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愈演愈烈的瓜分狂潮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愈演愈烈的瓜分狂潮。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但刺痛了中国人民,也让另外一个列强感受到了危机,这就是俄国。俄国在新疆地区的活动受到左宗棠和曾纪泽的有效遏制后,其主要目标一直在于远东地区的不冻港,它一直觊觎着辽东半岛的旅顺和大连。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伯爵公开宣称:“当务之急是制止日本渗入中国心脏和在辽东半岛取得立足点。”三月三十日,在沙皇召开的御前会议上,俄国政府决定努力使辽东半岛保持战前原状,并建议日本停止攫取该地。因此,由于俄法同盟的存在,俄国拉上法国一起干涉日本。而德国则意图使俄国卷入亚洲事务,以减少它对欧洲的压力,因此也积极支持这一动议。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订六天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向日本发出联合照会,声称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将威胁北京的安全,并使朝鲜独立成为空谈,进而威胁整个远东的和平。日本迫于国际形势的不利,不得不交还辽东半岛,但条件是另增五千万两白银的赎回费用,最后在三国协议下减为三千万两。清政府为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用,开始向俄法与英德银行借款,从此在经济上陷入列强高利贷债务的深渊。

德国在胶州湾的总督府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即将举行,沙皇给慈禧太后发电,称如果清政府能够派出李鸿章作为贺使,他将不胜欣喜。于是,战后备受弹劾而失宠的李鸿章被任命为一等钦差大臣以及贺使团长赴彼得堡参加典礼。这是七十四岁高龄的李鸿章第一次出使西方。但是,俄国对李鸿章此行埋藏着深厚的意图:将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东北地区修通到海参崴,从而实现其逐渐向中国和平渗透的远东政策。五月二十二日,俄国财政大臣维特与李鸿章谈判达成中俄秘密盟约,其中除了象征性地规定双方有义务在他国入侵时互相支援等条款外,最为重要、也是后果最为严重的条款就是中国允许俄罗斯修建一条穿过黑龙江和吉林通往海参崴的铁路,中国划出土地供铁路建设房屋和管理之用,中东铁路局在该区域具有全权,包括警察权。这一条约使得俄国的势力必然向中国东北地区延伸,东北三省被划入俄国远东的势力范围之中。实际上,两年之后,俄国就开始向清朝提出租借辽东半岛的要求。俄国财政大臣维特通过向李鸿章行贿五十万卢布、向清朝驻彼得堡公使张荫桓行贿二十五万卢布,促使他们说服慈禧太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二十七日签订《中俄条约》,将辽东半岛租借给俄罗斯。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依然提出要这个租借协议重新生效。按照这个协定,旅顺、大连就成了俄罗斯的军港。

向日本割让领土等条款,引起了列强纷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并取得在山东境内修筑两条铁路的特权;英国则租借了威海卫,并拓展了九龙新界,同时要求清朝的长江流域不得出让他国;法国租借广州湾,并将云南、两广作为势力范围。在这种狂潮面前,美国由于其建国以来一直奉行的孤立主义政策,对卷入美洲以外的事端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1899年,美国向英、德、俄、法、意、日诸国递交照会,提出在华商业机会均等的要求。1900年7月,美国宣称保持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包括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这一政策的提出,使列强赤裸裸的瓜分狂潮得以收敛。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尽管中国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和挫折,但中国人内心并未产生如此大的震动。中国士大夫们认为中国的制度与文化还是优秀的,西方只是在物质层面、坚船利炮上优于中国。所以不管是洋务运动还是海军建设,清朝都把主要目标放在发展工商业和武器装备业上。但是,被同属东亚的一个与中国在同一时期被迫开放的小国日本彻底打败,这一事件给予中国士大夫心理上的震动是根本性的。从此以后,中国人心里的“华夏中心主义”开始解体,中国在道德上依然是世界的中心这个观念不复存在。加上此后愈演愈烈的瓜分狂潮,促使中国人民思考对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甚至抛弃清朝统治,按照近代民族国家的模式建立新的国家的观念也已经开始出现。从此以后,维新与革命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

邓世昌 / 北洋水师 / 李鸿章 / 马关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