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是关于大脑书籍的黄金时代。
在书店或网上溜达一圈,你会发现,探索大脑在工作、人脉关系、创造力、情感、个人成就等方面角色的书籍多如牛毛,让人无从选择。神经学家、心理学家、人生导师等各显其能,各种理论和观点纷繁呈现。作者指导我们如何强化知识、技巧和能力,以及如何改善大脑性能——以这种或那种方法承诺生活会更美好。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需要另一本介绍大脑的书?
因为这本书与众不同。
本书提出了一项全新的、站得住脚的关于大脑功能和心理学的理论,这项理论建立在一项重大却经常被忽略的解剖学划分的基础上。我们在这里描述的“认知模式理论”根植于数十年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科学研究。“认知模式”是一种以个人如何接触世界、如何与他人交流为基础的普遍思维方式。据我们所知,这些发现还是第一次被系统性地呈现给主流读者。
我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那些起源可以追溯到将大脑划分为左右两半的方法。本书否定了这个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占主导地位的、讲述“分析/逻辑性的”左半脑和“艺术性/直觉的”右半脑之间所谓巨大差异的故事。尽管左右半脑的确拥有某些不同的功能,但它们并不是普遍流行的故事所描述的那样。为了不重蹈覆辙,我们粗略思考了一下这个故事是如何得到大众文化广泛支持的——为什么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早期的理论有很多困扰,然而我们的理论并没有步早期理论的后尘,尤其是我们没有尝试发展一种描述大脑有多少区域在工作的非白即黑的简单二分法。相反,我们强调的是大脑不同区域的不同系统发挥的作用。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面向普通读者,但也希望对科学领域有所影响。自神经影像(也称脑部扫描)于20世纪80年代横空出世以来,精神和大脑的很多研究明显不再那么理论化了。尽管神经影像在现代神经系统科学中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工具,却一直没有被有效地运用。如今,在扫描人们的大脑时,一些研究者简单要求他们执行一项任务(如下国际象棋或思考某个主题),然后观察大脑有哪些区域被激活。使用这种方法来检测理论,和传统的方法大相径庭。然而,传统方法也很重要,因为它正是通过不断完善理论来推动科学的发展,所以理论的发展和评估是很关键的。在本书中,我们通过提出一种全新、可信和连贯的并以坚实的实证结果为依据的理论,试图回归到“假设驱动”的传统。
此外,我们要提醒读者的是,这项理论还在发展中,很多关键的预测还需要严格的实证检验。我们希望读者以这种态度来接受本书的观点,如接受那些值得深思且依据充足的假设,而不是当作公认的真理。我们也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新一轮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大脑实际工作原理的了解。
不仅如此,我们希望,认知模式理论在认识我们自己(作为人类整体和个体)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我们所提出的理论应该可以促使你去思考以前可能从未想过的问题。不论你的兴趣是提升自我、提高社交能力还是开展商业活动(或三个方面都是),我们相信了解和思考认知模式理论会让你受益匪浅。我们希望本书能引发读者深思。愿它能够帮助你认识自己和你生活中的人。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斯蒂芬M.科斯林教授
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G.韦恩·米勒
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