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占领朝鲜,进而入侵中国。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朝的心腹之患暂时消失,来自俄国的危险上升到首要的地位。但是,在中国的近邻中,东亚第一个开始近代化的日本,正日益成为新的心腹之患。对琉球和台湾的侵略,只是日本对外扩张的一个试探性行动,通过占领朝鲜进而入侵中国,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主要目标。朝鲜是中国传统王朝最重要的藩属,每年三次、四次派往中国的贡使从未中断。明朝政府在万历年间曾经不顾国库空虚,两次派出重兵支援朝鲜抵抗日本的侵略。因此朝鲜对中国也怀有深厚的感情,主动承认中国的“上国”地位,主动维系着中国的宗主地位。光绪元年(1875年),日本派出舰队侵略朝鲜,同时派遣使者森有礼前往中国试探总理衙门的反应。但中国却声称朝鲜虽为中国藩属,但内政外交悉听自为,中国概不干预。这一软弱无知的态度,无异于同意日本的侵略。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日本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规定朝鲜脱离中国独立并且向日本开放口岸、享有领事裁判权等。清朝对这一条约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这使得中国失去了朝鲜的唯一宗主国的身份。光绪八年(1882年),在李鸿章的推动下,朝鲜与美国签订《美朝条约》,使朝鲜向美国开放。但朝鲜依然单独发表声明,自称为中国的属国。李鸿章的意图是引入西方列强势力进入朝鲜来对抗日本的影响。随后,英、法、德等国陆续与朝鲜签约,朝鲜被迫向西方开放。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发生亲日派策划的“甲申政变”,朝鲜国王在清军帮助下平定了政变。日本政府为此派出伊藤博文前往中国,要求赔偿日方损失。正忙于中法战争的李鸿章迅速妥协,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日后发生重大事变,中日两国如需出兵,必须通知对方。这个协议实际上为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依据。光绪十二年(1886年),日本参谋本部派出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进入中国搜集情报。次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开始计划全面入侵中国的战略规划。
朝鲜向列强开放后,日本意识到难以独自对抗西方各国,因此转而实行了一个新的策略,就是鼓励中国在朝鲜逐步占有优势地位,意图依靠中国的力量对西方列强的势力加以削弱。引入列强进朝鲜本来是李鸿章用来对抗日本的一步棋子,在日本表面上从朝鲜退缩的情况下,李鸿章抓住机会命令袁世凯为驻朝大臣,全面掌握朝鲜的商业、外交事务,将西方的力量加以削弱。但对未来面对日本的危险,李鸿章却缺乏预见,没有做出相应的准备。日本在这一时期加紧了国内现代化步伐和扩军备战,已经充分做好入侵朝鲜和中国的准备。此时,在朝鲜面对的只是中国一支力量,这正是日本想要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