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郑成功弃文从武,反清复明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郑成功弃文从武,反清复明。

台湾各族人民自然不甘忍受荷兰殖民者的残暴统治,不断掀起反抗行动。

顺治九年(1652年),郭怀一领导的抗荷起义就给了殖民者沉重一击,使他们惶恐不安。尽管参与起义者遭到血腥屠杀,但广大台湾民众的反抗斗志愈加坚定。血的教训使他们更清醒地意识到,除了自己要不断抗争外,获得大陆人民的支持援助,尤为迫切。

郑成功的崛起,给深受欺凌的台湾人民带来了希望。

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的那一年,即明天启四年(1624年),郑成功诞生于日本长崎平户,崇祯三年(1630年)被接回家乡,居住在晋江安平郑府。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父亲是海商兼海盗的郑芝龙。

郑芝龙早年曾跟随海商李旦从事海上贸易,后在日本结识了著名海盗颜思齐,密谋推翻幕府事败后逃往台湾,很快在诸罗山(今台湾嘉义地区)一带形成一大势力集团。明天启五年(1625年),颜思齐病死后,郑芝龙被众人推举为首领,其势力日益扩大,威震南海。后郑芝龙接受明廷的招抚,坐镇东海沿海一带。因剿灭海盗、反击荷兰侵扰屡立战功,升任为福建总兵、福建都督。与此同时,其海商集团势力更加强盛,几乎完全控制了东南沿海的制海权,雄霸海上。

集官、商、盗于一身的郑芝龙,对儿子郑成功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读书人,博取功名,同时希望他将来继承自己多年打拼出来的庞大海商家业。

郑成功像

郑成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一面努力求学,视读书为“至爱”,一面热衷于骑马射箭和剑法。《春秋》和《孙子兵法》是他最爱看的书,这为他日后念念不忘故国的戎马生涯做好了铺垫。

然而,郑成功的人生发展方向,却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局势中发生了重大转折。

1644年,关外清政权的八旗铁骑破关而入,问鼎中原,拉开了清王朝统治的序幕。这一统治权的位移,对广大汉族民众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考验。

当此关头,那些情系故国、不愿接受满洲人统治的汉族民众,纷纷起兵抗清;明宗室也陆续建立起一些南明政权,以对抗清廷。

“闽海王”郑芝龙加入了这一潮流。他先是接受南明弘光政权的“安南伯”封号,继而于顺治二年(1645年)在福州与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

出于巩固自己地位和为儿子谋发展的考虑,郑芝龙带儿子拜谒了隆武帝。这次会面,郑成功与隆武帝谈得很投机,隆武帝当即赐予朱姓,并将其本名“森”改为“成功”。郑成功遂有了“国姓爷”的美称。

但出人意料,郑芝龙在争权夺利的野心驱使下,并不是真心辅佐隆武政权成就一番事业。这使清军于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兵不血刃地进入福州,隆武政权覆灭。郑芝龙旋即接受了清廷的招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郑芝龙率手下归附清廷时,清军却打进了他的老家安平。其妻田川氏因不堪忍受清兵羞辱,投缳自尽。

面对国破家亡,郑成功最后做出痛苦抉择,坚拒了父亲和清廷的劝诱。他曾作诗明志说:“天以艰危付吾俦,一心一德赋同仇。最怜忠孝两难尽,每忆庭闱涕泗流。”又到孔庙祭拜,表明心迹:“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昭鉴。”毅然弃文从武,矢志走向反清复明的道路。

郑成功于清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在烈屿(小金门岛)誓师起兵后,很快在东南沿海一带形成一支声势浩大的武装力量。他奉南明永历政权为正朔,自称“招讨大将军”,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展开了与清军的较量。

郑成功势力的不断壮大,对清廷来说,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在军事进攻、厉行海禁没能取得成效的情况下,清廷试图以敕封澄海公、挂靖海将军印,以及允给泉、漳、惠、潮四府驻兵等手段,招抚郑成功。但因郑成功始终坚持索地、增饷、不剃发等原则,清廷劝降陷入僵局。

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年),鉴于“地方频得频失,终无了局”的困境,郑成功决定转变策略,全力北伐南京,希望借此实现反清复明的“中兴大业”。这一策略得到永历帝的肯定,晋封他为延平王,并令其迅速进军江南,勤王迎驾。

《郑成功弈棋听军情图》

但由于部署失当,郑军前两次出兵均遭败绩。

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郑成功不顾西南基本平定、清军即将掉头东向的危险,第三次率全师出击,于七月直逼南京城下。郑成功满怀豪情,挥笔赋诗:“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战机稍纵即逝。面对绝对有利的局势,郑成功因误判而没能采纳部下速战速决的建议,致使错失了一次扭转局面的良机。

在清军六路增援大兵的反攻下,郑军遭到重创,不得不返回金、厦基地。从此,郑成功再无力发动战略性进攻。

台湾 / 郑成功 / 康熙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