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隋唐五代两宋+隋朝(581年-618年)-再造统一-“王气所聚”的武川镇-杨坚崛起——关陇集团登上了历史舞台-隋朝建立——新兴王朝的勇气与智慧-伐陈之战——走向统一-炀帝功过-隋朝的制度创新——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变革-从晋王到皇帝-“尚秦汉之规摹”——志向远大的隋炀帝-东征高丽——隋王朝开始步入险境-国破身亡——隋炀帝身后事+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朱温灭唐,建立五代第一个中原政权——后梁-李克用与十三太保的传奇-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周世宗的神武雄略-五代的削藩尝试-儒衣书服,盛于南唐-钱镠治理苏杭-王审知治闽-偏安一隅的前后蜀-南楚——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的王朝+唐朝(618年-907年)-贞观之治-战功卓著的秦王李世民-变起玄武门-政治环境宽松的贞观之治-“天可汗”唐太宗——贞观时期和谐的民族关系-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立储之困与太宗晚年政局-武则天-武则天的身世-废王立武——关陇集团与新兴力量的较量-保马法-军器监-武则天与高宗合称“二圣”-武则天称帝-标新立异、“自我作古”的女皇-政归李唐-开天盛世-开天盛世是从乱象中走出来的-“救时宰相”姚崇-唐代的制礼作乐-空前繁荣的富庶时代-昂扬与超越的盛唐气象-安史之乱-奸相专权与动荡的政局-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语言天才与舞蹈专家安禄山-起兵范阳-明皇幸蜀-收复两京-安史之乱的消极影响-中晚唐的困局-藩镇割据-力求振作的唐德宗与“泾原兵变”-元和中兴-牛李党争-唐后期的宦官专权-甘露之变-回光返照式的大中政治-黄巢起义与唐朝覆亡-世界都会长安-隋文帝营建大兴城-唐代长安城与“三大内”-曲江大会和雁塔题名-国际化的大都市-从“象天法地”政治之都向世俗生活之都的转变-吐蕃兴衰-吐蕃崛起-心胸宽广的国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和战之间的唐蕃关系-安史之乱后的唐蕃关系——吐蕃大军攻陷长安-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与吐蕃的衰落-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华戎所交的都会与灿烂的敦煌艺术-吐鲁番与敦煌-归义军时期-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以大唐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唐代的贸易大通道——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西行求法的高僧大德-唐代宗教-儒释道辩难-唐代佛教的中国化-道教的极盛-唐玄宗遍注三教-会昌灭佛-佛教的再起-唐代民间的佛道关系+北宋(960年-1127年)-宋太祖-气度非凡的赵匡胤-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杯酒释兵权与“强干弱枝”-军事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改革-募兵制与兵民分离-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朝的“祖宗家法”-斧声烛影,千古之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人与南人之争-“元老”和“新进”之争-景祐党争-罢免吕夷简,重新起用范仲淹-庆历新政-南宋(1127年-1279年)+澶渊之盟-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登基称帝-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高梁河之战——宋辽第一次正面对决-雍熙北伐-澶渊之战,两军对峙-澶渊之盟——开启宋辽一百二十年的和平-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最终选择了王安石-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免行法-裁减冗兵,整顿编制-将兵法-保甲法-振兴武学-改革科举,振兴教育-新法遭遇的非难-变法派阵营的矛盾和分裂+靖康之难-宋徽宗与蔡京-宋徽宗年间的腐朽统治-海上盟约-靖康之难+宋金和战-宋室南迁-岳飞精忠报国-宋高宗、秦桧卖国求荣-岳飞的死因-谁是害死岳飞的真凶+偏安东南-秦桧专权-宋孝宗革新吏治的努力与“隆兴和议”-南宋后期的政治腐败-联蒙灭金与宋蒙战争的开端-贾似道专权和南宋灭亡-崖山海战+东京梦华-东京的繁华-西湖繁盛-宋代的“经济革命”-宋朝经济的内在矛盾——从纸币说起+宋代新儒学-新儒学的兴起-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周敦颐——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张载——“横渠四句”-程颢、程颐——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鹅湖之会”与朱陆异同-浙东事功学派的兴起+宋代文化-宋词——婉约与豪放-诗文革新运动-宋诗——以文为诗,开辟新局-“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宋代的尚意书法-古典绘画的全盛时代-通才型科学家——沈括与苏颂-印刷术的高度发达-火药和火器在军事中的广泛运用-造船业、航海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免役法

2020年6月16日 字数:1069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免役法。

宋初以来实行按户等轮差各种职役的制度,将民户按财产多少分成九等,规定下五等户一律免役,上四等户则根据其户等高下承担各类职役(又称差役)。因为九等中的下五个等级通常被视作一个等级(即第五等户),所以又称为五等户制。职役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衙前,负责运送上供官物,管理府库,兼理官厨、馆驿、河渡等事;二是里正、户长、乡书手,主要负责催督赋税;三是承符、散从、人力、手力之类,供州县衙门驱使,奔走公事;四是耆长、弓手、壮丁之类,负责捕捉盗贼,维持地方治安。

差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对乡村上户而言,通过承担职役,他们不但把持着农村基层政权,而且占据了州县官府的部分吏职,但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要对封建政权承担更多更重的义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役制的弊病也日益暴露出来。

在各色差役之中,负担最重的是衙前。轮充衙前的乡村上户,如果损耗了官物或府库财物,必须照数赔偿;外州的衙前押送官物至京师,又每每受到官吏的刁难和勒索,以致长期不得归还。从仁宗朝起,轮充衙前者往往倾家荡产,乡村上户普遍视衙前役为畏途,想方设法逃避。轮差里正的乡村上户,催督赋税如有缺额,都要先期垫付甚至代为缴纳,负担十分沉重。里正役满后,还要充任衙前,更使这类乡村上户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从仁宗时期开始,围绕衙前役的局部改革已经开始,让轮充衙前的民户出钱、由官府募人充役的情况,已非少见。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王安石等人确定了以募役代替差役的改革原则,熙宁四年(1071年)十月又在全国正式推行免役法。

免役法的主要内容是: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助役钱。各路州县可预计所辖境内一年所需的雇役费用,按户等摊派,免役钱和助役钱随夏、秋二税同时缴纳。在通常所需的役钱之外,还要加收百分之二十,以备水旱灾荒年份之用,称为免役宽剩钱。

根据新法规定,原先享有免役特权的官绅形势之家也须缴纳助役钱。在实施过程中,某些地方向豪强大户征收助役钱唯恐不多。这些举措的确体现了抑兼并的意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打击了官僚地主阶层的既得利益,也成为免役法招来激烈反对的主要原因。

在历史上,差役法是封建劳役制度的一种形式,不但给民户造成沉重负担,也会妨碍正常的农业生产。王安石免役法改行纳钱募役,使民户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沉重的劳役负担,是有进步意义的。同时,纳钱募役的普遍推行,对于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帮助。由于大量征收免役钱、助役钱和免役宽剩钱,使北宋政府获得了一个新的稳定财源,财政状况大大改观。

但免役法在本质上仍是朝廷的敛财手段,从财政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并无多少新意。新法推行过程中户等失实、负担不均的现象十分严重。官府大量敛财,致使民间出现钱荒。通过增加地方吏员俸禄来改善吏治的效果也不明显。

宋神宗 / 王安石 / 司马光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