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本质—大脑-关于大脑的9大谜团,意识不是像电灯开关一样非睡即醒-脑科学与奴役之路+大脑的故事-1 我是谁-你是怎样成为你的-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为什么平时无害的人会突然行为异常-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2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看”也需要练习吗-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3 谁说了算-“熟能生巧”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意识到底有什么用-4 我怎样做决定-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真的有用吗-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5 我需要你吗-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6 我们会成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大脑中的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大脑的故事:致谢-致谢-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导读 平克也追星-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是系统,而非二分法-上脑,下脑-大脑的两个系统-四种认知模式+第2章 理论根源-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皮埃尔·保尔·布罗卡和他的影响+第3章 复式大脑-惊人的观点-元分析+第4章 推理系统-另类思考-想象大脑系统-解决一个明显的矛盾+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内部空间-细枝末节-左右脑密切协作-“分裂思维”+第6章 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第7章 四种认知模式+第8章 认知模式起源:先天vs后天-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转换模式-S.F.的神奇案例+第9章 行动者模式-最像市长的市长-莱特兄弟-丽萨生活中的一天+第10章 感知者模式-阐明世界的意义-移情的汉娜+第11章 刺激者模式-一直做她自己-安迪,广播台那个家伙+第12章 适应者模式-一位完美的女演员-名叫尼克的年轻男子-第13章 测测你是哪种认知模式-认知模式+第14章 发现最佳的合作伙伴-迷宫中的人造物-社会假体体系-再三思考-上脑与下脑:作者按+表象与本质-推荐序——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中文版序——这本书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序言——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体现概念微妙之处的轭式搭配-语言对概念的“自然”划分-范畴化的本质-对类比的两种误解-作类比与范畴化-类比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不同层次的类比-抽象还是具体-本书概要-1 词语的召唤-再复杂的范畴,都始于单一成员-孩子们的类别与类比-木星上的知识之光-范畴和概念空间的结构-概念在大脑中无休止地切分-经典概念理论-当代范畴理论-对创造性比喻的不懈追求-范畴化和类比的连续体-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句法结构中的范畴-语篇中的范畴-语篇中更为细致的范畴-用语言给世界分类-概念空间-学外语才知道他人分类不同-2 短语的召唤-词源并不等于心理现实-不需要拆分的复合词-缩写和简称看上去简单,不过是隐藏了它的组成部分-惯用语和成语的例子-日常句子背后的故事-谚语里的真相-不由自主的类比关系-每个人都是记忆提取的大师-如何减少认知失调-概念空间里的空白-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什么是智能-脑中概念越多就越聪明吗-爬上类比之山的不同方式-3 隐秘类比的海洋-脑中嗡嗡作响的相似性-没有名字却很稳定的范畴-从浅显类比滑向深层类比-类比和“常比”的作用与微妙之处-再平常的类比也有微妙之处-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在类比的海洋中遨游-依靠高效记忆提取而生存的人类-一个经典的联想-编码之谜-联想产生新范畴-情感在唤醒沉睡记忆时的重要作用-事件编码不靠死记硬背而靠提炼精华-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狗的大脑中的类比和范畴-心理实体及其关联-作类比和范畴化是硬币的两面-4 抽象过程与内部范畴滑动-什么是抽象,它的目的又是什么-范畴转换快得令人头晕目眩-标记的马脚-标记的好处-它们怎么撞在一起了呢-概念的本质是如何浮现的-关于波-关于三明治-骄傲的专有名词也倒台了-神圣的范畴-普希金们、肖邦们和伽罗瓦们-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无意识滑动-基于同样名字的范畴-比喻一定是谎言吗-比喻用法一览-数学并非一成不变-正方形是矩形吗-专业知识的层次-职业里的窍门-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容器与身体-关于鼠标与人-人类的智慧是什么-5 类比如何操纵我们-口误是心灵之窗-在概念的键盘上,同时敲击两个琴键-因概念相近而混为一谈的语误-言行一致-许多被叫到,但只有一个被选中-毫无目的的类比-一个在转瞬即逝前被捕捉到的类比-具身与抽象-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从一个本质跳到另一个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执念的力量-吃豆人游戏揭示的人生真理-不可抗拒的类比:它们是否有意义-类比的双刃剑-6 我们如何操纵类比-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精心选择山脉中的最高峰-连珠炮式的漫画类比-解释型的漫画类比-令人莞尔一笑的漫画类比-漫画类比帮助我们为他人解释事物-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类比战争-人们推理时能不用类比吗-复数化和模式-人类真的如此肤浅吗-我们可以深到底-本质由表象显露-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人类不是这样感知情境的-看到的实质比存储的实质多-最捉摸不定的字母Z-论眩晕-框架整合-类比和整合不同吗-一个童稚的框架整合-机器翻译之梦-好的类比带来好的翻译-机器翻译领域可能取得的进步-7 朴素类比-朴素类比、形式结构和教育-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新颖和熟悉手拉手-最好的界面是完全没有界面-虚拟世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有些等式比其他等式更平等-相乘总是意味着变大吗-加3次和加50次大不一样-除法在人们头脑里与均分没有差别吗-思维模拟占主动地位-语言对朴素类比的影响-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一个给心理学带来恶劣影响的朴素类比-8 惊天动地的类比-用实例解惑-负数出场-类比如何推出群论-域、环、N维纽结-机械的数学操作:也是类比的果实-物理学与逻辑思维-爱因斯坦,一位作类比的奇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疯狂的“游泳池/台球桌”类比产生了光量子-光量子备受嘲讽而声量子受到欢迎-爱因斯坦最大胆的类比终于得以正名-在科学中用类比扩展概念-范畴扩展是狭义相对论的来源-两头发光的手电筒失去了一点点质量-能量概念的定义-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一类新的反常质量-爱因斯坦的大脑背后隐藏着什么思维机制-从1905年到1907年,一个小结-爱因斯坦类比和物理学范畴-通过类比把相对论运用于引力-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灰飞烟灭,另一个取而代之-初始的等价原理-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非欧几何里的旋转木马-相交的平行-结语 范畴化和作类比就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范畴化是永恒的必需,作类比是难得的奢侈-范畴化是常规,作类比是创新-范畴化是无意识的,作类比是有意识的-范畴化是自动的,作类比是自主的-范畴化青睐相似,作类比偏爱不同-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范畴化涉及抽象的两个层次,作类比只涉及一个-范畴化是客观的,作类比是主观的-范畴化是可靠的,作类比是可疑的-表象与本质——注释-表象与本质——致谢-表象与本质——译者后记

认知模式

2020年12月5日 字数:3013 来源: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 作者:(美)科斯林 提供人:naike39......

行动者模式

根据我们的理论,如果你的得分都高于上脑和下脑得分的平均值,说明你经常依赖行动者模式。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运用上脑和下脑处理,说明你始终以行动者模式行事。如果你只是倾向于(不是非常强烈地倾向于)运用大脑的这两种处理,你也许会运用行动者模式,但不会始终如一。相反,你所运用的模式可能取决于你所处的特殊情境,如果这种模式没有明显的优势,那么你认知和行动的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现状对你的要求。

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运用上脑处理,而只是倾向于运用下脑处理,说明你经常依赖行动者模式,但也可能会转换到刺激者模式。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运用下脑处理,而只是倾向于运用上脑处理,说明你经常以行动者模式处事,但也可能会转换到感知者模式。

感知者模式

如果你的得分高于下脑得分的平均值,而低于上脑得分的平均值的话,说明你通常以感知者模式行事。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运用下脑处理,而不运用上脑处理,说明你始终依赖感知者模式。如果你倾向于运用下脑处理,而不运用上脑处理的话,说明你可能以感知者模式处事,但不会始终如一。确切地来说,你的认识模式可能取决于你所处的情境。

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运用下脑处理,而只是倾向于不运用上脑处理的话,说明你经常依赖感知者模式,但也可能会转换到行动者模式。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不运用上脑处理,而只是倾向于运用下脑处理,则说明你经常运用感知者模式处事,但也可能会转换到适应者模式。

刺激者模式

根据我们的理论,如果你的得分高于上脑得分的平均值,而低于下脑得分的平均值的话,说明你通常依赖刺激者模式。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运用上脑处理,而不运用下脑处理,说明你始终都以刺激者模式处事。如果你倾向于运用上脑处理,而不运用下脑处理的话,说明你可能以刺激者模式处事,但不是始终如一。确切地来说,你所依赖的模式可能取决于你所处的情境。

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运用上脑处理,只是倾向于不运用下脑处理,说明你通常以刺激者模式处事,但可能也会转换到行动者模式。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不运用下脑处理,只是倾向于运用上脑处理,说明你经常依赖刺激者模式,但也可能会转换到适应者模式。

适应者模式

如果你的得分都低于上脑和下脑得分的平均值的话,说明你通常以适应者模式处事。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不运用上脑和下脑两种处理,说明你始终都在运用适应者模式。如果你只是倾向于不运用上脑和下脑两种处理,那么你可能以适应者模式处事,但不会始终如一。确切地来说,你所依赖的认知模式可能取决于你所处的境遇。

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不运用上脑处理,只是倾向于不运用下脑处理,说明你通常以适应者模式处事,但也可能会转换到感知者模式。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倾向于不运用下脑处理,只是倾向于不运用上脑处理,说明你经常以依赖适应者模式处事,但也可能会转换到刺激者模式。

这个测试和许多通俗心理学测试(如旋转舞女和脑半球容量测试)不同,它建立在坚实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开发过程。

如本书之前所总结的,上脑和下脑系统的功能特征很关键。开发者编写了近百道题(都是最终会运用到测试中的那种句子类型),他们相信每道题都能体现一种倾向、爱好或行为,这种倾向、爱好或行为反映了人们是如何选择性(即不由当前情况所决定)地运用上脑或下脑处理。在“调查猴子”(SurveyMonkey)调查服务网站上300多位测试者(他们被幸运地选中,年龄范围是18~65岁,男性比女性稍多)对这些题目进行作答。这些人回答他们赞同或不赞同每道题的程度。

可见,测试的分数之间是相关的。相关显示出一组分数(如一道测试题的)随着另一组分数(如另道测试题的)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如之前所讨论的,联系越紧密,相关程度越高(当两组分数同时提高时,相关程度在0~1.0;而当一组分数提高而另一组下降时,相关程度则在-1.0~0)。如果两组分数毫无关系,相关程度为0。

得出每两道题得分之间的相关度后,再运用一种被称为“因素分析”的数学方法来进行分析。客体和空间心理意象的测试(我们在第4章讨论过)也是以相同的方式开发的。因素分析尝试确认一组被称为“因素”的维度,对这些维度的测量会产生一组分数。也就是说,相关模式可以用来反映相对较少的潜在共同影响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当两道题的得分发生同样变化时,它们的正相关必然会更强。这种方法将“载荷”分配到不同的因素上;而在一组分数(一道题的)和另一组分数(另一道题的)的相关关系中,载荷量较高的因素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是,我们期望构成测试句子得分的基础是这两个因素:一个因素反映上脑系统的影响,而另一个则反映下脑系统的影响。情况的确如此:人们在主要运用上脑或下脑系统的时候,可以轻易地理解那些一个因素载荷高而另一个因素载荷低的句子。

然而,这门科学还有个技巧:被测试的句子是衡量因素分析的结果是否有效的关键。研究者花了6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测试,然后修改题目。一般来说,测试每组题目之后,某个题目为什么会承载两个潜在因素(反映上脑和下脑两种处理)而不只是其中一个单一因素的原因就会很明显——后见之明!在6个月的时间里,研究者需要反复对测试进行修改,创造一组题目——每个题目主要承载一个潜在因素。在每一次的反复修改中,研究者必须编写出新题目,并添加到之前最佳题目清单上(新题目通常是那些不如原创版本那么令人满意的题目的改进版),然后找新的人测试,分析结果,删除那些并没有主要承载一个单一因素的题目。

完成因素分析之后,检验每道题得分之间的相关关系。被保留题目的得分与同一个类别(上脑或下脑)其他题目的得分之间的相关程度,要比与另一类别题目的相关程度高。这个过程最终为测试挑选出了满意的题目。

对最后一组的20个题目(包含测试中的)来说,上脑和下脑题目得分的平均相关系数r=0.03很重要。这个相关程度非常低。它意味着下脑得分的变化只能预测出上脑得分的远小于1%的变化,反之亦然。可见,两种得分测量出的内容是不同的。

最后,研究者要求另一组人参加这个测试,以及之前发展起来的其他各种测试。其他测试包括:一般智力测试;人格量表,评估在人格研究中不断被检测的5个维度,即开放性(容易还是谨慎接受新经验)、严谨性(有效率的、仔细的还是粗心的)、外向性(开朗的还是缄默的)、友善性(友好的、富有同情心的还是冷淡的)、神经质(紧张或敏感的还是自信的、有安全感的);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认知风格问卷(Object-Spatial-Imagery-Verbal Questionaire),评估心理意象和言语能力;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Marlowe-Crowne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评估测试者是否倾向于做出社会期待的回应。

上脑测试得分与其他测试得分的相关模式,和下脑测试得分与其他测试得分的相关模式是不同的,这进一步证实新测试的得分挖掘出了不同类型的大脑处理。尤其是,下脑得分和其他任何测试得分并不相关,这意味着这些得分测量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相比之下,上脑得分和智力测试的分数则是相关的——如果智力涉及策略思维的话,这很有道理。此外,这些得分和某些人格测量有关,如“严谨性”。考虑到上脑得分反映策略思维,那么这些相关关系就说得通了。

简而言之,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所回报,如你所见,测试经过不断修改,最后得到了完善,并呈现在了这里。测试题目似乎挖掘出了不同类型的上脑和下脑处理,我们也容易理解这些题目得分的含义。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即使这个测试是可靠的(人们进行重复测试的得分具有可比较性),但它还没有经过严格的验证,事实上,得分确实预测出了我们期望它们预测的东西。我们必须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来理解测试和它的得分。

即便如此,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测试和你获得的分数使你学到一些关于你自身的东西。引导你生活中的其他人也这样做,这也许是一次很有趣的尝试;你可以和别人比较、讨论所习惯运用的认知模式。也许你就会理解你的互动为什么有时很起作用,有时却不那么令人满意。

迄今为止,我们提出了一项以大脑的可靠事实为基础的理论,也注意到这项理论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这就像一场学术实践。然而,我们既然已经有了其他那么多理论了,你为什么还要关注这项特殊的理论呢?在第14章,我们将探索认知模式理论的更多意义,而且这些意义又让我们认真对待这项理论。如果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将会讨论关于人类的更多重要内容。

上脑 / 下脑 / 认知模式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