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朝(前221年-前207年)-秦国崛起-称霸西戎-商鞅入秦-变法图强-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朝(前202年-220年)-郡国并行-文景之治+汉武帝-初试锋芒-剑指匈奴-南方的战事-东北战事与财政困局-张骞凿空西域-财政改革-经营朝鲜与西域-封禅之旅-巫蛊之祸-轮台罪己诏-两汉经学-熹平石经-汉高祀鲁-汉初政局-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董仲舒与汉代经学-经学与政治秩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经学的文化渊源+昭宣政治-汉武的政治遗言-盐铁会议-燕王谋反-霍光主政与霍氏族灭-霸王道杂之的宣帝政治+王莽改制-王莽执政-代汉立新-王莽改制-新莽败亡-理想主义改制的失败+光武中兴-人心思汉-王业之基-称帝千秋台-定都洛阳-窦融归汉-退功臣进文吏-度田事件-楚汉战争+丝绸之路-美玉出昆仑-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西域屯田-班超出使西域+清议与党锢-东汉清流名士-宦官居庙堂之上-第一次党锢之祸-第二次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东汉流民-太平道-黄巾举事-灵帝卖官-东汉王朝陷入乱世泥淖+三国(220年-280年)-三国鼎立-皇权式微与地方势力的膨胀-文姬归汉——动乱年代的凄美乐章-首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权模式-《隆中对》与赤壁鏖战-争荆州与关羽之败-刘备与诸葛亮共同决策的夷陵之战-诸葛亮治蜀-结盟东吴-南抚夷越-儒法融合,人尽其才-经营巴蜀-北伐中原+西晋(266年-316年)-西晋统一-变起高平陵-政归司马氏-平蜀之战-金陵王气黯然收-纸醉金迷的“太康盛世”-八王之乱-魏晋风度-名士放歌须纵酒-玄学和清谈-招安名士-东晋名士-用生命阐释的魏晋风度-门阀政治-牛继马后-新亭对泣-南北世族之争-王与马,共天下-淝水之战与世族政治的谢幕-魏晋佛教-渴望脱离苦海的庶民百姓与佛教的兴盛-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法显西行与魏晋佛教的发展-东晋(317年-420年)+南朝(420年-589年)-陈朝兴亡-出身寒门的英雄-讨平侯景之乱-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江陵焚书-与北齐的殊死之战-平民化的开国皇帝-陈朝的文宣之治-文采风流、不识艰难的陈后主+北朝(386年-581年)-梁武帝治国-萧衍称帝-崇信佛教与重振儒学-“皇帝菩萨”与治世气象-侯景之乱-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建国-选用汉士与国史之狱-太和改制-迁都洛阳与汉化改革-北周武帝-东西魏的对峙-西魏的富国与强兵-北周武帝的武功与文治-北周的灭齐之战

熹平石经

2020年6月12日 字数:565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熹平石经。

迄今有文字可考的镌刻儒家经籍的石经有七种,汉代的“熹平石经”、曹魏的“正始石经”、唐朝的“开成石经”、后蜀的“广政石经”、北宋的“嘉祐石经”、南宋的“御书石经”、清朝的“乾隆石经”。

为保存儒家经典,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朝廷下令,把经过官方审定的经书,用隶体朱书刊刻在四十八块石碑上,作为读书人的标准教材。这就是东汉著名经学家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每块石碑高一丈、宽四尺,矗立在京师洛阳太学讲堂的东侧。碑成之日,盛况空前,前往观看及摹写者填塞街陌,每日车乘达千余之多。然而,经过岁月的沧桑,今天看到的“熹平石经”已经是一块块残缺不全的碑石,一部分存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另一部分则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图为石碑所刻《周易》文字。


在山东曲阜文物局档案馆,珍藏着明朝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彩绘绢本《孔子圣迹图》三十六幅,这些彩绘绢本展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其中一幅《汉高祀鲁》描绘刘邦祭孔场面的彩绘,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图景。从图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到达孔墓时,以最隆重的方式祭奠孔子,献上“太牢”的厚礼。这是史料记载中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公开祭拜孔子。

“熹平石经”镌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183年),历时九年才完成。内容为《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是中国历史上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经,也称作“汉石经”。又因其经文全部是用隶书一种书体刻成,故又称作“一体石经”。“熹平石经”刻成后,立于京都洛阳的太学之中。它集汉代隶书之大成,被奉为书法的典范。令人遗憾的是,从三国时起,“熹平石经”在历经了无数次的浩劫之后,几乎毁失殆尽。

经学 / 郑玄 / 董仲舒 / 周易 /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