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本质—大脑-关于大脑的9大谜团,意识不是像电灯开关一样非睡即醒-脑科学与奴役之路+大脑的故事-1 我是谁-你是怎样成为你的-受到关爱的孩子更聪明吗-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是怎么想的-成人的大脑定型了吗-为什么平时无害的人会突然行为异常-为什么记忆常常不靠谱-不爱动脑的人老得快,是真的吗-意识与大脑活跃度有什么关系-2 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看”也需要练习吗-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活在过去-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现实”会消失吗-为什么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为什么说“粗心大意”对大脑有利-色彩、声音、气味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有人能“看到”声音-为什么说接受“真相”对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到时间变快或变慢了-3 谁说了算-“熟能生巧”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意做某事容易适得其反-“内隐自我主义”是人类的一种自恋行为吗-意识到底有什么用-4 我怎样做决定-电车困境:理智和情绪,大脑听谁的-我们为什么会出现选择障碍-人类为什么要预测未来-为什么我们有时“情愿”上当-尤利西斯契约:未雨绸缪真的有用吗-自我损耗:为什么囚犯在饭后获假释的概率更高-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明知故犯-5 我需要你吗-镜像反应:模仿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天分吗-共情是生存必需,还是只是一种沟通策略-为什么“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非我族类,其心真的“必异”吗-“人以群分”是保障还是障碍-6 我们会成为什么-我们的感官功能能否“更上一层楼”-人类需要AI,还是更需要自身AI化-大脑中的信息能全部保存下来吗-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意识,有没有意义-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计算机真的能思考吗-意识能摆脱大脑独立存在吗-我们距“超人类”时代还有多远-“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我们是否可以不靠大脑存在-大脑的故事:致谢-致谢-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导读 平克也追星-前言 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第1章 一种新的观察方法:大脑揭示了什么-是系统,而非二分法-上脑,下脑-大脑的两个系统-四种认知模式+第2章 理论根源-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皮埃尔·保尔·布罗卡和他的影响+第3章 复式大脑-惊人的观点-元分析+第4章 推理系统-另类思考-想象大脑系统-解决一个明显的矛盾+第5章 为什么左右脑的分法是错的-内部空间-细枝末节-左右脑密切协作-“分裂思维”-第6章 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第7章 四种认知模式+第8章 认知模式起源:先天vs后天-当先天DNA遇上后天经验-转换模式-S.F.的神奇案例+第9章 行动者模式-最像市长的市长-莱特兄弟-丽萨生活中的一天+第10章 感知者模式-阐明世界的意义-移情的汉娜+第11章 刺激者模式-一直做她自己-安迪,广播台那个家伙+第12章 适应者模式-一位完美的女演员-名叫尼克的年轻男子+第13章 测测你是哪种认知模式-认知模式+第14章 发现最佳的合作伙伴-迷宫中的人造物-社会假体体系-再三思考-上脑与下脑:作者按+表象与本质-推荐序——跨越“表象”的人类思维“本质”-中文版序——这本书是如何翻译成中文的-序言——这本书是如何写成的-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体现概念微妙之处的轭式搭配-语言对概念的“自然”划分-范畴化的本质-对类比的两种误解-作类比与范畴化-类比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不同层次的类比-抽象还是具体-本书概要-1 词语的召唤-再复杂的范畴,都始于单一成员-孩子们的类别与类比-木星上的知识之光-范畴和概念空间的结构-概念在大脑中无休止地切分-经典概念理论-当代范畴理论-对创造性比喻的不懈追求-范畴化和类比的连续体-动词作为范畴的名称-句法结构中的范畴-语篇中的范畴-语篇中更为细致的范畴-用语言给世界分类-概念空间-学外语才知道他人分类不同-2 短语的召唤-词源并不等于心理现实-不需要拆分的复合词-缩写和简称看上去简单,不过是隐藏了它的组成部分-惯用语和成语的例子-日常句子背后的故事-谚语里的真相-不由自主的类比关系-每个人都是记忆提取的大师-如何减少认知失调-概念空间里的空白-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什么是智能-脑中概念越多就越聪明吗-爬上类比之山的不同方式-3 隐秘类比的海洋-脑中嗡嗡作响的相似性-没有名字却很稳定的范畴-从浅显类比滑向深层类比-类比和“常比”的作用与微妙之处-再平常的类比也有微妙之处-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经历-在类比的海洋中遨游-依靠高效记忆提取而生存的人类-一个经典的联想-编码之谜-联想产生新范畴-情感在唤醒沉睡记忆时的重要作用-事件编码不靠死记硬背而靠提炼精华-大脑能瞬间找到永恒的本质吗-不起眼的例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范畴-狗的大脑中的类比和范畴-心理实体及其关联-作类比和范畴化是硬币的两面-4 抽象过程与内部范畴滑动-什么是抽象,它的目的又是什么-范畴转换快得令人头晕目眩-标记的马脚-标记的好处-它们怎么撞在一起了呢-概念的本质是如何浮现的-关于波-关于三明治-骄傲的专有名词也倒台了-神圣的范畴-普希金们、肖邦们和伽罗瓦们-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无意识滑动-基于同样名字的范畴-比喻一定是谎言吗-比喻用法一览-数学并非一成不变-正方形是矩形吗-专业知识的层次-职业里的窍门-抽象为什么对行家如此重要-容器与身体-关于鼠标与人-人类的智慧是什么-5 类比如何操纵我们-口误是心灵之窗-在概念的键盘上,同时敲击两个琴键-因概念相近而混为一谈的语误-言行一致-许多被叫到,但只有一个被选中-毫无目的的类比-一个在转瞬即逝前被捕捉到的类比-具身与抽象-无意间的先入为主:范畴化的陷阱-从一个本质跳到另一个本质-牵一发而动全身-执念的力量-吃豆人游戏揭示的人生真理-不可抗拒的类比:它们是否有意义-类比的双刃剑-6 我们如何操纵类比-漫画类比:一个有创造力的交流工具-精心选择山脉中的最高峰-连珠炮式的漫画类比-解释型的漫画类比-令人莞尔一笑的漫画类比-漫画类比帮助我们为他人解释事物-最好的总被最先抢走-我们的重要决定背后都有类比-类比战争-人们推理时能不用类比吗-复数化和模式-人类真的如此肤浅吗-我们可以深到底-本质由表象显露-微领域里的“我也是”小故事-人类不是这样感知情境的-看到的实质比存储的实质多-最捉摸不定的字母Z-论眩晕-框架整合-类比和整合不同吗-一个童稚的框架整合-机器翻译之梦-好的类比带来好的翻译-机器翻译领域可能取得的进步-7 朴素类比-朴素类比、形式结构和教育-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新颖和熟悉手拉手-最好的界面是完全没有界面-虚拟世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拟技术化——拟人化的类比-有些等式比其他等式更平等-相乘总是意味着变大吗-加3次和加50次大不一样-除法在人们头脑里与均分没有差别吗-思维模拟占主动地位-语言对朴素类比的影响-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一个给心理学带来恶劣影响的朴素类比-8 惊天动地的类比-用实例解惑-负数出场-类比如何推出群论-域、环、N维纽结-机械的数学操作:也是类比的果实-物理学与逻辑思维-爱因斯坦,一位作类比的奇才-低层次和高层次的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疯狂的“游泳池/台球桌”类比产生了光量子-光量子备受嘲讽而声量子受到欢迎-爱因斯坦最大胆的类比终于得以正名-在科学中用类比扩展概念-范畴扩展是狭义相对论的来源-两头发光的手电筒失去了一点点质量-能量概念的定义-巴纳希·霍夫曼对爱因斯坦的特殊解读-一类新的反常质量-爱因斯坦的大脑背后隐藏着什么思维机制-从1905年到1907年,一个小结-爱因斯坦类比和物理学范畴-通过类比把相对论运用于引力-爱因斯坦类比,一个灰飞烟灭,另一个取而代之-初始的等价原理-爱因斯坦探索并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类比-非欧几何里的旋转木马-相交的平行-结语 范畴化和作类比就是一回事儿,它们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范畴化是永恒的必需,作类比是难得的奢侈-范畴化是常规,作类比是创新-范畴化是无意识的,作类比是有意识的-范畴化是自动的,作类比是自主的-范畴化青睐相似,作类比偏爱不同-范畴化应用于实体,作类比涉及关系-范畴化涉及抽象的两个层次,作类比只涉及一个-范畴化是客观的,作类比是主观的-范畴化是可靠的,作类比是可疑的-表象与本质——注释-表象与本质——致谢-表象与本质——译者后记

系统的相互作用

2020年12月5日 字数:2766 来源:上脑与下脑:找到你的认知模式 作者:(美)科斯林 提供人:naike39......

我们已经强调过将大脑视为一个系统的重要性,这个系统包括输入、输出和为输入产生适当输出的专门处理器。我们也强调了上脑和下脑分别包括专门的小系统,这些系统作为大系统的一部分共同协作。以计算机作类比很诱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类比很贴切。也就是说,大脑和计算机都在处理信息:在两个例子中,输入(例如从眼睛到大脑,从照相机到计算机)被储存、转换和操作,最后产生输出(如计算机语言发出的一个词语或屏幕出现的一个图像)。

但是,大脑和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是不同的。计算机有一个单独的中央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的硬件、为了迅速读取数据的独立的随机访问内存(RAM,可以通过增加记忆碎片提升内存)、可视为计算机“第二”或“存储”记忆的磁盘或固态存储器——数据和程序被储存在那里(即使在关闭电源的时候,这种记忆也会保存信息)。相比之下,大脑在中央处理器和记忆之间没有明确的差别:大脑结构既可以长时间地保存信息(类似于计算机的磁盘或固态存储器),也能够短时间地保存信息(类似计算机随机访问内存)。

尽管如此,从计算机的类比还是可以推断出,信息处理只有在一个包含多个协调组件的系统下进行解读。为了举例说明上脑和下脑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以一个两层商业面包店作比喻。

比如说,这是感恩节前的一个星期,它像每个假期季节一样,因为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包店需要做出更多的南瓜派。面包店的上层是计划生产多少数量的派和其他烘焙食品的主管。他们制订计划需要考虑各种信息,如季节、星期几和特定原料(如南瓜)的可用性。随后,他们安排原料的顺序。随着感恩节的接近,他们监测销售、预订单和其他指标的情况,调整南瓜派应该生产的数量。主管在预期值的基础上拟定计划,执行计划,然后在出现新情况的时候修正计划。

同时,在下层,很多人检查有没有送到南瓜、面粉、糖和其他原料,对原料进行分类,确认原料是否新鲜(扔掉所有变质的原料),将它们放进搅拌器和烤箱,等等。他们整理从外面送来的货物,将其分类,然后解释应该做些什么。

如果层楼间没有联系,就不能生产出南瓜派(面包或其他烘焙食物)。重点是,它们之间的确?存在联系。楼上拟定的计划会传递给下层的人员,这样下层人员就会做好接收某些原料和监测某些信息的准备;下层烘焙工作的结果和所追踪到的信息反馈到楼上,这样主管就能了解计划的进展,然后相应地对它们进行调整。

南瓜派的销量没有达到预期时,会出现什么状况呢?下层销售人员会将监测到的信息传递给楼上的主管。楼上这些主管于是按照比例缩减第二天南瓜派的生产量,相应地减少南瓜和其他原料的预订量。下层的工作人员被告知希望减少所有原料的数量,然后根据改变的数量来开展工作。随后,他们给楼上报告实际送来的货物数量。如果他们所报告的某种特定原料的数量比期望的多了或少了,主管就会联系相关原料(南瓜、面粉、糖等)的供应商,和他们进行协商——确保如果送来的货物太多,面包店不必支付超过他们要求的部分的费用,或者如果送来的货物太少,面包店要有足够的原料来应付订单量。

让我们回到有关大脑的内容,思考以下例子:因为你想上网,所以上脑系统首先要制订一个计划:开启计算机,然后访问浏览器。在开启计算机之后,上脑系统期望看到登录屏幕,当它出现(由下脑系统记录)、开始按键盘时,上脑系统就制订输入密码的计划。上脑系统不仅生成命令来控制手指,而且在每个字母出现的时候还生成了关于“你应该看到什么”的期望。它接收从下脑传来的“哪个字母会出现”的输出,如果出现的不是预期中的字母,上脑系统就会注意到(如果真是这样)并对计划进行修正,改正错误。

这不是要将下脑系统的贡献缩减到最小限度。当你看到计算机屏幕的时候,下脑系统将像素组织成与文字、图片一致的模式,然后将关于你之前所见物的全部储存信息和这些模式进行比较,如果匹配,它就能将与被识别的客体模式有关的之前信息应用到当前情况。当你看到Θ这一标志时:你就知道是“禁止”的意思,因为你之前看过这一标志,并且在记忆中储存了它的意义。当你的下脑系统将从眼睛传来的输入和储存的模式进行匹配时,你就能将与所见物有关的信息应用到当前模式。但除此之外,和产生输入的客体有关的情感优先帮你做出了判断。如果你遇到一些天生就有价值的东西(如在人行道上的一张100美元的钞票)或天生令人反感的事情(人行道上的狗粪),你可能会中断正在进行的行为,为了先做别的事情(弯腰捡起钞票或者移到路边避免踩到狗粪)。

而且,不只是上脑系统利用下脑系统传来的输出来接收执行一项计划所产生的后果的反馈,上脑系统产生的期望还能使下脑系统产生偏见,所以它可能以特定方式对输入进行分类。也就是说,上脑对下脑进行调整,这样,下脑就能很容易接收所期望的东西。例如,对一个在黄昏聚拢牛群的农场主来说,即使是一片与牛的形状相似的一闪而过的阴影也会被他的大脑归类为一头牛。为什么?因为农场主的期望(上脑系统所产生的)使下脑系统产生偏见,才将输入归类为一头牛,即偏见如此强烈,以至于很少有输入能具备成为预期客体的资格。

此外,下脑利用上脑来阐释这个世界。下脑自动将客体进行分类,解释场景,通过和预先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的方式来揭示情况。但有时我们会碰到与我们所熟悉的信息不匹配的客体和时间的组合;我们所熟悉的可能是个别客体而不是它们组合的方式。

话说你看到一个人单腿乱跳,两只手都穿着袜子,唱着《美丽的阿美利加》。你的下脑留意每一件事,把这些信息传递给上脑,上脑随后会尝试形成一个故事来揭示整个事情的意义——可能是一个兄弟会的发起仪式。随后,上脑可能会形成一个计划来证实或否认这个推测,例如通过询问附近一个可能是兄弟会成员的年轻人来了解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上脑让下脑事先准备,这样就更容易找到那个被期待的年轻人。毫无疑问地,两个系统是相互作用的。

根据这种情形,这种处理可以延续很长一段时间,或者比一眨眼的工夫还短暂。让我们观察当一名喷气机飞行员飞回航空母舰时所涉及的认知功能。当喷气机靠近飞行甲板时,在飞行员眼里,甲板大约只有一张邮票般大小。飞行员缓慢改变对喷气机的控制,让它减速,开始下降(所有这些都是对上脑所制订计划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飞行员期望看到甲板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变化,例如,随着喷气机的靠近,它应该会逐渐变得更大。但如果这种变化(如开始在下脑系统所记录的)不符合预期(上脑所记录的),飞行员就会修正计划。例如,如果一个重要的控制被错误地设置或发生了故障,飞机并没有开始减速,那么甲板形状变大的速度就会比预期的快,下脑系统留意到了这个信息,立即将这个信息传递到上脑系统。上脑系统做出应对,上脑系统处理会引导飞行员检查控制情况,试着找出故障发生的原因。当飞机控制器(它们自己相互作用的“上脑和下脑”)帮忙解决困难时,飞行员可以中止着陆,重新获取高度数据。

飞行员在瞬间做出的着陆决定是两个大脑系统卓越的相互作用能力的一个证明。没有系统间的合作,飞行员也许永远都无法将飞机驶向天空,更不用说安全返航了。

如我们在第3章所讨论的,上脑和下脑之间存在大量的联结。例如,一大束被称为弓状束的神经纤维从颞叶延伸到额叶中涉及语言形成的区域。大量联结往复于颞叶储存记忆的区域和上脑系统的各个部分。显然,大脑的两个系统也属于一个更大更综合系统的一部分。如我们将在下一章所阅读到的,上脑和下脑系统的相互作用产生4种认知模式,这4种认知模式将成为本书之后章节的重点。

[1]?1英尺=0.3048米。——译者注

[2]?1英寸=0.0254米。——译者注

[3]?1磅=0.45359237千克。——译者注

上脑 / 下脑 / 认知模式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