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2020年6月21日  来源:学会提问 作者:[美]尼尔·布朗 提供人:jiaoqiao57......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时,我们还得考虑他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只要与我们交流的人对批判性思维的主要价值观和我们心照不宣,那么我们的提问就会被当成新的证据而受到欢迎,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问题,一起结伴寻找最佳的解答。但是这种共同成长的绝佳机会却不是社会交往的唯一模式。

很多人并不热心别人来探询他们的思考过程,常常是,别人一问到他们,他们就认为别人是没事找茬,有意和他们过不去。有的人可能会问:他为什么要问我这么多难对付的问题?他为什么横竖不肯接受我的观点?如果你求知若渴地不断追问,而他们的反应却是反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刻薄小气,千万不要觉得惊讶。很多人就是不习惯别人对某个观点的来龙去脉那样好奇偏要去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了批判性思考的目的而进行的论证,其面目会大不一样。因为我们将论证看成一种机制,依靠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对当前的结论巩固充实、删繁就简,因此我们使用的“论证”这个概念,其含义就变得迥然不同。一个论证是两种不同形式的陈述之间的结合,即一个结论和支持这一结论的理由间的结合。正是理由和结论之间的紧密结合才支撑起一个人的论证过程。我们之所以提供一定的论证,是因为我们关心别人采取怎样的方式生活,他们相信些什么。而我们能不断取得进步,则得益于别人足够关心我们,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论证,而且对我们的论证进行客观评估。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成长为有思想的人。

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你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时候,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好学上进。此外,要让他们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如果你同他们存在分歧,不管这些分歧有多重要多严重,都不应该以口诛笔伐而收场。以下列举一些谈话策略,你可以利用这些策略来让谈话继续下去而不致中断。

(1)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不妨问一问:“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2)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

(3)提议暂停一段时间,你们可以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问一问别人,为什么他认为你据以形成结论的那些证据显得不堪一击。

(5)尽量弥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对方的最好理由,并将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到一起,有没有发现一个你们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

(6)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分歧产生的原点。

(7)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是来虚心学习的,不是来舌战群英的。

(8)确保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表现出谦恭的样子,而不是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营造交流会话的友好氛围

作为一个作者或演说者,你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你得决定为你的读者和听众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你是否会选择这样一种氛围:一旦有人不同意你的结论气氛马上就变得剑拔弩张?在当前这种极端的环境下,这样一触即发的诱惑是非常大的。只要看一看美国大选季期间大家使用的策略,也就是“每日秀”(Daily Show)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在节目里嘲讽的那种谈话策略就知道了,他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可以肯定你不是希特勒。”

本着斯图尔特引用的这句话的精神,你就可以选择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让讲道理的人可以体面而又大方地表达异见——一种欢迎讨论和提问的氛围。我们当然提倡这样的氛围,但让我们实话实说吧,确实有一些不可抗拒的理由,让我们在写作时语气变得不容置疑,将批判性思考的人拒之门外,甚至将他们全部撂倒。

首先,遇到一个难回答的问题,将它直接枪毙比仔细思考然后做出回答要容易得多。而且,这样做一定让你显得一言九鼎霸气外露,让听众简直没胆量挑战你的权威观点。更不要说这种写作风格有时候会显得非常轻松有趣。不知你有没有读过并且特别享受毒舌王评论的一部电影、一本书、一张唱片或游戏?

看一看下面对2009年票房大获成功的卖座影片《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的一篇评论,注意其中的语气和措辞。流行影片评论家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这样写道:

你要是想省下这张电影票钱,直接走进厨房,摆出男性唱诗班的架势,大唱地狱之歌(music of hell),再让一个孩子胡乱敲打锅碗瓢盆和瓶瓶罐罐,然后闭上眼睛动用点想象力就行了。

请你试着去说服他,告诉他应该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一下。

对于一心一意开发批判性思维的人,使用这种语气和别人交流代价就太高昂了。模仿艾伯特的这种说话方式将我们与我们打算交流的那些人的想法彻底隔绝起来。他们将谈话的通道全部关闭。此外,这种方式和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的价值观直接发生冲突,他们的价值观推崇的是好奇心、谦恭有礼的态度和以理服人。为自己的立场据理力争,但若采用艾伯特式的不留情面和不容商榷的口气,无形中就关闭了通往批判性思维一个重要问题的大门:“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呢?”我们想鼓励你让自己的文章变成好客的场所,读者即使和你道不同也可以一起商量。

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劲敌

2005年,斯蒂芬·科尔伯特曾提醒过我们“似是而非”这种危险的心理习惯。当一个人特别喜欢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对那些已经证明是真的概念或事实退避三舍时,他就已经钟情于“似是而非”了。我们倒也希望世事都能遂人所愿,这样也就天下太平、一团和气而又事半功倍了。但我们很多人根本不去想一想这样一个升平世界是否接近现实,他们干脆自创一套看法来和这个虚幻的世界相吻合。我们希望什么是真的,干脆就直截了当地宣布它是真的。我们希望产品的标签简单易懂并且名实相副,因此买东西毫不犹豫,相信里面的产品毫厘不爽地印证了标签上的文字。

这样下去,事实就要顺应和符合我们的看法,而不是将我们的看法去与事实相印证。我们可以肯定你一定能发现这里存在的问题。因为我们认为一切事物其本质和表现出来的现象应该有所不同,而我们也相信它们实际上就是有所不同,一旦我们认识到自己有似是而非这样的倾向,我们就要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因为我希望它是真的这事才是真的,还是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它是真的?”否则我们就要自取其辱,说出来的话就像哈利·波特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所说的那样:

哈利:肯定是马尔福干的。

麦格教授:波特,这个指控可不轻啊。

斯内普教授:说的是。波特,你有什么证据?

哈利:我就是知道。

斯内普:你……就是……知道?(语带讥讽)波特,你的天才又要让我大吃一惊了。

一厢情愿的思维之所以常常挥之不去,是因为我们否认一切的思维方式常常出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和事实作斗争,在冷冰冰的事实之外尽力强化升平世界的幻想。对我们共同面对或独自面对的种种问题产生的焦躁和恐惧情绪构成了一道防护墙,屏蔽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真实的世界,让我们看不见其本质。想一想你一生中多少次反复听到国家元首宣布他们所发动的战争马上就会结束,胜利指日可待。但是这样的预测通常只是些空洞的许诺。我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战争也许会一直不停地打下去,或者本国部队取胜的前景并不明朗,想到这些真让人痛苦不堪,所以我们的思维干脆直接将它抹掉了。

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思考方式叫做奇迹式思考(magical thinking)。有些事当科学还不能提供较能令人接受的解释时,人们多喜欢依赖奇迹作为因果解释来理解这些事物,或者试图用奇迹来掌控科学无法掌控的那些事物。我们来听听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顽童巴特是怎样打击奇迹式思维的:

马格:好了,孩子们,把你们的信都交给我。我会把这些信寄到圣诞老人在北极的工作室去。

巴特:不要再胡说啦。这世上只有一个肥佬会不断给我们带礼物来,但他的名字才不叫圣诞老人呢。

这世上有许多事都无法控制,我们也知道与之抗衡的许多力量和困境都好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结果就是过去了一茬拔牙齿的仙女和复活节的兔子,又来了一茬新的神奇力量和影响,只要它们能带来乐观主义和安全感就行。当人们无力去理解或改变自己的境遇时,奇迹式思维就变得更为强大。在这种巨大需求的驱动下,任何相信人生有随机或偶发因素的想法都被斥为令人沮丧而置之不理,代之以奇迹式的因果关系的承诺。

对抗奇迹式思维的方法就是积极主动地使用本书所教导的关键问题。批判性思维的种种障碍会一直不停地伴随我们,不能忽视它们,但是凭借好奇心以及对批判性思维原则的尊重,绝对可以抵制它们。

提问 / 问题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