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隋唐五代两宋+隋朝(581年-618年)-再造统一-“王气所聚”的武川镇-杨坚崛起——关陇集团登上了历史舞台-隋朝建立——新兴王朝的勇气与智慧-伐陈之战——走向统一-炀帝功过-隋朝的制度创新——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变革-从晋王到皇帝-“尚秦汉之规摹”——志向远大的隋炀帝-东征高丽——隋王朝开始步入险境-国破身亡——隋炀帝身后事+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朱温灭唐,建立五代第一个中原政权——后梁-李克用与十三太保的传奇-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周世宗的神武雄略-五代的削藩尝试-儒衣书服,盛于南唐-钱镠治理苏杭-王审知治闽-偏安一隅的前后蜀-南楚——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的王朝+唐朝(618年-907年)-贞观之治-战功卓著的秦王李世民-变起玄武门-政治环境宽松的贞观之治-“天可汗”唐太宗——贞观时期和谐的民族关系-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立储之困与太宗晚年政局-武则天-武则天的身世-废王立武——关陇集团与新兴力量的较量-保马法-军器监-武则天与高宗合称“二圣”-武则天称帝-标新立异、“自我作古”的女皇-政归李唐-开天盛世-开天盛世是从乱象中走出来的-“救时宰相”姚崇-唐代的制礼作乐-空前繁荣的富庶时代-昂扬与超越的盛唐气象-安史之乱-奸相专权与动荡的政局-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语言天才与舞蹈专家安禄山-起兵范阳-明皇幸蜀-收复两京-安史之乱的消极影响-中晚唐的困局-藩镇割据-力求振作的唐德宗与“泾原兵变”-元和中兴-牛李党争-唐后期的宦官专权-甘露之变-回光返照式的大中政治-黄巢起义与唐朝覆亡-世界都会长安-隋文帝营建大兴城-唐代长安城与“三大内”-曲江大会和雁塔题名-国际化的大都市-从“象天法地”政治之都向世俗生活之都的转变-吐蕃兴衰-吐蕃崛起-心胸宽广的国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和战之间的唐蕃关系-安史之乱后的唐蕃关系——吐蕃大军攻陷长安-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与吐蕃的衰落-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华戎所交的都会与灿烂的敦煌艺术-吐鲁番与敦煌-归义军时期-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以大唐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唐代的贸易大通道——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西行求法的高僧大德-唐代宗教-儒释道辩难-唐代佛教的中国化-道教的极盛-唐玄宗遍注三教-会昌灭佛-佛教的再起-唐代民间的佛道关系+北宋(960年-1127年)-宋太祖-气度非凡的赵匡胤-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杯酒释兵权与“强干弱枝”-军事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改革-募兵制与兵民分离-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朝的“祖宗家法”-斧声烛影,千古之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人与南人之争-“元老”和“新进”之争-景祐党争-罢免吕夷简,重新起用范仲淹-庆历新政-南宋(1127年-1279年)+澶渊之盟-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登基称帝-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高梁河之战——宋辽第一次正面对决-雍熙北伐-澶渊之战,两军对峙-澶渊之盟——开启宋辽一百二十年的和平-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最终选择了王安石-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免行法-裁减冗兵,整顿编制-将兵法-保甲法-振兴武学-改革科举,振兴教育-新法遭遇的非难-变法派阵营的矛盾和分裂+靖康之难-宋徽宗与蔡京-宋徽宗年间的腐朽统治-海上盟约-靖康之难+宋金和战-宋室南迁-岳飞精忠报国-宋高宗、秦桧卖国求荣-岳飞的死因-谁是害死岳飞的真凶+偏安东南-秦桧专权-宋孝宗革新吏治的努力与“隆兴和议”-南宋后期的政治腐败-联蒙灭金与宋蒙战争的开端-贾似道专权和南宋灭亡-崖山海战+东京梦华-东京的繁华-西湖繁盛-宋代的“经济革命”-宋朝经济的内在矛盾——从纸币说起+宋代新儒学-新儒学的兴起-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周敦颐——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张载——“横渠四句”-程颢、程颐——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鹅湖之会”与朱陆异同-浙东事功学派的兴起+宋代文化-宋词——婉约与豪放-诗文革新运动-宋诗——以文为诗,开辟新局-“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宋代的尚意书法-古典绘画的全盛时代-通才型科学家——沈括与苏颂-印刷术的高度发达-火药和火器在军事中的广泛运用-造船业、航海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将兵法

2020年6月16日 字数:629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将兵法。

变法以前,北宋禁军实行更戍法,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其弊端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已经暴露无遗。针对这种状况,神宗年间大力推行将兵法,代替更戍法,希图通过这一措施来加强军事训练,提高禁军素质。

将兵法最早可追溯到仁宗庆历(1041—1048年)年间。文彦博曾言:“庆历初,陕西四路之兵,逐路始分数将,每将马步不下三二千人,各自训练,务要精熟。兼得兵将相谙,使唤之际,尽知人人所能,则鲜败事。”范仲淹“首分鄜延路兵以为六将,将各三千余人。选路分都监及驻泊都监等六人,各监教一将兵马。又选使臣、指挥使十二人,分隶六将,专掌教阅”。但这类措施都是为应付西北危局而临时采取的,对朝廷军制并未造成多大影响。

熙宁年间,蔡挺首先在他管辖的泾原路推行新制,训练禁军。在加强训练的同时,实际已改变了禁军原有的编制,采取了伍、队、阵、将的新编制单位。即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队;五队为一阵;“每将皆马、步军各十阵”,共计二千五百人。在训练上,每天教阅一阵。这种编制形式更有利于训练和实战,对北宋后期的禁军编制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彦博像

蔡挺不但注重禁军的训练和改造,而且也十分重视对当地义勇军的训练,使之“与正兵相参战守”。这样既节省了兵费,又巩固了边防。这些措施引起了宋神宗的极大兴趣。

熙宁五年(1072年),神宗召蔡挺入京,任命他为枢密副使,负责推行将兵法。次年夏,此法初行于河北四路。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一度罢相,但将兵法的实施工作并未停止,而是由北及南,次第推行。元丰四年(1081年),东南各路也都设置了将官。至此,将兵法已在全国普及。将兵法实行后,虽也存在着新、旧编制(系将禁军与不系将禁军)并存相混等问题,但对于加强军事训练、提高禁军素质还是有帮助的,因此反对者较少。

宋神宗 / 王安石 / 司马光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