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世界诠释
在结束这个概述性小节之前,最后一个值得描述的诠释是多世界诠释。多世界诠释既不是标准诠释的一个变形版本,也不是隐变量诠释的变形版本。
理解多世界诠释,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多世界诠释与标准诠释进行对比。正如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在任何一种标准诠释中,最让人困惑的方面之一都是波函数的坍缩。前面我们讨论了隐变量诠释,它的一个优势就是不涉及波函数的坍缩(因此,这种诠释经常与多世界诠释一起被划为“无坍缩诠释”)。同样地,多世界诠释的优势也是不需要波函数的坍缩。然而,与隐变量观点相同,多世界诠释具有了这个优势,在其他方面必然也付出了代价。
让我们再思考一下图25-15所示的分束器实验。假设我们按一下按钮。回忆一下,当光子穿过分束器但还没到达探测器时,量子理论数学所表达的是光子处于态叠加的状态。重申一下,其中一个态是光子是向探测器A运动的一列波,另一个态是光子是向探测器B运动的一列波。
现在,假设一瞬间后,光子抵达了探测器,我们听到探测器A发出“哔”声,表明探测器A探测到了光子。不管是依据哪一种标准诠释,此时波函数都已经发生了坍缩,也就是说,态叠加已经坍缩成一个态,在这个例子里,也就是探测器A探测到光子。
对于这个情境,多世界诠释做何解释?根据多世界诠释,波函数从来没有坍缩。也就是说,即使当光子到达探测器后,态叠加仍在持续。此时,组成态叠加的两个态分别是,探测器A已探测到光子和探测器B已探测到光子。根据多世界诠释,波函数从来没有坍缩,态叠加持续存在。
这个解释同样适用于薛定谔的猫的情境。光子探测器、猫的听觉系统或者你我对盒子内情况的检查都不会让波函数坍缩。重申一下,根据这个诠释,波函数的坍缩是不存在的。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波函数确实不坍缩,而且确实存在刚刚所描述的态叠加,那么为什么你我没有观察到这样的态叠加?在图25-15所示的例子中,为什么我们观察到的只有探测器A探测到了光子?在薛定谔的猫的情境中,为什么我们没有观察到活猫和死猫的态叠加?
答案是,你和我是态叠加中一个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你和我都存在于态叠加的其中一个态里。你和我恰巧存在于(或者,也许说我们是这个态的一部分更为合适)探测器A已探测到光子的态里,或者在薛定谔的猫的情境里,我们存在于死猫的态里。然而,由于没有(从来没有)出现过波函数的坍缩,其他态仍然存在。在另一个态里,有与你和我相对应的存在。(顺带提一下,并没有特别合适的词来指代这个概念,“相对应的存在”可能是最接近的描述了。)我们听到了探测器A发出“哔”声,而与我们相对应的存在则听到了探测器B发出“哔”声。我们看到的是死猫,而与我们相对应的存在看到的则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猫。
简言之,不存在人为而神秘的波函数“坍缩”。存在一个代表了整个宇宙的波函数,也就是说它代表了一切,包括你我和所有与你我相对应的存在。这个波函数根据薛定谔方程式随时间进行演变,它所代表的宇宙由数量众多的态相互叠加而组成,而且这些态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你和我正是存在于其中的一个态里。然而,从一个宽泛的角度来看,这个态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其他所有组成整个态叠加的态相比,这个态并没有更“真切”或更“不真切”一些。
多世界诠释所展示的图景就像是一个不断发出新枝的大树,其中每一根树枝都代表了庞大的态叠加中的一个态。每当一个量子实体进入了可以造成态叠加的情境中时,就会发出一根新枝。由于这种情境经常发生,因此这棵树在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出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