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管理+这样升级你的认知,才有可能拉开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思想的不同-观念,是我们此生最大的敌人-第二语言,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知易行难?你可能只是假的“知”-“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周国平最欣赏的7条教育箴言-30岁之后,有哪些事情值得被“重新定义”?-人类认知的六个维度-为什么天天使用的钱币,却挑不出哪个是真的?-万维钢:为什么见识这么重要?-《论语》见识和眼界对一个人到底有多重要-你真的会思考吗?这份“认知图谱”能告诉你答案-人类的认知极限在哪里?-心智:从“谜”到“问题”-心智计算理论:智能即计算-帮助你洗碗和收拾房间的,竟然是人类心智最奇妙的部分?-社会的边界:你为什么认知这么差?提出问题就能解决问题-人类社会运行本质:规则的交互与碰撞!超越自己就要打造你的规则-认知的屏障:外界信息、读书、朋友交流,大概率会把你认知带歪-认知基模理论-人类认识的逻辑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和认识模式-颠覆认知:回归平均值效应与虚幻的确定感-你的知识库,是时候更新了-眼睛看见的只是意见,思想看到的才是真理-认知的冰山-老板说我思考的颗粒度很粗糙,“颗粒度”到底是什么-究竟什么是颗粒度--granularity-认知觉醒——世界只会以你的认知深度来回报你+学习观 | 怎样做到大道至简?要追求事物背后的业力-足以改变你一生的认知结构图解:信息结构、社会结构、自我解构-为何提升认知这么难?因为信息并不是公平的-普通人获取真实信息有多难?每天所见多皆为谎言!-打开手机天天被洗脑,认知层次当然低!你所读的信息几乎都是错的-认知迭代+引言:选择一个自己-神经可塑性-更多连线-第一章 注意力陷阱-注意力陷阱(4)-注意力陷阱(5)-注意力陷阱(6)-注意力陷阱(7)-注意力陷阱(8)-冥想日记-注意力陷阱(2)-注意力陷阱(3)+第二章 控制焦虑-控制焦虑(2)-忧虑基因和战士基因-忧虑之路-忧虑之路(2)-忧虑之路(3)-忧虑之路(4)-冥想日记2+第三章 挥洒创意-挥洒创意(2)-挥洒创意(3)-挥洒创意(4)-我的童书构思+第四章 导航系统-导航系统(2)-大脑小知识:脑内定位系统-大脑小知识:脑内定位系统(2)-大脑小知识:脑内定位系统(3)-跟着“感觉”走-给路痴的小贴士+第五章 时间感知-时间感知(2)-时间超控实验1-时间超控实验-随心而流-时间超控实验2+第六章 数字焦虑-数字焦虑(2)-数字焦虑(3)-数字焦虑(4)-数字焦虑(5)+第七章 超控大脑-超控大脑(2)-为“潜念”让路-为“潜念”让路(2)-为“潜念”让路(3)-20分钟脑力锻炼+第八章 前路漫漫-前路漫漫(2)-前路漫漫(3)-认知迭代:致谢+多样性红利-前言 多样性如何优于能力-引言解剖多样性-多样性红利——本书的结构-第1部分:多样性认知工具箱-第2部分:多样性工具的价值-第3部分:多样性总是好的吗-第4部分:认知多样性红利-第5部分:实践“多样性优于能力”-第1部分 多样性认知工具箱-01 多样性视角-让所有人各尽其能鼎力相助-什么是视角-多样性视角的好处-三个游戏的启示-构建新视角-视角越多,找到全局高峰的机会越大-喜忧参半的相同视角-02 多样性启发式-什么是启发式-旅行商问题-四种常见的启发式-拓扑启发式和梯度启发式-允许犯错启发式-群体启发式-多样性启发式有助于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03 多样性解释-给物品分类的故事-什么是解释-高架列车线路问题-04 多样性预测模型-05 智能,取决于智商还是认知工具箱-第2部分 多样性工具的价值-06 多样性与解决问题-5万棋手对战卡斯帕罗夫-个体多样性与问题解决团队-三个重要结论-多样性>能力-多样性优于能力定理成立的4个条件-条件1:问题困难条件-条件4:大群体规模条件-多样性优于同质性定理-“自然选择”是把双刃剑-个人贡献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机之争:谁的视角更多-07 信息集结-08 多样性与预测-第3部分 多样性总是好的吗-09 多样性偏好-10 偏好集结的四个可能结果-11 工具箱与偏好的互动-第4部分 认知多样性红利-12 认知多样性的起源-13 用数据说话-第5部分 实现“多样性优于能力”-14 获取多样性红利的12个干法-结语 多样性就是更多的机会-致谢 永不停歇的人生-多样性红利——附录 英文版再版前言

注意力陷阱(6)

2020年7月4日 字数:1326 来源:认知迭代 作者:(英)卡罗琳·威廉姆斯 提供人:heidong86......

乔的测试中所体现的变化,以及我个人所感受到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因为这项训练的设计原理。训练内容首要是无聊的——唯有如此,它才会消耗你的注意力。在一项试点研究中,另一组研究人员试图让训练内容对儿童而言更加有趣,但这样也失去了无聊训练所具备的种种优点。乔告诉我,无聊的事会调动我们的“强力关注”——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一种持续的“就绪”状态,让你一直关注着目标何时会出现。而不可预测的目标则会利用到“阶段性关注”,或者说间歇的警觉波动。对于捕获目标图像来说,头脑的最佳状态是你通过“强力关注”持续留意,同时能在目标出现时足够警觉地做出反应。

换言之,你必须让自己进入“状态”:在这个难以捉摸的点上,一切感觉都不是很难,但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正因为如此,麦克和乔之前才会一直试图将测试调整到50%的正确率,并以此作为训练的基准:这就是每个人的“状态”,一旦进入状态,就可以慢慢提高难度,逐渐提高技能。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来寻找我最合适的状态,当他们在第三天终于找到它时,我便根据这一基础,让它成为在我需要大脑保持专注时可以达到的状态。

显然,现在我似乎已经可以达到这个状态,但这一“状态”究竟是什么?多年来,神经科学家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们或成功,或失败。但麦克认为,在这样的状态下,背侧注意网络和另一个被称作“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的大脑回路之间达到了完美平衡。当我们进行创意思考、走神或者什么都不想时,激活的便是默认模式网络。

波士顿团队在最近的一系列实验中发现,当走神活动达到最高水平时,人们会更有可能在“别碰贝蒂”测试中犯错;而当注意力网络活动增加时,这一现象便会得到改善。不过,注意力网络过于活跃也会适得其反:两个网络不管哪一边的活动过多,都会导致人不能长时间专注于眼前的任务2 。

00006.jpeg

图4 我的大脑和“走神”回路

因此,最理想的状态并不是将“走神”模式完全关闭。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它能够保留是有原因的,因为它的主要用途是服务于狩猎和采集——这样的心智状态可以让你快速扫描周围环境,等待有趣事物的出现,当我们身处无法预测的环境中时,它十分重要。如今,在我们寻找灵感或者精神需要休息时,它就能很好地为我们服务。然而,保持专注需要消耗大量精力,注意力也无法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因此想要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长时间保持专注,最佳的方法就是适时将注意力关闭——在大脑需要走神的时候,任其随意漫游,并在它没有走得太远时及时恢复到正常状态。

因为我并不是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中进行的测试,所以我无从得知自己的大脑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我在“别碰贝蒂”测试中所表现出的更加一致的反应速度,也是进入正确心智状态的一个标志。而且,结束了在波士顿一周的训练后,我在“别碰贝蒂”测试中的表现比以往更加稳定了。

也许是因为我开始使用大脑右侧的网络,又或许是因为我能够更快地发现并遏制自己神游的行为,现在我能更有效地运用基本大脑回路。在大脑可塑性规律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大脑组织面积在逐渐增大,背侧注意网络不同部分之间的连接也逐渐增多。最终,这样的大脑会成为我的一部分,就像现在的“蝴蝶脑”一样成为主导。

“是这样吗?”我问。能更好地保持专注,仅仅是因为让思绪进入放松状态,并时不时地允许自己神游吗?看来似乎如此。“随着大脑的波动,你的测试表现也出现波动,这可能是大脑的特性——它需要波动,也必定会波动……”麦克刚说了几句,乔就一如既往地激动地打断了他。“拥抱这些波动吧!”他高呼,“注意力的最终状态是流动的——就好像你在一片海洋上乘风破浪。”“这并不是坏事,”麦克抢回话语权,“反而是一切的关键。这很难,但并不会对你造成困扰。”

注意力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