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辽西夏金元+辽朝(916年-1125年)-契丹兴起-契丹的早期历史-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契丹文字的创制-辽统一塞北与进军幽云-萧太后临朝听政-辽五京的修建-四时捺钵制-西辽建国-接二连三的宫廷内讧-耶律大石在可敦称王-西辽建国——辽政权的延续-卡特万会战——西辽成中亚霸主-宽容的文化政策+西夏(1038年-1227年)-西夏兴亡-党项族的起源-西夏与辽结盟-西夏向宋求和-元昊建立大夏国-西夏文字创制-庆历和盟-西夏对汉文化的吸收-西夏佛教的发展-西夏灭亡+金朝(1115年-1234年)-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起源-女真与辽的鹰路之战-完颜阿骨打与出河店大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金灭辽-靖康之难与北宋灭亡-金朝兴亡-完颜亮迁都-隆兴和议-大定明昌之治-金统治下北方经济的发展-“金以儒亡”之说-辽金文化-契丹文字-儒学被确定为正统文化-佛教文化的繁荣-丘处机和成吉思汗雪山论道-别具特色的戏曲和医学-元朝(1271年-1368年)+蒙古兴起-铁木真坎坷的幼年时光-追随王罕与札木合-虽败犹胜的十三翼之战-凝聚军心的班朱尼盟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分封子弟与部属-征服西夏与金-征服花剌子模-大蒙古国的分裂+忽必烈大帝-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忽必烈登基-诸王之乱-李璮之乱-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两次征日失败-忽必烈去世-两都巡幸-忽必烈营建上都-兴建元大都-三头六臂两足——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各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转瞬即逝的中都行宫-两都巡幸——南控中原,北连朔漠+大元帝师八思巴-萨迦派的崛起-八思巴成为忽必烈的上师-与道教徒的大辩论-珍珠诏书-创制八思巴文-八思巴晋升为帝师-八思巴圆寂+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瓷器与香料-侨居中国的蒲氏家族-航海家亦黑迷失、杨庭璧-航海世家——澉浦杨氏-外国人来华-《真腊风土记》与《岛夷志略》-元朝官修疆域图志+马可·波罗与中国-初至上都-元大都印象-人间天堂杭州-沿京杭大运河南下-返回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出版+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多灾多难的少年时代-妥懽帖睦尔登上帝位-扳倒权臣伯颜,顺帝亲政-至正更化——恢复科举,编纂法典-脱脱复出——发行“至正交钞”,恢复黄河故道-红巾军起义,元朝灭亡

忽必烈营建上都

2020年6月17日 字数:1512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忽必烈营建上都。

上都位于今天内蒙古正蓝旗的闪电河附近。1251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即位后,任命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忽必烈来到漠南后,将牙帐驻扎在桓州、抚州之间的金莲川,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金莲川幕府”。

此时的漠南草原,因蒙、金战争,原有州城大都遭到破坏。为安顿幕府人员,忽必烈于1254年先行重建抚州城,1256年,命谋士刘秉忠在附近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新城,刘秉忠选中桓州之东、滦水北岸地势平坦的龙冈作为新城基址。

刘秉忠是忽必烈早年最重要的谋士。他早年在家乡邢州担任吏员,后出家为道、为僧,博学多才,于易经、天文、地理、律历、奇门遁甲之术,无不通晓。后被高僧海云推荐给忽必烈,受到重用,为元代立国规模的奠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上都、大都城的规划,都出自其手,可称得上是元代都城建设的总设计师。

1256年新城破土动工时,忽必烈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命道士王一清连续做法事五昼夜,并命王一清与王府官员李宗杰前往各地,将金龙玉册投于岳渎等名山大川,今天我们在河南济源的济渎庙仍可见到当时保留下来的碑记。

新城的建设总共花费了三年时间,到1259年才最后完工。这座屹立在草原上的新城,被命名为开平。元朝建立后,确立两都之制,开平府在中统四年(1263年)正式被命名为上都。

近数十年,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上都城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上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组成。

最核心的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北位置,略呈长方形。东西宽约五百七十米,南北长六百二十米。城墙高约五米,下宽十米,上宽二点五米。东、南、西正中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御天门最为重要,是元朝皇帝发布诏令的场所。直到19世纪末,御天门仍保存比较完好,俄罗斯探险家波兹德涅耶夫(A.M.Позднеев)与日本东亚考古学会组成的探险队都曾拍下较为清晰的照片。现在只剩下门洞两侧的巨大台基,还能让人推想御天门当时雄伟壮丽的景象。

宫城内宫殿建筑很多,见于记载的有洪禧殿、水晶殿、隆德殿、玉德殿、崇寿殿、香殿、大安阁、万安阁、穆清阁、仁寿阁、宣文阁、睿思阁等,其中最重要的建筑为大安阁。

大安阁的建筑材料取自宋代汴京的熙春阁。开平城竣工后,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下令将熙春阁整体拆迁,运往开平,建造大安阁。大安阁的格局,几乎完全仿照熙春阁,只是略有损益。元代著名宫廷画家王振鹏曾有写实画作《大安阁图》,但很可惜的是,此画已经失传。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皇城东墙遗址


汉白玉螭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出土。

大安阁作为上都宫殿群的最重要部分,宏伟壮丽,元代皇家重要典礼,如元成宗、武宗、文宗、顺帝的即位典礼与忽里台,都在此举行。南宋灭亡后,小皇帝被送到上都,忽必烈也是在大安阁举行的受降仪式。

宫城外为皇城,在整个城市的东南角,大体呈正方形,边长约一千四百米。墙身残高约六米,下宽十二米,上宽二点五米,其中东墙、南墙与外城东、南一部分城墙重叠,这与汉族都城呈同心圆的建筑风格略有不同。皇城六座城门,南北各一座,东西各两座。东南城墙城门与外城完全重叠。

外城大体上也呈正方形,边长约两千二百米,现存城墙遗址高约五米,下宽十米,上宽二米。除与皇城重叠的城门外,外城城门另有四座,其中北墙二门,西墙与南墙各一门。

为适合蒙古族游牧的特点,元朝还在上都城外建立了昔剌斡耳朵等建筑。

昔剌斡耳朵(Sira Ordo)是蒙古语黄色宫帐之意。早在窝阔台时期,就曾在驻夏地建立过可容纳千人的昔剌斡耳朵,这种帐殿的外形是游牧民族常见的帐幕样式,但是固定的。因上面覆盖毡子等织物,在元代又被称为棕毛殿或棕殿。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沿袭蒙古旧制,在上都城外也建立了昔剌斡耳朵。此外,上都城外还有庞大的蒙古式建筑群——伯亦斡耳朵,有龙光殿、慈仁殿、慈德殿等建筑。元朝皇帝在上都巡幸期间,常常在这些斡耳朵举行诈马宴、接待外国使臣等。

汉白玉石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旗草原出土。

20世纪90年代初,上都遗迹附近的羊群庙乡奎树沟村北又发现元代墓葬遗址,出土了三座大型汉白玉石雕人坐像,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现在一般认为,这三座雕像,与至顺二年(1331年)文宗时代权臣燕铁木儿祭祖活动有关。

元上都的建筑布局既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也考虑到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点,是一座富有特色的草原城市。

忽必烈 / 元大都 / 元朝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