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设计师抛出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分析时尚:其一是时尚与身体的关系,其二便是流行。前者关注的是人们如何在各自的文化中对待自己的身体,后者关注的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的一切都会被流行这一具有时效性的大潮吞没。前面的章节正是从这两个视角探讨时尚的。
二战以后(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日本时尚设计着实让人大开眼界。日本设计在工业上的成功当然值得称道,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时尚界的若干设计理念对人们培育多时的世界服饰文化抛出了迫近本质的质疑。在上一节中,我已经介绍了日本的当代设计师对西方服装的构建原理提出的根源性质疑,并给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接下来我将围绕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设计师及其作品,对时尚设计抛给衣服的疑问进行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分析。通过两位设计师来探讨时尚着实不易,幸而三宅一生与川久保玲在“与身体打交道”及“与流行现象保持怎样的距离”这两方面确实提出了激进的观点,这也是我选择他们为代表的原因。
简洁却出人意料
三宅一生的设计作品,无论是麻袋似的天然材质服装,还是二十一世纪经典的“褶皱系列”,都能让人一眼看出“那是三宅一生的作品”。它们有强烈的原创性,穿在个性不够鲜明的人身上,没准会在气场上更胜一筹。
连体裤的奇妙形态让人套上它就想舒展手脚。尺寸故意做大,没有上下左右的几何切分。无限透明,近乎皮肤的原材料。运用刺子绣[1]、阿波皱锦等元素装饰,神似古时候老百姓下地干活时穿的外套。灯笼一样上下摇摆的裙子。仿佛挂着无数条猪尾巴的衣服下摆……三宅的作品就是这样简洁,却总能出人意料,往往还带着几分幽默。他的创意层出不穷,教人不由得惊呼:原来衣服还可以这样!
三宅一生的衣服还能让人错觉衣物摩擦的声响就在耳边。呼呼、啪啪、沙沙、窸窸、窣窣……就像一只纸气球。设计师通过布料的气息一次次触动不知何时在压抑中逐渐萎缩的身体,激发人们将身体打开释放。不难看出,他通过创作用心倾听被压抑的身体发出的无声呐喊,用心捕捉肉眼看不见的身体的阵阵刺痛。
三宅本人曾用“一块布”来呈现他的设计理念。他将设计回归穿衣的本质,即把一块布披在身上。换言之,他想在衣服中找到人为什么要穿衣服的答案。
放开身体,把身体拽出去的设计
激烈甚至鲁莽地抵抗那些令人腹背受敌乃至窒息的东西——这就是贯穿三宅一生所有作品的精神。这样看来,他本人走在了时代的最前端。
三宅一生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设计服装,此时将知性与感性、理性与野性对立统一的思潮崭露头角,人的身体不再被还原成一团肌肉组织(物体),而是被视作某种鲜活的生命体,重新纳入精神视野。帐篷戏、暗黑舞踏[2]等舞蹈与表演都是身体艺术,时尚也不例外。三宅一生率先聚焦这种艺术形式,从中发现能最大限度地切入时代、实现自由的平台。
三宅一生,“鬼扬柳”,1974年摄影:横须贺功光
西欧的制衣传统像是打包物品,用衣服把身体包裹起来。三宅一生尤其排斥这一观点。西欧的传统服装构建是把衣服看成身体的容器或框架,用剪裁与缝制技法将身体完全包裹。瓦解这种构建是三宅一直努力解决的课题,也是贯穿其作品的深层思路。不刻意“包装”,只是“遮挡”,让衣服的形状随身体的动作变化。这种灵活可变是身体与布料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穿”这个动作的原点。三宅一生始终以回归这一原点为设计原则。和不断在身体表面增添各种各样的流行记号相比,他更加关照本质关系的各种可能。
衣服的包装功能服务的是以肌肉组织形式存在的身体、被人品头论足的身体。而三宅一生认为身体时刻都在运动,等同于人的存在。一面与鲜活的身体嬉戏,一面帮人舒展身体——这种开放的衣服便是三宅一生的设计。
这样的衣服才可以被称为人的第二层皮肤。它不会将身体密封起来,反而在身体与衣服之间留有大量空隙,非常便于人的自由活动。这是一种充分运用松弛、错位或空隙的设计,也是一种未完成的设计,最终呈现的形状由穿衣服的人决定,无论高矮胖瘦,都可以依据自身的体型和习惯,穿出最合身的状态。打造一块这样的布就是三宅一生的基本理念。
人们常说,三宅一生的作品包藏着空气。这样的衣服不会紧贴身体,或将身体裹住、勒住,而能在衣服与身体之间创造出宽松的间隙(就像齿轮的缝隙)。让衣服适应身体,或让身体适应衣服——三宅一生不关注这种局限的关系。他的设计不是去填补衣服与身体之间的空白,在他的理念中,物化的身体不是关键。在一定空间里跳跃、摇摆的柔韧的身体,才是他最关注的。他不会把这种弹性和韧度束缚在衣服里,而是用衣服把它们激发出来。甚至可以说,这就是贯穿三宅设计的原则之一。
所以展示他作品的人体模特往往没有什么存在感,就像装鸡蛋的塑料容器或一层透明的薄膜,或平板而单薄,或用稻草、钢丝扎成……这些人体模特大多不会让观者有肉身的沉重感。三宅一生试图通过衣服唤醒几乎被人遗忘的身体的野性。
于是,人以衣服为媒介,开始和自己身体的对话,那感觉就像和初次见面的人谈心。随后进一步打开自己,去感受完全将自己交给他人的欢愉。衣服本是针对他人的护甲,用于遮蔽自己,而三宅一生试图将它变成向他人敞开的窗口。归根到底,一块布就是这样的含义。
三宅一生本人也说过:“有时候,我会回头多看一眼(穿着我的作品的人),心想:‘咦,那真是我的衣服吗?’我喜欢看到大家用自己的方式穿它们。那个瞬间,就是一次完整的交流。”
撼动西洋服装原理的野性服装
曾有人说,不经过一番搏斗,就穿不上三宅一生的衣服。这种说法不是因为正方形、正圆形、倒心形、半月形、圆柱形等奇奇怪怪的衣服形状。或者说,三宅一生的作品剔除了所有制式层面的东西,能让人联想到年龄、地位、样貌、国籍等属性的元素,都被剔除得一干二净。腰线的位置、裙子的长度、女人味的色调、性感的起伏……他试图脱离上述局限探究身体。因此乍看之下,你可能会觉得他的衣服非常抽象。不过这种印象不是不知道该怎么穿导致的。穿衣服的人必须解除施加给自身的禁锢,将感觉的旋钮开到最大,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有可能被衣服吞没。因此才会有本段开头的说法。
三宅一生想开辟身体与衣服之间的新领域。我想借用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话来形容他的冒险:“美并非源自内心,而是来自肉体的深度。”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可以把三宅一生的衣服比作现代的野性服装。
不过野性不代表没有高科技元素。如今,褶皱已经成了三宅一生的代名词,但他使用的素材五花八门。新开发的纤维、从遥远记忆中重新挖掘出的素材(比如刺子绣、阿波皱锦等)就不用说了,无论和纸还是油纸,或者金属丝、乙烯、塑料、玻璃纤维乃至钢索,样样都能为他所用,仿佛世上就没有不能用来做衣服的素材。勇于尝试、大胆冒险,是三宅一生的真实写照。
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3]曾就野性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一个人的野性,是没有被纳入自身文化,因而能与其他文化相通的部分。”三宅一生设计的衣服就触及了这一领域,它们冲击着西方的服饰结构秩序,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能折成一个矩形平面的设计(这种形状功能性极强,为收纳和搬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自由的尺寸、不对称的形状、随身赋形的轮廓、利落的衣服线条及其中间空隙演绎的性感、可代替其他物品的“包袱皮思路”……三宅一生的衣服就这样深深扎根于日本和服的传统与亚洲民族服饰之中。
然而,三宅一生构思作品时并没有将和式或亚洲式服装放在西式服装的对立面上。相反,他的设计突破了这些对立,试图迫近人们对衣服的普遍认知。早在七十年代,三宅一生就在时尚设计界开辟出这样一条道路。当时恰逢诞生于西方的流行试图冲出已形成的桎梏,人们想要用一种新的理念代替“封装肉体”的陈旧定式,构建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取代美丽、优雅、性感等关键词组成的旧有价值观。西方人在这一时期从非西方的服饰中寻找突破也在所难免。
于是,三宅一生出现在二十世纪的时尚界称得上恰逢其时。从美术大学毕业之后,他只身远赴巴黎,在姬·龙雪与纪梵希任设计助理。在他积累经验的阶段,“五月风暴”[4]爆发了。这位亲眼见证革命的年轻人不久之后震撼了整个时尚界。到了动荡的六十年代末,稍晚些出道的川久保玲与山本耀司等人助力开拓了前卫设计师们的日本流行之路。
注释
[1]用白线在靛染蓝布上刺绣重复的简单几何图案。
[2]结合传统日本舞踊和西方现代舞,重新诠释身体语言的新式舞蹈。
[3]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代表作有《知觉现象学》等。
[4]一九六八年五至六月在法国爆发的一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群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