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明清+明朝(1368年-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时势造英雄,建立大明国-废除相权,强化君主专权-重本抑末,寓兵于农-苛察吏治与亲藩体制-永乐迁都-控四夷而制天下——迁都的战略构想-行政权力向北京集中-疏通运河-修建紫禁城-明代的两京制与“天子狩边”-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的第七次远航-内阁制度-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票拟批答,首辅专票-夹缝中的内阁-土木堡之变-宦官专权与边疆危机-危机重重中的草率决定——御驾亲征-“救时宰相”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仕途沉浮——磨炼成就了阳明心学思想-龙场悟道-平定宁王之乱-“致良知”——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海疆与互市-拒绝蒙古互市,北境转守-海禁与嘉靖大倭寇-南倭被平,北虏未定-隆庆开海与议和-张居正改革-针砭时弊,上《论时政疏》-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张居正身后事——明朝沿着衰亡的轨迹继续下滑-耶稣会士来华-利玛窦来华与“文化适应”策略-利玛窦进京-借中国士大夫征服民众,借欧洲科学征服士大夫-耶稣会士来华——中西文化交流上的大事-江南市镇-高速发展的江南市镇-主副倒置,农业商品化-商业与文化气息的融合-白银资本-没有准备金的大明宝钞-弃钞用银,白银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从海外输入的白银连接着全球市场的生产和交换-崇祯帝-铲除阉党与崇祯初年政局-杀袁崇焕,自毁长城-多疑而躁刻,果于屠戮大臣-举棋不定的两线作战与崇祯殉国-清朝(1644年-1912年)+明清更迭-明末格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族-建立后金政权,瓦解明朝辽东政策-建号满洲,改革政权-进军关内,占领中原+清王朝的稳固-多尔衮武力摧毁大顺政权-顺治帝亲政:清算与调整-康熙亲政,诛灭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大业-以安抚、怀柔手段统一蒙古各部-政、教并用,以安蒙藏-御驾亲征,剿灭噶尔丹-征剿罗卜藏丹津,西征噶尔丹策凌-主动进取,实现“大一统”+收复台湾-荷兰独占台湾,实行强制统治-郑成功弃文从武,反清复明-驱荷复台,初步经营和治理-武力与招抚并举,清廷收复台湾+军机处-军机处的重要职责——承旨出政-不设专署,附载内阁之后-一波三折的身份转型-军机处所体现的皇权至上+摊丁入亩-整顿赋役制度,编纂《赋役全书》-土地清丈与户口清查-苦乐不均-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地、丁合一,摊丁入亩+文治与文字狱-崇儒重道,重视文治-阐扬文教,鼓舞儒林,以经学为治法-两开“博学鸿儒”科,一开“经学特科”-稽古右文,修纂图书-强化统治,大兴文字狱,查缴禁书+鸦片战争-表面繁荣掩盖下的危机-中外贸易存在顺差-鸦片弛禁与严禁-军事上的彻底失败,导致被迫向列强开放+太平天国-社会矛盾尖锐,动乱一触即发-屡试不中的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大力发展会众-建立太平天国,爆发革命-定都江宁,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部分裂导致覆灭+自强运动-以条约羁縻各国,赢取时间“自图振兴”-编练新军,发展军工企业-官督商办,大规模兴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掌握制海权-新政夭折-甲午战争-日本走上殖民主义道路,积极对外扩张-寸土不让,捍卫伊犁-日本占领朝鲜,进而入侵中国-外强中干的北洋水师-签订《马关条约》-愈演愈烈的瓜分狂潮+维新与革命-救亡图存的两条道路——维新与革命-革命救亡——孙中山与兴中会-戛然而止的戊戌变法-被“利用”的义和团运动-晚清“新政”-辛亥革命+帝制的终结-由盛而衰的悲歌-“祖宗家法”不可变-事局如故-被动的改变-难挽倾覆之势的觉醒

签订《马关条约》

2020年6月17日 字数:1786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签订《马关条约》。

经过长期精心策划和扩军备战,日本完成了侵华战争的准备。日本国内激进组织玄洋社开始在朝鲜策动东学党叛乱,以此为日本出兵朝鲜寻找借口。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秘密社团东学党发动起义,朝鲜国王请求中国驻朝鲜交涉通商大臣袁世凯平息叛乱。李鸿章调遣两千四百六十五名清军和三艘军舰驻扎朝鲜牙山,日本内阁会议也通过决议派兵前往朝鲜,进驻汉城。六月中旬,朝鲜招抚了东学党叛乱,事件平息。袁世凯奉命与日本谈判双方共同撤兵。但日本拒绝撤兵,而且继续派遣四千多人的部队登陆朝鲜,另派八艘战舰停泊在仁川。侵略的态势日益明确,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示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面对日本的挑衅,李鸿章企图寻求俄、英两国进行干涉,牵制日本,但遭到拒绝。李鸿章的外交手段不但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耽误了本该进行的战争准备。直到外交的希望完全破灭时,他才同意紧急派遣援军前往朝鲜。清朝租用三艘英国汽船,在三艘中国战舰护航下向朝鲜运兵。七月二十五日,日本海军在朝鲜湾击沉中国运兵船,九百五十名中国士兵落水而亡。八月一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日本政府为这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战前日本大本营制定了完整的作战方案:日军总目标是最终在华北平原与清军主力进行决战,迫使清军投降。达到此目标的关键是海军作战的胜负,所以日军部署第一阶段派遣一部分兵力进入朝鲜牵制清军,在海上与北洋海军进行决战,争夺制海权;第二阶段驱逐清军出朝鲜,进入中国决战。与此相应,清军采取的是陆军集结于平壤采取攻势;海军扼守渤海湾门户掩护陆军进驻朝鲜,采取守势的战略。九月十五日,日军大举向平壤进攻,以七千八百名士兵的兵力向只有两千九百名守御的清军发起猛攻。虽经总兵左宝贵率部顽强抵抗,但由于叶志超下令弃城,导致清军全军覆没。十六日,平壤陷落。十七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鸭绿江口外的黄海海面相遇,双方展开激战,经过五个小时海战,中国损失四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而日本只损失了一艘军舰。日本取得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随即,日军按照既定方案,从朝鲜侵入中国辽东,十一月二十一日,攻占旅顺。从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日军对旅顺进行了三天大屠杀,中国无辜群众两万多人被杀害。目睹惨案的英国人艾伦在著作中详细记述了日军刺杀怀孕妇女、枪挑婴儿的残暴罪行。美国报纸强烈谴责日本“披着文明的外衣,实际上是野蛮的怪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日军从陆路攻陷威海卫军港,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十一艘战舰被日本掠夺。自此,经过三十年自强运动的中国,在陆上、海上均遭到最惨重的失败。日军将李鸿章的淮军赶出朝鲜后,成立了以朝鲜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权,宣布朝鲜独立,进而全面占领中国辽东地区。海上,经营将近三十年的北洋水师,连同后方军港,全军覆没。当年四月十七日,代表清朝与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不再向中国朝贡;向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开放重庆、苏州、杭州、沙市为口岸;日本人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从事各种制造业。

甲午谈判


《马关条约》部分内容

《马关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条约,割地、赔款等内容传到中国后,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愤怒和抗议。各地官员纷纷上书要求弹劾李鸿章,指责李鸿章卖国自保。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全国士子发起多次上书,要求清朝废除条约、迁都内地,继续战斗。但是,慈禧太后还是批准了条约,五月八日双方交换了批准书。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东亚两个最先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之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这个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只是被逼无奈地在西方列强的一再打击下亦步亦趋地在有限领域进行着改革与整顿,社会整体与政治体制却顽固地坚守在旧体制之中。相比之下,日本的改革却是根本的。明治维新为日本建立了现代政治制度,在此框架下开始商业、科学领域的改革,这与清朝的洋务运动有着本质区别。此外,人的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朝最高统治者缺乏远见,对外部事件的认识流于表面,不能预见未来的重大危机。同时又过度关注个人权力和派系势力,缺乏大局观念,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这些都影响着这场较量的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

中日两个国家都在1860年前后转身向西方学习,那么这两个国家学习西方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日本是全心全意地学习西方,脱亚入欧转型向西,彻底地学;中国呢,是经过鸦片战争打击之后,开放一点国门,象征性地学。因为中国是被打败之后学,所以就带有这样一种心态:“我学,就是要复仇的,‘师夷长技’我是要‘制夷’的。”这是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时最大的差别,并因此造成了中日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1860年之后慢慢凸显:中国是“一定要守住”的状态,日本则是“一定要走出去”的状态。

邓世昌 / 北洋水师 / 李鸿章 / 马关条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