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2020年6月21日  来源:学会提问 作者:[美]尼尔·布朗 提供人:jiaoqiao57......

两种思维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有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因为类似于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称为海绵式思维。这种流行的海绵式思维有以下两个显著优点。

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来得轻松而又快捷,尤其当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这种思维方式更显成效。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被动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确实为你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起点,但海绵式思维却有个极严重、极致命的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方式,他就会对自己最新读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我们认为,你一定愿意自己掌握主动权,选择该相信什么忽略什么。而要做出决定和取舍,你就得带着一定的态度去读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作者在向你细说原委,而你则随时准备与之辩驳,虽然作者本人根本就不在场。

我们把这种互动方式称为淘金式思维。淘金的过程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可效仿的模式,他们得尽快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到底价值几何。在一场互动的对话中披沙拣金,需要你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就此而言,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要想在知识的河流里淘出智慧的金子,你的淘金盘里首先得有点东西供你掂量才行。此外,要评判论争分辨是非,我们还真得有点知识,也就是有点儿可以信赖的见解才行。

我们不妨更进一步,检视一下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怎样不同的行为。采取海绵式思维的读者通常怎样读书呢?他逐字逐句地细读,竭尽所能地记住所读材料。他可能在关键词和重点句子底下画上线,或用彩笔做标记;他可能做笔记来概括主题和要点;他不时复习书本上的画线部分或重温笔记,确保自己没有遗忘任何重要的知识点。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作者的观点并充分加以理解。他记住作者说理论证的全部过程,但不对其做任何评价。

采取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又会怎么做呢?像采用海绵式思维的读者一样,他也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但两者间的相同之处仅此而已。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

采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常常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他在书本的页边写批注,提醒自己注意作者推理和论述中存在的问题。他无时无刻不在和自己的阅读材料互动,目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脑海里存一份淘金式思维的清单

淘金式思维举例:美国该禁枪吗

美国社会有个久拖不决的重大问题,牵涉到美国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枪支管制法案。让我们来看看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个立场:

支持禁枪的理由大多是臆造出来的,现在我们需要的根本不是更多的法案,而是更大的执行力度。有个臆造的理由是:很多杀人犯都是普普通通的守法良民,不过出于一时冲动杀了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因为枪就在手边。事实上,针对杀人犯的每一项研究都显示,杀人犯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惯犯,这些人一生恶行累累、犯案不断。一个典型的杀人犯在犯下谋杀罪行之前平均至少有六年的犯罪史,其中四次是重罪被捕。

另一个臆造的理由是枪支持有者都是些目不识丁的人,动不动就喜欢好勇斗狠。但是,研究向来都显示:平均而言,枪支持有者比没有枪支的人受过更高的教育,从事更有声望的工作。根据他们填写的持枪申请表来看,以下这些人都是(或曾经是)枪支持有者:埃莉诺·罗斯福(总统罗斯福的夫人)、琼·里弗斯(著名影星)、唐纳德·特朗普(房产大亨)和大卫·洛克菲勒(银行家)。

就算枪支管制法案真有可能减少涉枪的犯罪行为,那么将现行法律真正一一付诸实施也就足够管用了。既然法庭不止一次地证明这些法律根本不会得到执行,就算制定再严的法律又有什么用呢?

若用海绵式思维解读上面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花工夫记住我们无须更严格的枪支管制的几点理由。但是对上述几点理由你到底相信几分?如果不利用淘金式思维来解读这篇文章,也就是对这篇文章提一些适当的问题,你根本无法客观评价这些理由。只要提几个适当的问题,你就会发现上文作者的论述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你可能对下面几点非常关心:

(1)作者提到的“绝大多数人”或“典型的杀人犯”是个什么概念?是否意味着剩下来的那“少数人”当中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杀人犯出于一时冲动而枪杀了自己的亲人?

(2)“枪支持有者”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主张枪支管制的人竭力推动禁持某些特种枪支,而这一部分人持有的正是这些特种枪支?

(3)文中引用的几个研究到底有多大说服力?作者提供的研究样本是不是很充分,是不是随机抽取的,是不是涵盖了不同人群?

(4)有没有什么枪支管制的潜在好处文中没有提及?有没有和作者观点相左的重要研究成果作者略过不提?

(5)每年有多少人死于手枪之下,而实行手枪管制的话这些人可能根本就不会枉死?

如果你总爱提这种类型的问题,那么这本书简直就是为你量身撰写的。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你了解何时提问、怎样提问才能让你判断出信什么、不信什么。

淘金式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参与和互动,即作者和读者、演讲者和听众之间展开对话。你本着相信他人的愿望而来,但首先他们得对你提出的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别人观点的不当之处总不会一直不停地自动跳到你的眼前。作为读者和听众你必须保持全神贯注,而保持精力集中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问题。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恰到好处的连珠发问有个强大的优势:它们能保证你打破砂锅问到底,哪怕你对讨论的主题所知有限也不碍事。比如,你不必成为育儿专家也一样可以针对日托中心的某些举措适当与否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

正确答案莫非只是神话

我们能否找到确定无疑的答案常取决于困扰着我们的问题的类型。物质世界的科学难题最有可能找到准确的解答,只要不钻牛角尖,大家几乎都可以接受,因为物质世界较人类社会而言在某些方面更加可靠或者说更能预测。我们也许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地球与月亮之间的确切距离,或是一块新发掘的古文明社会的骨头距今有多少年代,但在物质环境的方方面面达成共识的例子却随处可见。因此,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常常能找到“正确答案”。

而问题一旦涉及人类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意义,情况就变得截然不同。人类行为的动因太过复杂,某些行为为什么会发生,或者在什么时间发生,我们常常只能做出些聪明的猜测,此外无法前行一步。不止这样,我们当中有许多人都对人类行为的各种解释和描述极为热心和关注,诸如堕胎率、肥胖带来的后果或虐待儿童的起因等问题,我们更热衷于相信那些和我们的期望值一致的解释和描述。这样,我们难免会把自己的喜好带入这些问题的讨论场合,而对那些与自己喜好不一致的说法一概加以排斥。

因为人类行为往往充满争议而又千头万绪,故而有关人类行为的很多问题我们能找到的最佳答案本身也就具有极大的或然性。比如坚持锻炼对保持心理健康确实有效果,哪怕我们明知道一点一滴的证据都能证明这种效果,我们还是不敢保证这些效果必然就会出现。为了以策万全,我们还是得承认不排除意外情况的发生,才能避免让自己沦为“空架子”或“不靠谱”。可是我们一旦承认自己的保证建立在或然性而非必然性的基础上,那么对那些试图说服我们改变观点的人,我们对他们的推理也必然要更加开放和包容才行。毕竟我们的有些看法难免会出错。对那些和我们意见不一的人我们要洗耳恭听他们的观点,也许他们才是正确的。

不管提出来的问题属于什么类型,最需要你细细加以研究的往往是那些与“开明通达人士”看法不一致的问题。实际上,很多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正是因为在解答方法上大家的意见出现严重分歧。任何一场论争都包含不止一种立场和观点。有些立场和观点背后可能有强有力的论据支撑。而对社会问题的论争,很难有一个观点可以让你一锤定音地宣布,“在这个问题上,只有这个观点才完全正确”。如果这样确定无疑的答案有可能出现,那开明通达人士也不会为这个问题辩论不休了。本书就会重点围绕这些社会问题的论争而展开。

提问 / 问题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