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建元大都。
今天的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建城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燕国古都蓟。
契丹族建立辽朝后,向南渗透。936年,包括今天北京在内的燕云十六州之地,被石敬瑭割让给辽朝。辽朝于此建南京(幽都府,后改称析津府),成为辽五京之一。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兴起后,于金贞元元年(1153年)正式迁都今天的北京,定名为中都大兴府。
蒙古兴起后,金朝被迫南迁,蒙古军队于1215年占领中都,恢复旧称——燕京。此时的燕京,经战火摧残,已残破不堪。蒙古在此建立燕京行省等机构,成为当时蒙古统治华北地区的中心。直到半个世纪后,随着蒙古帝国形势发生巨变,燕京的地位才发生根本转变。
1259年蒙古第四代大汗蒙哥去世后,1260年三月,忽必烈于开平即位,随即与留驻漠北的弟弟阿里不哥之间爆发了长达四年的汗位争夺战。燕京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军事基地的作用,许多物资、军队都在这里集中,然后运往北方。
由于蒙古旧都哈剌和林被阿里不哥占据,忽必烈政权的统治中心已经南移,不少人向忽必烈建议,选择燕京作为新的都城。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燕京正式恢复旧称——中都,而在前一年,忽必烈的王府开平已被命名为上都,至此,两都巡幸制的雏形开始出现。
有鉴于燕京城屡经战火、残破不堪,忽必烈决定在城外选址,营造一座新城。
实际上,早在忽必烈即位初,他就经常驻跸于燕京城外东北郊原金朝残存的几处离宫。至元元年,忽必烈下令翻修琼华岛上包括广寒殿在内的前金离宫建筑。第二年十二月,他还命工匠制造了用来盛酒的渎山大玉海,安置在广寒殿内。此后,附近各处宫殿楼阁陆续开始兴建。
渎山大玉海由整块玉石雕琢而成,体形庞大,可盛酒三十余石。元朝灭亡后,渎山大玉海历经沧桑,后来被京城某处道观用来作腌菜的坛子,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重新发现后,才被移置于北海团城承光殿前亭子内,成为元朝建设大都城的历史见证。
同上都一样,大都城的总设计师也是刘秉忠。
刘秉忠选定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丁未为黄道吉日,新城建设在这一天正式破土动工。至元九年(1272年),元朝将新城命名为大都,至此,两都制由原来的中都、上都改为大都、上都。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都城建设基本完工。原来的中都旧城,虽在大都城外,也成为大都的组成部分,被称为旧城或南城。
至元二十年(1283年),城内基本设施修造完备后,元朝正式开始了旧城政府机构、税务机关与商铺等搬迁工作。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朝建立管理大都城的机构——大都路总管府与留守司。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旧城居民也开始大规模搬迁进城。大都城的建设,历经十多年,至此基本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