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管理+这样升级你的认知,才有可能拉开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思想的不同-观念,是我们此生最大的敌人-第二语言,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知易行难?你可能只是假的“知”-“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周国平最欣赏的7条教育箴言-30岁之后,有哪些事情值得被“重新定义”?-人类认知的六个维度-为什么天天使用的钱币,却挑不出哪个是真的?-万维钢:为什么见识这么重要?-《论语》见识和眼界对一个人到底有多重要-你真的会思考吗?这份“认知图谱”能告诉你答案-人类的认知极限在哪里?-心智:从“谜”到“问题”-心智计算理论:智能即计算-帮助你洗碗和收拾房间的,竟然是人类心智最奇妙的部分?-社会的边界:你为什么认知这么差?提出问题就能解决问题-人类社会运行本质:规则的交互与碰撞!超越自己就要打造你的规则-认知的屏障:外界信息、读书、朋友交流,大概率会把你认知带歪-认知基模理论-人类认识的逻辑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和认识模式-颠覆认知:回归平均值效应与虚幻的确定感-你的知识库,是时候更新了-眼睛看见的只是意见,思想看到的才是真理-认知的冰山-老板说我思考的颗粒度很粗糙,“颗粒度”到底是什么-究竟什么是颗粒度--granularity-认知觉醒——世界只会以你的认知深度来回报你+学习观 | 怎样做到大道至简?要追求事物背后的业力-足以改变你一生的认知结构图解:信息结构、社会结构、自我解构-为何提升认知这么难?因为信息并不是公平的-普通人获取真实信息有多难?每天所见多皆为谎言!-打开手机天天被洗脑,认知层次当然低!你所读的信息几乎都是错的-认知迭代+引言:选择一个自己-神经可塑性-更多连线-第一章 注意力陷阱-注意力陷阱(4)-注意力陷阱(5)-注意力陷阱(6)-注意力陷阱(7)-注意力陷阱(8)-冥想日记-注意力陷阱(2)-注意力陷阱(3)+第二章 控制焦虑-控制焦虑(2)-忧虑基因和战士基因-忧虑之路-忧虑之路(2)-忧虑之路(3)-忧虑之路(4)-冥想日记2+第三章 挥洒创意-挥洒创意(2)-挥洒创意(3)-挥洒创意(4)-我的童书构思+第四章 导航系统-导航系统(2)-大脑小知识:脑内定位系统-大脑小知识:脑内定位系统(2)-大脑小知识:脑内定位系统(3)-跟着“感觉”走-给路痴的小贴士+第五章 时间感知-时间感知(2)-时间超控实验1-时间超控实验-随心而流-时间超控实验2+第六章 数字焦虑-数字焦虑(2)-数字焦虑(3)-数字焦虑(4)-数字焦虑(5)+第七章 超控大脑-超控大脑(2)-为“潜念”让路-为“潜念”让路(2)-为“潜念”让路(3)-20分钟脑力锻炼+第八章 前路漫漫-前路漫漫(2)-前路漫漫(3)-认知迭代:致谢+多样性红利-前言 多样性如何优于能力-引言解剖多样性-多样性红利——本书的结构-第1部分:多样性认知工具箱-第2部分:多样性工具的价值-第3部分:多样性总是好的吗-第4部分:认知多样性红利-第5部分:实践“多样性优于能力”-第1部分 多样性认知工具箱-01 多样性视角-让所有人各尽其能鼎力相助-什么是视角-多样性视角的好处-三个游戏的启示-构建新视角-视角越多,找到全局高峰的机会越大-喜忧参半的相同视角-02 多样性启发式-什么是启发式-旅行商问题-四种常见的启发式-拓扑启发式和梯度启发式-允许犯错启发式-群体启发式-多样性启发式有助于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03 多样性解释-给物品分类的故事-什么是解释-高架列车线路问题-04 多样性预测模型-05 智能,取决于智商还是认知工具箱-第2部分 多样性工具的价值-06 多样性与解决问题-5万棋手对战卡斯帕罗夫-个体多样性与问题解决团队-三个重要结论-多样性>能力-多样性优于能力定理成立的4个条件-条件1:问题困难条件-条件4:大群体规模条件-多样性优于同质性定理-“自然选择”是把双刃剑-个人贡献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机之争:谁的视角更多-07 信息集结-08 多样性与预测-第3部分 多样性总是好的吗-09 多样性偏好-10 偏好集结的四个可能结果-11 工具箱与偏好的互动-第4部分 认知多样性红利-12 认知多样性的起源-13 用数据说话-第5部分 实现“多样性优于能力”-14 获取多样性红利的12个干法-结语 多样性就是更多的机会-致谢 永不停歇的人生-多样性红利——附录 英文版再版前言

注意力陷阱(5)

2020年7月4日 字数:1804 来源:认知迭代 作者:(英)卡罗琳·威廉姆斯 提供人:heidong86......

几年前,伦敦大学的一位认知神经科学家尼利·拉维(Nilli Lavie)提出了注意力的“负荷理论”(load theory),她认为要解决注意力有限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减少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事情,而是应该让大脑做更多的事情。这一理论后来得到了实验证实——试验内容主要是观察屏幕上的干扰因素在人们做心理题时是否会影响其最终表现。拉维和她的团队证明,在任务中,屏幕上的内容越繁杂,人们越容易忽略干扰因素。这听起来似乎与常识不符,但其中的原理是,如果有太多需要考虑的事充斥了我们的感官,我们就没空儿分心走神了。拉维说,这对所有的感官都适用,因此,或许可以试试把工作变得更需要精神投入,比如故意在更嘈杂的环境中工作,当然也可以像我一样用不同的颜色重复书写笔记。

然而,要想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这一方法,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保证你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有用的事物上,而不是那些会更加分散你注意力的干扰因素。不同颜色的笔记如果变得太复杂,就很容易变成图画创作,从而失去了辅助记忆的作用——我就经常如此。而反向书写则可能降低记录和阅读速度,这与最初的目标也不相符。甚至在工作环境中找到合适的背景噪音,也并非易事。

关于人注意力有限的原因,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潜念理论(mindlessness theory)。潜念理论认为,注意力缺失通常是因为大脑对某项任务习以为常时会转换为自动模式(潜念),将更专注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家阿伦·切恩(Allan Cheyne)认为,一种预警系统会帮助你从神游之境回到手头的任务当中,甚至简单地设定一个每20分钟就会响起的闹钟都可以起到作用。

对我来说,上述这些解决方法的麻烦之处在于,它们不仅需要我能够对自己的心智进行适当的控制,还需要大量的组织,这对于本来就注意力有限的我来说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即使是在家以自己的节奏工作,这些死板的时间安排也并不总是可行。此外,我在波士顿所做的,就是试图通过从根本上改变我大脑运用注意力资源的方式来让这些方法更加有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就不需要再记不同颜色的笔记了,因为我的大脑将会更出色地进入状态,保持专注。

这些训练与刺激真的对我的大脑起到作用了吗?简单来说,似乎是的。在“别碰贝蒂”测试中,我的得分表现有了大幅飞跃,错误率从训练前的53%(比他们测试的所有健康的人都要糟糕),降到了训练之后的9.6%(几乎赶上了这项研究中健康人的最高水平)。

00005.jpeg

图3 “别碰贝蒂”测试中的错误率

乔和我一样惊讶。我们一直在感叹:‘什么?这是同一项测试吗?简直太惊人了!’”他说。事实上,我在完成测试之后也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因为我在测试过程中的体验完全不同。这一次,我感觉自己有非常充足的时间辨认出贝蒂,屏幕上的她在消失之前也没有嘲笑我,而是给了我一个非常友善的微笑,仿佛在向我打招呼,之后才渐渐消失。有几次,我甚至微笑着回应她。我感觉一切都像是在放慢动作。但他们确认过了,这跟之前的确实是同样的测试。更神奇的是,我按下按钮所用的时间与接受训练之前并没有区别。现实世界中的时间并没有改变,只是我对它的感觉发生了变化。

但是,有没有可能只是因为我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从而阻止了自己按下按键呢?毕竟,训练的内容跟最终的“别碰贝蒂”测试十分相似。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乔,但他告诉我,根据他们基于此训练的其他研究,单凭反复练习只能获得4%的提升,而我的进步幅度相当于这个数字的十几倍。除此之外,在“转瞬即逝”的测试中——测试大脑在分心后多久可以重新专注——我的准确度也有相应的提升,从训练前的46%提高到了87%。“这是巨大的进步。”乔说。“转瞬即逝”测试不仅不需要按按键,而且它并不是像“别碰贝蒂”测试那样单凭反复练习就能提升的测试。

好吧,看来训练的结果是真的,那么他们究竟对我做了什么?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通过四个小时无聊且简单的大脑训练和刺激,我的大脑真的发生了改变吗?

“生理结构并没有什么变化,”麦克和乔不约而同地说,他们试图让我摆脱“他们已经重塑了我的大脑回路”的想法,麦克说,“但从功能上看,你运用大脑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虽然我可能并没有得到新的大脑回路,但现有的回路可能会更加高效地运作。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更令人兴奋,因为这意味着,你不需要对大脑做出巨大的结构调整,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它的运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你体验生活的方式。只需要在正确的方向上稍作努力,一切就都会有所变化。

但这也意味着,我们无法准确地指出我的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因为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并没有对大脑进行扫描,而且没有进行训练前后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对比。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忘记这么做了,而是因为核磁共振成像只能提供脑部的大致图像,在短短几天的训练之后,大脑各处的连接所发生的变化非常微小,不可能在图像中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只能从其他研究以及他们早前让我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推断。科学通常都是这样:把全新的结果与已经存在的知识体系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

注意力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