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的。
——托马斯·阿奎那
从感觉开始
如果我们被蒙上双眼,并被带到一个地方,然后取下蒙眼之物,时间仅为一秒钟(然后再被蒙上眼睛),我们会获得一刹那的视觉刺激。如果我们正站在一处以前未曾来过的地方,也许是在一座清真寺里,这一秒钟的瞥视可能会看到混杂的色调、镶嵌图案以及几何图形;然而,如果我们正位于一座城市图书馆里面,我们会认识和知道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虽然在两个例子中视觉流都会涌进我们的眼睛里,但是我们会知道图书馆,因为在我们大脑中已经拥有这样的语言知识。这种语言知识会预先形成我们的感知,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处理视觉流中的图书和书桌信息。
由于大脑中的已有知识,我们就有可能闭上双眼,割断与外界之联系,进行“纯粹的思维”,但是这种脱离外界的思维是很少见的。我们大多数的思维活动都是与感觉互动的;毕竟,我们大脑的新鲜血液(内容)来自于我们的感觉。这种感觉—思维关系具有如此紧密的相互关联,以至于我们的思维经常以我们的感觉为开端,通过新的感觉输入而得到发展,然后使自身与我们的感觉习惯相适应;反过来,思维又可以塑造我们的感觉方式。
“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的。”这句名言从单纯的意义上讲,是指:如果没有我们的感觉,我们的大脑将变得空空如也。如果这一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感觉就会是我们思维的主要素材之源:如果我们的感觉越好,那么我们的思维也会越好(思维与感觉呈正相关关系)。
尽管对于婴儿来说,感觉是先于思维的,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感觉却是与思维同在的。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是相互交织的:即使在当下,当我们阅读本书的时候,当我们在课堂上听讲的时候以及当我们写作的时候(这些活动需要思维),我们都一直在感觉(通过眼睛、耳朵、双手等);当我们蹦极的时候,当我们准备饭菜的时候或者为汽车安装刹车装置的时候(这些活动需要感觉的配合),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人类,我们的思维经常会有这样的定论:当你感到膝盖疼痛的时候,如果你发现是一个蜜蜂蜇到了你,或者有人用刀子戳到了你,你的思想以及接下来的感觉和行动将会变得非常不同。
为了向我们的大脑提供更好的资料,使我们的感知更敏锐是很关键的。我们需要准确的观察。我们需要正确的事实。我们需要坚固的感觉认识以便为我们的思维打基础。我们需要观察到超越表面以及假象背后的东西。在本章中,我们将要分析感觉是如何启发以及如何欺骗我们的大脑的,我们会了解到怎样才能使自己更敏锐地看到极其重要的感觉—思维关系,特别是,我们会重点强调如何才能加强对于我们思维最重要的两项感觉:视觉和听觉。
感觉之力量
我们的感觉作用起来就像我们安装了镜头、扩音器、微粒探测器、压力和热度指示仪表。这些传感器极其灵敏。我们的听觉能够觉察到20000赫兹的声音,并能帮助我们区分不同人的音色。我们的视觉可以在一个黑暗、清澈的夜晚看到20米开外的烛光或者可以在成千上万的色彩中分辨出一个单一的颜色(如淡紫色或者青色)。我们的嗅觉可以从50亿个分子里面探测到培根肉或者咖啡的单一分子。就像肚子靠食物填饱一样,我们的大脑靠我们的感觉填饱;没有它们的输入,我们的大脑就会近似一个空壳。
我们的大脑是否像约翰·洛克所说的那样在出生时是一块空白的板,还是生来就具有内在观念?对这一问题的两种观点各有著名思想家为其做论证。约翰·洛克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把大脑看做一块白板(空白的板),这块白板供我们的感觉和经验在其上进行书写。但是另一些哲学家(柏拉图)、心理学家(荣格)以及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至少部分地反对这种观念。他们认为我55们的大脑中具有天生的或者固有的观念或结构。你的观点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