使其变成新的发明、新的思想和新的机构,对此,我们对自己有多大的信心?

我们将用什么词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读什么书?看什么电影?与谁交谈?我们会丢弃那些陈词滥调而重新再造吗?我们会去寻找一个更好的隐喻来承载我们的意图吗?

没有深度的广度将是肤浅的。要是我们必须要在这两个维度间作出取舍的话,那将是“精通一件,不如件件都有所涉猎”(Pascal,1958,p.10)。在何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拥有这两种维度?

我们将投入多深?当我们站在个人障碍的悬崖边并向下看时,我们是否会意识到文化熏染和自我防卫呢?当他们刺激我们时,我们是否会去倾听自己的感觉?而当他们没有这么做时,我们是否还会去超越他们?我们是否会承认自己的偏见与恐惧?我们是否会勇于与自己的偏见作斗争,从而做到更接近客观?当我们做错时,我们是否会承认?当我们需要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层知识时,我们是否会去阅读、研究?

广度与深度是相互关联的。我们的深领域绝不是与更广的世界背景无关。相反,广度极大地有助于我们的深度。关于我们深层爱好的新想法将源于我们广泛爱好的这片宽阔沃土。

不论我们的知识如何地广博与深邃,知识的使用总是在我们的思维中的使用。我们将如何构建好知识?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发展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呢?如何将我们的想法联结起来?要多么紧地保持逻辑路线?如何把我们已有的思想组合成一个新的思想?如何有说服力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呢?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和及时地改变我们旧的思维习惯,采用有力的思维模式来发展蒙田所谓“结构良好的智力”。我们如何培养这样的智力呢?

思维与我们人类的其他特性并不是相孤立的。它与我们的情感、直觉或者梦想相关。它只是我们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从诗人、艺术家到数学家和哲学家,从音乐家和设计师到科学家和工程师,一个较好的思维将引领人们走向一个更美好的人生。

虽然人类卓有成效地使用其思维,但是关于如此浩瀚世界,人类所知道的仍然是何其之少。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提出来的问题。伟大的思维可以打开许多扇门,即便也许有些门永远无法被打开。然而思想家是多么非凡啊!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理性何其高贵!能力何其无限!……悟性又多么像天神!”

附录

命题逻辑

命题逻辑,又名语句逻辑,它关心的是语句真值的确定问题。由于任一论证的效力都依赖于它假设的真值,所以掌握了命题逻辑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论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命题逻辑关心的是复合句——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句组成的语句。特别地,语句逻辑关心那些形如“并且”、“或者”、“如果…那么”以及“当且仅当,…则”等语句连结词的意义是如何影响复合句真值的。

先看一个含有“并且”连结词的复合句:“休是聪明的,并且迈克是强壮的。”根据命题逻辑,这个复合句的真值依赖于组成这个复合句的两个简单语句。换句话说,如果“休是聪明的”是真的,而且“迈克是强壮的”也是真的,那么复合句“休是聪明的,并且迈克是强壮的”则是真的。反之,如果这两个简单语句中有一个语句是假的,那么整个复合句都是假的。因此,如果休是聪明的,而迈克实际上很瘦弱,那么语句“休是聪明的,并且迈克是强壮的”就是假的。记住:这里,命题逻辑关心的仅仅是连结词“并且”连结两个简单语句的这一用法,而不是作为一个链条上的链接使用,例如“这个房子是旧的,不中看,并且长满苔藓”。

下面的这个真值表刻画了含有“并且”这一语句连结词的复合句成真或成假的所有条件。其中,符号P和Q表示由连结词“并且”连结起来的两个简单句。T和F分别表示真和假。因而,真值表的第一行(*)读作“如果P是真的并且Q是真的,那么语句‘P且Q’也是真的”。


而用于析取语句和析取三段论中的连结词“或者”就更有趣了,因为它有两个不同的含义。相容的“或者”确实是指“和/或者”,而不相容的“或者”则指几种选择中有且只有一种是真的。例如这样的语句:“亚伯拉罕可能曾在教堂停息或者他可能曾在杂货店停息”。从“或者”的相容意义上说,亚伯拉罕可能曾停息在教堂,或在百货商店,或者两者皆可。在这三种情况下,语句“亚伯拉罕可能曾在教堂停息或者他可能曾在杂货店停息”都是真的。但是,从“或者”的不相容的意义上看,这个语句是说他只能停在一个地方,而不能停在另一个地方。所以,语句“亚伯拉罕可能曾在教堂停息或者他可能曾在杂货店停息”是否为真就取决于我们是在哪个意义上使用“或者”这一连结词。下面的这个真值表刻画了含有“或者”这一语句连结词的复合句成真或成假的所有条件。注意有一组条件(*)对于相容意义上的“或者”和不相容意义上的“或者”将产生不同的真值。


最后一个连结词是由两个变元组成,它常出现在如果—那么语句中,通常称那些出现在假言三段论中的语句为假言语句。在第一个变元,“如果P,那么Q”或者“如果太阳升起(P),那么天气是暖的(Q)”,如果Q能从P中推出来,那么这个语句就是真的不过,在命题逻辑中,当P和Q都没发生时,这个语句也是真的——即如果太阳没有升起,并且如果天气没有变暖。之所以如此是基于这样的事实:P没有发生并不能使“如果P,那么Q”这一关系为假。此外,如果P没有发生而Q发生了,这个语句也为真,因为我们没有说“当且仅当P,…”。再看上文的例子,如果太阳没有升起(P为假),不过天气变暖(Q真)这一事实仍然与语句“如果太阳升起(P),那么天气是暖的(Q)”是相容的而不是相反。但是,如果语句是“当且仅当太阳升起(P),那么天气是暖的(Q)”,那么在太阳没有升起(P假)的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得出天气是暖的(Q是真的),从而这个语句为假。注意:如果—那么语句谈论的是两个元素间的逻辑联结,而不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联结。因而,“如果P,那么Q”并不意味着P是Q的原因,Q是P的结果。

如果—那么语句的真值可由下面的真值表刻画。注意“如果”语句与“当且仅当”语句在真值“*”上的区别。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