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江宁,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二十九日,洪秀全乘坐由三十六人扛抬的大轿,像皇帝那样进入江宁城,前一天入城为迎接天王做准备的东王杨秀清的大轿由十六人扛抬,太平天国正式定都江宁,改称天京。洪秀全以原清朝两江总督衙门为宫殿,五月开始大兴土木改建新宫。宫殿不慎失火被毁后,次年二月,又在原址进行重修。天国皇宫分内外城、苑囿,外城叫太阳城,内城叫金龙殿,苑囿叫后林苑。皇宫南边修建了一座大型广场,广场中建一高台叫作“天父台”,供人登高敬天。天国的其他王侯都各有王府,穷极奢华。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最后一次参加科举,到如今,经过十年的奋斗,洪秀全终于实现了“等我自己开科取天下士”的誓言。当初拜上帝会的伙伴们,除了冯云山与萧朝贵已经捐躯外,所有人都实现了当初朴素的愿望。然而,天国的版图仅有长江沿岸的几个重点城市辐射的湖北、江苏、江西、安徽的小片地区。清朝调集大军在江宁东郊设立江南大营,在扬州城外设立江北大营,虎视眈眈,试图将太平天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太平天国几十万的军队从广西一路打到江宁,拥有了一片宝贵的立足之地。但如何管理这些地区,成了摆在天国核心决策层面前的首要问题。
《天朝田亩制度》
既出于洪秀全等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又由于战争形势的逼迫,太平天国对占有地区——主要是江宁城,采取了完全军事化管理的措施。首先拆散家庭,将男女人口编入男行、女行,严禁男女私会、家庭生活;其次是实行共产的圣库制度,所有个人和家庭的财产都须上缴天国圣库,社会生活实行供给制,名为“各储其材,各利其器,凡有所需,无不如意”;第三,下令居民蓄发变服,每日诵经敬拜上帝。除此而外,捣毁一切庙宇、邪神、偶像,焚毁孔孟诸子百家的“妖书邪说”,并以天国官方刊印的读物宣扬拜上帝教教义,进行开科取士。社会生活方面实行道德净化主义,严厉禁止吸食鸦片、饮酒、嫖娼,禁止缠足,颁布新的历法等。这些政策的实施,虽然在新占领区的居民中引起很大骚动,但是由于处于战时环境,所以人们不得不暂时遵从。咸丰三年(1853年)十二月,天国领导层制定出了更为系统的社会制度的指导方针,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建立在这样一种社会理想之上:“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对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农民来说,最大的财富无疑就是土地,所以,《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为“田产均耕”,按人口平分土地是这个制度的精华。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贯彻天国的宗教意识形态,实行文化与宗教合一。洪秀全根据自己对《圣经》的理解,编制了新版《三字经》,开篇为“皇上帝,造天地,造山海,万物备,六日间,尽造成……”,以浅显的宗教内容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读物。在天国的科举考试中,以白话文取代清朝科举的八股古文,内容为拜上帝会宗教文献,考生则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者和巫师,实现了天下除妖魔外都是兄弟姐妹的宗教理想。太平天国解放了妇女,这不仅是因为基督教要求男女平等,也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妇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天国的政治机构中也有女官。女馆则用来收留那些家人阵亡和孤身在家的妇女。
太平天国实行的社会制度,部分来自洪秀全喜欢的《礼记》中的《礼运》篇,部分来自《圣经》和其他宗教宣扬教义的文本。理想的社会模式在理论上是空想的,在实践中往往会产生种种问题。在初入南京时,太平军的元老蒙得恩曾经提出建议:当安民,毋用男行女行法,但抽丁为兵,先定江南,再图进取,如明初故事。这一建议本来是非常理性的策略,但由于与天朝的理想不合,被弃之不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天国从走出金田到占领南京,狂热的宗教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新朝的建设,这种狂热往往导致相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