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辽西夏金元+辽朝(916年-1125年)-契丹兴起-契丹的早期历史-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契丹文字的创制-辽统一塞北与进军幽云-萧太后临朝听政-辽五京的修建-四时捺钵制-西辽建国-接二连三的宫廷内讧-耶律大石在可敦称王-西辽建国——辽政权的延续-卡特万会战——西辽成中亚霸主-宽容的文化政策+西夏(1038年-1227年)-西夏兴亡-党项族的起源-西夏与辽结盟-西夏向宋求和-元昊建立大夏国-西夏文字创制-庆历和盟-西夏对汉文化的吸收-西夏佛教的发展-西夏灭亡+金朝(1115年-1234年)-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起源-女真与辽的鹰路之战-完颜阿骨打与出河店大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金灭辽-靖康之难与北宋灭亡-金朝兴亡-完颜亮迁都-隆兴和议-大定明昌之治-金统治下北方经济的发展-“金以儒亡”之说-辽金文化-契丹文字-儒学被确定为正统文化-佛教文化的繁荣-丘处机和成吉思汗雪山论道-别具特色的戏曲和医学-元朝(1271年-1368年)+蒙古兴起-铁木真坎坷的幼年时光-追随王罕与札木合-虽败犹胜的十三翼之战-凝聚军心的班朱尼盟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分封子弟与部属-征服西夏与金-征服花剌子模-大蒙古国的分裂+忽必烈大帝-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忽必烈登基-诸王之乱-李璮之乱-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两次征日失败-忽必烈去世-两都巡幸-忽必烈营建上都-兴建元大都-三头六臂两足——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各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转瞬即逝的中都行宫-两都巡幸——南控中原,北连朔漠+大元帝师八思巴-萨迦派的崛起-八思巴成为忽必烈的上师-与道教徒的大辩论-珍珠诏书-创制八思巴文-八思巴晋升为帝师-八思巴圆寂+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瓷器与香料-侨居中国的蒲氏家族-航海家亦黑迷失、杨庭璧-航海世家——澉浦杨氏-外国人来华-《真腊风土记》与《岛夷志略》-元朝官修疆域图志+马可·波罗与中国-初至上都-元大都印象-人间天堂杭州-沿京杭大运河南下-返回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出版+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多灾多难的少年时代-妥懽帖睦尔登上帝位-扳倒权臣伯颜,顺帝亲政-至正更化——恢复科举,编纂法典-脱脱复出——发行“至正交钞”,恢复黄河故道-红巾军起义,元朝灭亡

两都巡幸——南控中原,北连朔漠

2020年6月17日 字数:1161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两都巡幸——南控中原,北连朔漠。

两都制确立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也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与西道三条线路。

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健德门出发,途经昌平等约十一处驿站,抵达上都。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和林的“兀鲁思两道”(帖里干道与木怜道)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

银腰牌


五体文夜巡牌

东道又有两条线路,一条是出黑谷上行的辇路,沿途设有十八处捺钵,是专供元朝皇帝巡幸上都的路线,其中南北两端与驿道重叠;另一条是出古北口的御史按行路线,主要供监察御史与军队北上使用。

西道主要是供元朝皇帝自上都返回的路线,沿途设有二十四处捺钵。

元朝皇帝每年由东道辇路北上上都,再由西道返回大都,往返时间虽不十分固定,但基本上是秋冬季节在大都,春夏季节在上都。

元朝皇帝每次出行时,除后妃、太子、蒙古诸王及皇帝的禁卫军——怯薛与侍卫亲军外,中央各机构的主要官员,乃至备顾问的宗教首领、儒臣文士等,都要扈从,从而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阵容蔚为壮观。有的记载说,皇帝进入上都,“都城添大小衙门、官人、娘子以至于随从、诸色人等,数十万众”。这虽是夸大之词,但从中也可看出皇帝扈从人数之多,已难以统计。

元朝皇帝出巡后,大都虽然也留下亲王与官员留守,但重要政务往往要呈报皇帝批准,于是,一年中,元朝的决策集团实际上是在流动的,或者在大都,或者在上都,或者在往返二者之间的路途上。

元代两都巡幸体制,实际上是游牧民族王朝政治制度的一种体现。这种制度并非元朝所独创,辽朝的五京制与四时捺钵制度,在元朝政治文化中都可见到它们的影子。

由于元朝皇帝一年定期往返于两都之间,元朝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实际上不是发生在京城,而是发生在两都之间的路途上。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初四,英宗在结束当年的上都巡幸后,开始启程南返大都。当天夜晚,扈从队伍刚刚抵达西道的第一站南坡扎营,即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南坡之变”。以御史大夫铁失和英宗的两位怯薛长失秃儿、也先帖木儿为首的贵族官僚,发动军事政变,杀死英宗皇帝及其最亲信的大臣——中书右丞相拜住。

六年后,天历二年(1329年)八月初一,新即位的明宗踌躇满志地南下抵达旺忽察都,第二天,已经退位并从大都北上迎接他的弟弟文宗也来到此地,二人在行宫举行盛大宴会。初六,明宗暴死。文宗在严密保护下疾驰上都,并在十五日于上都大安阁举行复位仪式。兄弟之间发生的骨肉相残的悲剧终于落下了帷幕。

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成燎原之势,愈演愈烈。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由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率领的一支红巾军由山西大同攻入上都,上都遭到毁灭性破坏,城内宫殿建筑被焚毁殆尽,元朝实施近百年的两都巡幸制度就此停罢,而元朝统治离覆灭也为时不远了。

宫阙残破,荒草萋萋,繁盛一时的上都城从此长眠在大草原上,往日的繁华终成追忆。十年后,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初二,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率军北上,攻占大都,更其名为北平。因大都城区面积过大,不利于防守,明朝将大都北段城墙南移,重点防守南半部。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永乐皇帝定都北平,改名北京,北京城又逐渐向南发展,从而奠定了此后北京的城市格局。

忽必烈 / 元大都 / 元朝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