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官修疆域图志。
蒙古人兴起后,征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其中许多地方是此前中国人知之甚少的地区。
元贞元年(1295年),元朝政府开始着手编纂一部全面反映元朝辽阔疆域的总志——《大一统志》,同时准备编绘相应的地图。这无疑需要在传统汉地舆图的基础上,吸收当时高度发达的伊斯兰世界的制图技术与舆图资料。当时在秘书监任职的回回天文、地理学家札马剌丁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札马剌丁在给世祖忽必烈的上奏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即将已经征集上来的汉地图籍四五十册,与自己掌握的“回回图子”,汇总在一起,编成元代的地图总集。札马剌丁的地图总集没有流传下来,但至顺元年(1330年)元朝修成的《经世大典》地图显然与此有关。
此外,《大德南海志》是元人陈大震撰写的刊行于大德四年(1304年)的一部广州地方志。
广州,是古代中国南方的重要贸易口岸,元朝政府在此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进出口货物的检验与征税。《大德南海志》原书二十卷虽大都失传,但残留下来的第六卷详细开列了从海外诸国进口的货物清单,及与当地通商的海外国家和地名一百四十七个。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广州对外贸易的兴盛状况。
如果说宋代《岭外代答》《诸蕃志》的记载还多取自传闻的话,那么《大德南海志》则是元初广州地区对外贸易的一份官方实录,内容比《岭外代答》《诸蕃志》的可信度自然更高。
元代绣花夹衫(局部)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是在元末苏州人李泽民《声教广被图》等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份地图形制庞大,较为明确地标明了今天的欧洲、非洲、中东和波斯湾等地区。其中地名虽然与《经世大典》图有很大出入,并非出自一源,但很显然,地图的西半部分也应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地理学知识,是东西方地理学融合交汇产生的结果。
元朝政府在组织人力编辑地图的同时,还曾派人到福建沿海各地调查“海道回回文剌那麻”,所谓剌那麻,就是波斯语“行路指南”的意思。看来,当时福建沿海聚居的从事海外贸易的回回人,一定掌握了不少阿拉伯世界的航海资料。明初郑和下西洋,包括他本人在内的船队成员中有许多回回人,这决不是一种巧合。
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贸易为开端,其意义却远远超出这些物品本身。千百年来,它把世界各地文明和文化发源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各种文明通过这条大动脉相互接触、碰撞、融合。它比陆上丝绸之路延续的时间更长,通往的地区更广,成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巨大力量。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证明,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越多,国家就越繁荣富强。甚至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构建当今世界不以掠夺和控制为目的的真正意义的“全球化”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