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本质—大脑-关于大脑的9大谜团,意识不是像电灯开关一样非睡即醒-脑科学与奴役之路+大脑的故事-1 我是谁-你是怎样成为你的-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为什么平时无害的人会突然行为异常-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2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看”也需要练习吗-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3 谁说了算-“熟能生巧”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意识到底有什么用-4 我怎样做决定-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真的有用吗-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5 我需要你吗-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6 我们会成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大脑中的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大脑的故事:致谢-致谢-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导读 平克也追星-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是系统,而非二分法-上脑,下脑-大脑的两个系统-四种认知模式+第2章 理论根源-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皮埃尔·保尔·布罗卡和他的影响+第3章 复式大脑-惊人的观点-元分析+第4章 推理系统-另类思考-想象大脑系统-解决一个明显的矛盾+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内部空间-细枝末节-左右脑密切协作-“分裂思维”+第6章 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第7章 四种认知模式-第8章 认知模式起源:先天vs后天-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转换模式-S.F.的神奇案例+第9章 行动者模式-最像市长的市长-莱特兄弟-丽萨生活中的一天+第10章 感知者模式-阐明世界的意义-移情的汉娜+第11章 刺激者模式-一直做她自己-安迪,广播台那个家伙+第12章 适应者模式-一位完美的女演员-名叫尼克的年轻男子+第13章 测测你是哪种认知模式-认知模式+第14章 发现最佳的合作伙伴-迷宫中的人造物-社会假体体系-再三思考-上脑与下脑:作者按+表象与本质-推荐序——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中文版序——这本书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序言——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体现概念微妙之处的轭式搭配-语言对概念的“自然”划分-范畴化的本质-对类比的两种误解-作类比与范畴化-类比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不同层次的类比-抽象还是具体-本书概要-1 词语的召唤-再复杂的范畴,都始于单一成员-孩子们的类别与类比-木星上的知识之光-范畴和概念空间的结构-概念在大脑中无休止地切分-经典概念理论-当代范畴理论-对创造性比喻的不懈追求-范畴化和类比的连续体-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句法结构中的范畴-语篇中的范畴-语篇中更为细致的范畴-用语言给世界分类-概念空间-学外语才知道他人分类不同-2 短语的召唤-词源并不等于心理现实-不需要拆分的复合词-缩写和简称看上去简单,不过是隐藏了它的组成部分-惯用语和成语的例子-日常句子背后的故事-谚语里的真相-不由自主的类比关系-每个人都是记忆提取的大师-如何减少认知失调-概念空间里的空白-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什么是智能-脑中概念越多就越聪明吗-爬上类比之山的不同方式-3 隐秘类比的海洋-脑中嗡嗡作响的相似性-没有名字却很稳定的范畴-从浅显类比滑向深层类比-类比和“常比”的作用与微妙之处-再平常的类比也有微妙之处-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在类比的海洋中遨游-依靠高效记忆提取而生存的人类-一个经典的联想-编码之谜-联想产生新范畴-情感在唤醒沉睡记忆时的重要作用-事件编码不靠死记硬背而靠提炼精华-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狗的大脑中的类比和范畴-心理实体及其关联-作类比和范畴化是硬币的两面-4 抽象过程与内部范畴滑动-什么是抽象,它的目的又是什么-范畴转换快得令人头晕目眩-标记的马脚-标记的好处-它们怎么撞在一起了呢-概念的本质是如何浮现的-关于波-关于三明治-骄傲的专有名词也倒台了-神圣的范畴-普希金们、肖邦们和伽罗瓦们-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无意识滑动-基于同样名字的范畴-比喻一定是谎言吗-比喻用法一览-数学并非一成不变-正方形是矩形吗-专业知识的层次-职业里的窍门-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容器与身体-关于鼠标与人-人类的智慧是什么-5 类比如何操纵我们-口误是心灵之窗-在概念的键盘上,同时敲击两个琴键-因概念相近而混为一谈的语误-言行一致-许多被叫到,但只有一个被选中-毫无目的的类比-一个在转瞬即逝前被捕捉到的类比-具身与抽象-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从一个本质跳到另一个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执念的力量-吃豆人游戏揭示的人生真理-不可抗拒的类比:它们是否有意义-类比的双刃剑-6 我们如何操纵类比-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精心选择山脉中的最高峰-连珠炮式的漫画类比-解释型的漫画类比-令人莞尔一笑的漫画类比-漫画类比帮助我们为他人解释事物-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类比战争-人们推理时能不用类比吗-复数化和模式-人类真的如此肤浅吗-我们可以深到底-本质由表象显露-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人类不是这样感知情境的-看到的实质比存储的实质多-最捉摸不定的字母Z-论眩晕-框架整合-类比和整合不同吗-一个童稚的框架整合-机器翻译之梦-好的类比带来好的翻译-机器翻译领域可能取得的进步-7 朴素类比-朴素类比、形式结构和教育-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新颖和熟悉手拉手-最好的界面是完全没有界面-虚拟世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有些等式比其他等式更平等-相乘总是意味着变大吗-加3次和加50次大不一样-除法在人们头脑里与均分没有差别吗-思维模拟占主动地位-语言对朴素类比的影响-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一个给心理学带来恶劣影响的朴素类比-8 惊天动地的类比-用实例解惑-负数出场-类比如何推出群论-域、环、N维纽结-机械的数学操作:也是类比的果实-物理学与逻辑思维-爱因斯坦,一位作类比的奇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疯狂的“游泳池/台球桌”类比产生了光量子-光量子备受嘲讽而声量子受到欢迎-爱因斯坦最大胆的类比终于得以正名-在科学中用类比扩展概念-范畴扩展是狭义相对论的来源-两头发光的手电筒失去了一点点质量-能量概念的定义-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一类新的反常质量-爱因斯坦的大脑背后隐藏着什么思维机制-从1905年到1907年,一个小结-爱因斯坦类比和物理学范畴-通过类比把相对论运用于引力-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灰飞烟灭,另一个取而代之-初始的等价原理-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非欧几何里的旋转木马-相交的平行-结语 范畴化和作类比就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范畴化是永恒的必需,作类比是难得的奢侈-范畴化是常规,作类比是创新-范畴化是无意识的,作类比是有意识的-范畴化是自动的,作类比是自主的-范畴化青睐相似,作类比偏爱不同-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范畴化涉及抽象的两个层次,作类比只涉及一个-范畴化是客观的,作类比是主观的-范畴化是可靠的,作类比是可疑的-表象与本质——注释-表象与本质——致谢-表象与本质——译者后记

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

2020年12月5日 字数:2087 来源: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 作者:(美)科斯林 提供人:naike39......

不过,如果思维模式和其他那些已被具体研究的心理特征一样,那么,人们在默认情况下就会由于某些原因(有些因素很难克服)陷入一种单一的模式。尤其是一个人的性格(个性的一个方面)可能会影响到他习惯运用某种特定模式的原因;性格的某些方面会影响他专注执行一个复杂又详细的计划,或重点解释一个事件的容易程度。性格的这些方面包括一个人有多情绪化、他全部的活动水平、注意力可持续的时间和能力,以及积极和耐心的程度。例如,思考一下感知者模式和刺激者模式:一个人有耐心,就会帮助他以感知者模式而不是刺激者模式行事,但是,如果一个人很积极,他的情况却刚好相反。积极性会帮助这个人以刺激者模式而不是感知者模式来行事。

为什么我们会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至少从某种程度来说,个性的多数方面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因此,基因会影响我们选择哪一种模式的说法是可靠的。你不能轻易改变由你的基因所设定的性格。即使是在婴儿时期,基因对性格的影响就非常明显。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那么你就会注意到婴儿会有不同的表现:一个可能很警觉和活泼,另一个安静和自在,第三个则高度紧张不安。

至少从某种程度上说,性格是基因给予我们的馈赠,对双胞胎的研究为这个事实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卵双胞胎拥有几乎相同的基因组而异卵双胞胎则只有一半,所以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两类基因来推断它们的角色。研究不断显示,同卵双胞胎性格的许多方面比异卵双胞胎的更为相似。在性格的许多方面,包括活动水平、专注和坚持的程度、情绪化和害羞的程度,这些研究都牵涉基因。与一个由基因设定的性格的易变比例相对应的“遗传”估计范围,大约是0.02~0.60(从0~1.0的分级评估)。毫无疑问,性格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基因。

与那些经验主义的发现一致的是,有研究显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很多方面是相对稳定的。这个领域的先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Jerome Kagan)在他的著作中用例子阐释了这个事实。卡根主要致力于他所称的“反应性”(reactivity),即性格的一个侧面上,即使是在4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反应性”的表现也很明显。卡根和他的同事给婴儿展示陌生的物体,如一个模样奇怪的金属机器人,然后让婴儿参加一个新的测试程序,如佩戴血压袖带。在所测试的婴儿中,20%左右的反应性很高,即当他们面对陌生物体或事件的时候,会变得焦虑和激动;另外有大约40%的婴儿的反应性较低,面对陌生事件时反而很放松,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应。

多年之后,研究者再次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评估他们的大脑功能。结果发现,婴儿时期反应性高的10~12岁孩子的大脑和其他多数人有所不同。特别是,与婴儿时期的反应性较低的孩子相比较,这些孩子的杏仁核更为活跃。杏仁核是一个位于大脑深处的结构,能使我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如恐惧。至少从某种程度来说,当一个人的DNA被组装起来的时候,杏仁核的未来功能在概念中就被决定了。

简言之,性格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主导型模式,而基因则明显会影响我们的性格。基因并不只是我们之所以是我们自己的部分原因,还是我们之所以这样行动的部分原因。

你也要承受基因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学习是影响行为的一大因素,我们有好的理由认为学习会影响你感觉哪种认知模式最舒适。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自觉地学习和记忆与我们所关注的事件有关的信息——那只是大脑运作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无需刻意努力地记住很多事情,只是在遭遇事物或事件时才关注它们,并在那个时候思考它们,这通常会使我们之后记住它们。大脑会产生许多重要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之后的几年还会影响我们。例如,只是在一个亲密朋友的婚礼上,关注每一个细节,这可能使你在很多年后还记得这件事的快乐。同样,在你深爱的人的葬礼上,抓住每一个悼词,这可能使你牢记这件悲伤的事情,不管你想还是不想。

此外,基因和学习并不是分离的,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独特地定义了你是谁和你能做什么。如果你的基因使你倾向于一种非常活泼的性格,你可能喜欢体育运动或具有少许冒险色彩的旅行,也许是有挑战性的山壁攀岩或在急流中漂流而下。但如果你的基因使你倾向于一种较为消极的性格,你的追求可能会相对悠闲,例如,阅读或园艺。而且,一旦你拥有了这些经验,你所学到的东西将反过来对你进行塑造,给你提供组织世界和对未来经验进行分类(依赖下脑)的新方法。而且,它们将扩展你全部的可行计划,以及你着手做这些事(依赖上脑)的新方法。

简言之,你的基因可能使你倾向于获得不同的经验,在这些经验中进行的学习反过来会影响你运用上脑和下脑系统的程度。

对IQ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发现: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托马斯J.布沙尔(Thomas J.Bouchard)在2004年所做的报道显示,基因对IQ的贡献事实上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控制自己周围环境的能力越强:你开始决定是花时间去猎鹿还是阅读一本好书,玩一场橄榄球还是与其他国际象棋选手切磋,等等。因为你的基因(如那些由基因决定的性格的某些方面)的作用在选择环境方面占有很大的分量,而环境有助于提高IQ,你的遗传就可以间接地影响你的IQ。这间接的影响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因为你可以选择环境,所以,基因对你智力的整体作用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我们可以得出这个可靠的结论:我们的基因几乎决定性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以可选的,而非被当前形势所逼迫的方式运用上脑和下脑系统的程度。我们也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几乎影响了认知和行为的所有方面,同样也影响我们运用两个大脑系统的程度。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或多或少都习惯于运用上脑和下脑系统,反过来,这就会产生一种主导型认知模式。我们可能不会每时每刻都局限在这种主导型模式里,但会在运用这一独特模式时感觉最舒适。

上脑 / 下脑 / 认知模式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