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秦策二》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之。人告曾子母日:”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日:“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日:‘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日:‘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这则故事中,本来曾子的母亲是十分自信自己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但三个人都来说同样的话,她就失去自信,跟着相信了。
所以, 《战国策。秦策二》里又说:“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淮南子。说山训》中也说: “三人成市虎”,这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说的人一多,假的就会被别人当作真的。
倾向于随声附和的从众心理,是我们人性的诸多弱点之一。一些流行的事物、一种时尚,就是使用类似的方式制造出来的。
懂得这个奥妙的人便努力制造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持有相同意见的环境,对于处在这一环境中,即使知道自己的意见正确,也可能会因怀疑自己而放弃,转而去赞成多数人的错误意见。
某厂家新推出一种滋补品,本来并没有人相信,结果他大做广告,又利用得冠军的运动员在电视上现身说法,渐渐使得很多人相信了。这一来,本来并不相信的那些人也相信了。每年到了高中考前夕,不少家长还纷纷去购买,说是给孩子加强营养,补脑。其实,后来据科学家揭露,一点作用也不起,不过是些蜜汁而已。
某公司前些年推出一种口服液,是药液,无法让运动员现身说法作广告,但让报纸辟出版面刊登他们精心编造的“谎言”当读者来信现身说法,让越来越多的人跟着相信。该公司生产的这种“口服液”是一种活菌液体。菌类在液体中成活,温度、营养都是必要的条件,而口服液的说明中却没有存放条件的说明,分明是骗人,但相信的人多了,大家也就都相信了。当然,那些真正的智者是不会从众的。
小泽征尔以世界第一流指挥家的风度,全神贯注地挥动着他的指挥棒,演奏着具有国际水准的乐音。可是,在演奏中,小泽征尔先生发觉乐曲中出现了很不自然的地方。开始他还以为是演奏家出了毛病,就重新演奏一次,但仍然觉得很不对劲。
这时,在场的作曲家都声明,这个乐谱出自他们的手,绝对没有错。这些人都是世界知名的作曲家,因而在场的其他人士也都断定:乐谱不可能有问题,显然是小泽征尔的错觉。不难想像,小泽征尔的处境多么艰难。他本来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但现在也不免为之动摇、考虑再三,小泽征尔坚信自己作为音乐家的判断力,终于大声吼道:“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他的话音刚落,评委们立即向他鼓掌,祝贺他的胜利。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出来的圈套,要求指挥家发现错误,而在场的权威人士与一般人员均否定有错误时,仍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只有具备这种乐感的人才是一流的指挥家。
事实上,其他参赛的指挥家也发现演奏中有问题,但都为环境所左右,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判断,而附合了大家的意见,只有小泽征尔与众不同,坚定地相信自己,结果他战胜了“考验”。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地方政府还是联合国会议,为了确保公正、正确,常常都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通过决议,但正是这种方式给一些错误意见开辟了畅通无阻的渠道,使得一些坚持正确意见的人到最后也跟着一起犯错误。
我们这儿并不是要否定少数服从多数的体制,任何体制都难免有缺陷。但坚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为其他人的意见所左右,不屈服于集团的任何压力,不但是对付上述谎言的有效武器,也是一个智者所具备的必须品质。只有这样,三人才不能成虎。
有时候我们说话,即使真话,别人也未必会相信,除掉表述方式不当之外,还有一个说话角度的问题,卖黄瓜的自然不会说自己的瓜苦,同样,卖辣椒的自然不会说自己的辣椒不辣。而此时若是其他顾客在旁边替卖者说:“这黄瓜真好,又嫩、又脆,味道好极了。”“这辣椒真辣。”其他顾客就不会有任何怀疑的了。所以,一些高明的谎言造制者习惯于借鸡下蛋,借口于人,通过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方式让别人来表达他制造谎言的意图,把虚假的信息传播出去,以期得到别人的信任。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北京的一所文学院,就出现过这样的事,如此制造谎言的骗人者是力昂。他是为了搞恶作剧作弄人。
十二月十八日这天,力昂从学校附近的一个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给一位同学,一位很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他的小说这两年连续为评论看好。恰巧,这位青年作家当天有事出门了。力昂便告诉接电话的同学,他是某刊物的编辑,此次来组稿,听说这位青年作家手边正有一个中篇,希望能把这个稿子交给他们刊物发表,因为自己事情太多,暂无空闲上文学院去,希望这位作家能在晚上六点半去某饭店四三0四号房间谈谈。
同屋接电话的同学非常认真地把电话内容记了下来了,待那位青年作家一回到文学院,立刻就将这张字条交给了他。那位青年作家一看,真有些纳闷:这家刊物的编辑消息怎么这么灵通,我这篇小说才刚写完。但因为是同学转来的电话留言,他丝毫没有怀疑,洗漱完毕,穿戴整齐,就带上小说稿去了电话中交待的那家饭店。
他敲开四三0四房间的门,见里面住的竟是一位高鼻梁、红头发的外国女人,明显错了。他又敲开了三四0三的房间,这次遇到的是一位海南老板。
他百思不得其解,跑到楼下服务台登记簿,柜台小姐在电脑里找了好几遍,也没有见有他所说的编辑先生的名字。青年作家带着满腹疑虑回到文学院,第二天才知道是同学开他的玩笑,气也不是,恼也不是。
这位力昂同学的谎言之所以成功骗住了那位以虚构为职业的小说作家,就是成功地运用了第三者的口传达虚假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