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强中干的北洋水师。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失去了安南这一藩属国,同时福建水师由于李鸿章以保护京畿的名义拒绝支援而全军覆没。西南门户的危机和东南水师的挫折,使得清朝再次展开海防问题的大讨论。朝廷综合各方意见,将原来同时建立三支海军的目标改为重点建设北洋水师。当年十月,“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成立,统筹全国海军建设和海防事务。同时决定台湾正式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以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地位。在中央层面,以恭亲王奕为首的总理衙门逐渐受到慈禧太后打击,淡出政治中枢。此后的十几年中,海军衙门大臣奕和北洋水师大臣李鸿章成为新的权力中枢。光绪十四年(1888年),李鸿章草拟的《北洋海军章程》经过海军衙门审核后于九月三十日呈送慈禧太后手中;十月三日,慈禧太后批准该章程。十二月中旬,北洋海军成立,淮系将领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此时北洋海军的实力相当雄厚,共有德国造、英国造舰船二十五艘,其中两千吨以上的主力舰,日本海军只有五艘,总吨位不足一万五千吨,北洋海军则有七艘,总吨位为两万七千吨。其中“定远”“镇远”两艘七千吨级的铁甲舰,为日本所无。但是,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李鸿章等朝廷要员,对未来的危机完全没有清醒的认识。北洋海军成立后立即处于停顿状态,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没有添置一艘战舰。而必要的维修和设备,也经常因经费紧张而陷于停滞。而在同一时间,日本持续加大扩建海军的力度,他们将皇室经费缩减用于购买战舰。在光绪十四年到二十年(1888—1894年)的六年中,日本新增军舰十一艘,总排水量和主力战舰均超过北洋海军。而且,北洋海军的战舰大多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前,设备和技术已经落后老化,日本的战舰则多为新购战舰,航速快、装备好。与日本皇室相反,北洋海军将有限的军费挪作他用,光绪十一年(1885年)为慈禧太后开建中海、南海、北海三海,光绪十四年修建颐和园等游乐工程。光绪二十年,为了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岁大寿,奕、李鸿章极力巴结讨好,前后将约一千六百万两白银的海军军费和地方海防经费挪用。李鸿章本人由淮系团练起家,派系意识非常严重,北洋海军的主要将领,大多由不懂海军的淮系将领担任。负责海军军火供给的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他贪赃枉法,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使得军舰的战斗力大打折扣。这些都成为日后清朝甲午战败的内在原因。
李鸿章本人是近代史上最早了解西方国家和展开外交斗争的大臣之一,他在促进清朝外交体制近代化和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列强入侵等事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他本人的素质和局限也非常明显,他私心大于公心,目光短浅,派系意识严重,对现代军制也缺乏了解。北洋海军建成后,不仅在装备上没有进步,在管理和纪律上也非常松懈。每年北洋封冻以后,海军舰船例行南下巡视南洋的过程中,将士在上海、香港赌博、淫逸比比皆是。这些情况都被西方包括日本的观察家获知,对于北洋海军的真实战斗力,清朝的敌人比李鸿章和慈禧太后本人更为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