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三头六臂两足——元大都的城市布局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三头六臂两足——元大都的城市布局。

由于大都城被完全现代的都市——北京城所覆盖,除北城一段土墙即今天所谓的“土城”被开辟为元大都遗址公园外,我们已很难寻觅大都城的踪迹。

龙纹石栏板,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


卧狮石雕像,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

大都的考古调查工作,主要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配合北京城市改造进行的。当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先后勘查了大都的城郭、街道和河湖水系等遗迹,发掘了十余处不同类型的建筑基址。

大都北面城墙和东西两面城墙的北段,虽在明清被废弃,但地面上仍存有遗迹;东西两面城墙的南段,与明清北京城的东西墙一致;南面城墙的位置,在东西长安街的南侧。南墙在靠近庆寿寺双塔(即海云、可庵二师塔)的地点,稍向外弯曲,以便绕开双塔。

经实地勘测,大都全城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周长约两万八千六百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二十四米,基宽、高、顶的比例为3∶2∶1。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描述大都城墙说:“墙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墙头仅厚三步。”这与现在实测的比例很接近。

大都外城共有十一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均为三门,北面只有两门,这与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的布局很不相同。据元人长谷真逸《农田余话》记载,这应当是刘秉忠附会中国神话人物哪吒三头六臂的结果,也就是说,南面三门象征三头,东西六门象征六臂,北面二门象征二足。

北京元大都和义门遗址

1969年夏,北京城区在拆除西直门箭楼时,发现和义门瓮城城门遗址,根据门洞内的题记,表明它是在1358年加筑的。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城门的构筑采用了当时的新技术,如改“过梁式”木构门洞为砖券门洞,添设灭火设备以弥补木质城门的缺陷等。

大都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东墙在今南北河沿的西侧,西墙在今西皇城根,北墙在今地安门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以南。

宫城偏居皇城东部,它的南门(崇天门)约在今故宫太和殿的位置,北门(厚载门)在今景山公园少年宫前,其夯土基址已经被发现。东、西两垣约在今故宫的东、西两垣附近。

宫城的主要建筑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南面以大明殿为主体,北面以延春阁为主体,其中又以大明殿地位最为重要。元朝政府一切重大仪式,如皇帝即位、元旦朝贺、万寿节祝寿等,几乎都在此举行。大明殿后面的延春阁,比大明殿还要高,元朝统治者经常在这里举行佛教与道教的法事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宴会。

宫城西面是以万岁山(又称万寿山,今北海琼岛)和太液池(今北海与中海)为中心的西苑。太液池的西面,另有两组规模较大的宫殿建筑,靠南为隆福宫,靠北为兴圣宫。

大都全城的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一致,经过探钻,在景山以北发现一段南北向的道路遗迹,宽达二十八米,应当是大都中轴线上大道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大都的钟鼓楼并不在中轴线上,而是位于中轴线偏西,即今天的旧鼓楼大街。这与后来明清的北京城不同。

大都皇城

大都的街道布局,非常整齐。勘查结果表明,在南北向主干大道东西两侧,等距离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同。大街宽约二十五米左右,胡同宽约六七米。今天北京内城的许多街道和胡同,仍可反映出元大都街道布局的旧迹。

今天北京城区常见的胡同一词,来自蒙古语huddug,原意为井。从元代出现这个词后,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街道多以胡同命名。

忽必烈 / 元大都 / 元朝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