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生活原则-让你陷入麻烦的正是你自以为知道、其实错误的事+解读《原则》:何为更高层次思考?-《原则》:过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原则》: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原则》:更高层次思考-《原则》:人生原则-《原则》:做出好决策+生活的科学-个性心理学原理-统觉体系-自卑和社会兴趣-常识及其缺点-父母的影响-梦与感情-出生早晚与早期记忆-自卑情结-社会背景-如何看待缺陷-自卑感强烈的表现-优越感-普通情况-案例-生活习惯-对生活习惯的理解-修正生活方式-早期记忆-记忆的形式-记忆的内容-被娇惯的儿童和被敌视的儿童的记忆-表现性活动和姿态-表现性活动-勇敢与怯懦-对命运的执念-梦及其解释-生活习惯和目标-个人逻辑-为什么做梦-睡眠、非睡眠、催眠术-问题儿童及其教育-家庭-问题儿童-从出生的顺序来判断-社会适应和社会问题-童年-在学校-三大生活难题-矫正和预防-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概 论-案 例-恋爱与婚姻-平等的前提条件-为婚姻做的准备-婚姻咨询-性欲及性问题-依靠生活习惯-社会方法-生活的科学的结论-善的脆弱性+我们在生活中不断重复着的9种心理现象-生活中经常出现的5个可以用心理学解释的现象-张维迎:决定你生活品质的10个经济学思维-原则-第一部分 我的历程-1、我的探险召唤+2、跨越门槛-创办桥水-设计机器化的市场模型-发展业务+3、我的低谷-白银过山车-扩大团队-我的大萧条预警-人生最惨重失利+4、我的试炼之路-复兴桥水-在中国“关闭的大门”背后探险-我的家庭和我的大家庭-经济与市场发生的更多剧烈动荡-桥水的下一个立足点-发现“投资的圣杯”-把我们的“杀手系统”国际化-把我们从错误中总结的教训系统化-我“顽固难治”的人事管理问题+5、终极恩惠-充实原则-创建“棒球卡”-2008年金融危机,帮助决策者获得优异回报-从幕后走到台前-6、回报恩惠-认识“塑造者”-把我们的创意择优系统化-预见欧洲债务危机-回报恩惠-努力做慈善-7、最后的一年和最大的挑战-8、从更高的层面回顾+第二部分 生活原则-1、拥抱现实,应对现实-1.4 观察自然,学习现实规律-1.5 进化是生命最大的成就和最大的回报-1.7 痛苦+反思=进步-1.10 从更高的层次俯视机器-2、用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2.1 有明确的目标-2.2 找出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2.3 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2.4 规划方案-2.5 坚定地从头至尾执行方案-2.6 谨记:如果你找到了解决方案,弱点是不重要的-2.7 理解你和其他人的“意境地图”与谦逊性-3、做到头脑极度开放-3.2 奉行头脑极度开放-3.3 领会并感激: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3.5 识别头脑封闭和头脑开放的不同迹象-4、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4.1 思维方式能带来力量-4.2 有意义的工作和人际关系是我们的生理需求-4.3 控制大脑斗争,实现“你”的愿望-4.4 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特性-4.5 让合适的人各司其职以支持你的目标-5、学习如何有效决策-综合分析眼前的、变化中、多个层级的形势-5.6 根据预期价值计算做决策-5.9 使用原则-5.10 对你的决策进行可信度加权-5.11 把你的原则转换成算法-5.12 不要过度信赖你不理解的人工智能-生活原则总结+第三部分 工作原则-打造良好的文化-用对人-建造并进化你的机器-10、像操作一部机器那样进行管理以实现目标-11、发现问题,不容忍问题-12、诊断问题,探究根源-13、改进机器,解决问题-14、按既定计划行事-15、运用工具和行为准则工作-16、千万别忽视了公司治理-16.3 治理体系不能取代出色的伙伴关系-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谁疯了-打造良好的文化-1、相信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2、做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3、打造允许犯错,但不容忍罔顾教训的文化-4、求取共识并坚持-4.1冲突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4.3保持开放心态,同时也要坚定果断-4.5伟大的合作如同爵士乐演奏-5、做决策时要从观点的可信度出发-5.1 创意择优,了解观点的长处-5.2 可信度高、观点不一致的,理解其推理过程-5.3考虑好你要扮演的角色-5.5处理分歧务必高效、公允-6、知道如何超越分歧-用对人-7、比做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找对做事的人-8、要用对人,因为用人不当的代价高昂-8.1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8.2 不同的人适合不同工作-8.4 关注人的过往经历-8.6 薪酬要提供稳定性,也要让人看到机会-9、持续培训、测试、评估和调配员工-9.3 准确评价人,不做“好好先生”-9.5 对人的观察不要讳莫如深-9.7 了解处事方式比了解他们更重要-9.9 培训、保护或辞退员工,不要修复-建造并进化你的机器-10、像操作一部机器那样进行管理以实现目标-10.1 从高层面俯视你的机器和你自己-10.4 了解员工及其工作的动力-10.6 你能从你的机器里期待些什么-10.7 像公司的拥有者那样思考-10.9 对所有人要合理对待、有所区别-10.11 承担相应的责任,也欢迎别人监督-10.12 传达计划,用量化指标予以评估-11、发现问题,不容忍问题-12、诊断问题,探究根源-12.1 做诊断,要先问问题-12.3 诊断应当有成果-13、改进机器,解决问题-13.3 好的计划应该像一部电影脚本-13.5 组织结构,要围绕目标而不是围绕任务-13.6 组织架构,不应产生交叉-13.8 战略不变,战术微调-13.10 报告路线和职责描述要尽可能清晰-14、按既定计划行事-15、运用工具和行为准则指导工作-16、千万别忽视了公司治理-将工作原则融会贯通-原则:结语附录-原则:致谢

回报恩惠

2020年6月22日 字数:1570 来源:原则 作者:[美]瑞·达利欧 提供人:jiaoqiao57......

回报恩惠

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是我送给王岐山以及我认识的许多其他英雄的一本书。这本书是我儿子保罗在2014年介绍给我的。尽管我在将近30年之前曾在电视上见到过坎贝尔,并且印象深刻,但我没读过他的书。在这本书里,坎贝尔考察了不同文化里出现的许多“英雄”,包括现实中和神话中的英雄,并叙述了他们典型的生命历程。坎贝尔对英雄如何成为英雄的描述,与我对塑造者的思考相符。这本书还让我深刻地洞察了我认识的那些英雄,以及我自己的生命模式。

在坎贝尔看来,“英雄”是一个完美的、总会把事做对的人。远不止如此,英雄的特征是能“在常规的成就范畴之外发现、实现(或做到)一些事情”,并“把生命奉献给高于自身或自身之外的东西”。我一生中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人。坎贝尔的著作最有意思的部分是讲述英雄如何走上这条道路。英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英雄,他们是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步骤成为英雄的。右图展示了英雄的典型历程。

资料来源: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New World Library出版公司出版),经约瑟夫·坎贝尔基金会(2008)授权使用

他们通常最初在一个平凡的世界过着平凡的生活,然后被一个“冒险召唤”感召。这引导他们走上一条“试炼之路”,充满了战斗、诱惑、胜利和失败。一路上他们得到别人的帮助,通常是那些走得更远、成为导师的人,尽管一些走得不够远的人也能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他们还会遇到盟友和敌人,并学会如何战斗,通常是以非常规的方式战斗。他们一路上会遇到各种诱惑,并和长辈、晚辈发生冲突,也会实现和解。因为有实现目标的伟大决心,所以他们能克服对于战斗的恐惧。考验和教育他们的战斗以及别人赠送的礼物(如建议)都能让他们获得“特殊力量”(即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既取得成功也遭遇失败,但随着他们变得更强,持之以恒地追求更多东西,他们的成功越来越多,失败越来越少,而这会带给他们越来越大、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战斗。

英雄总是会至少经历一次极大的失败(坎贝尔称之为“深渊”或“被鲸鱼吃进肚子”),这将考验他们有没有韧性东山再起,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多的智慧继续战斗。如果能做到这些,他们将经历一次变革(“脱胎换骨”)。他们将体验到恐惧,而恐惧在保护他们的同时又不会使他们失去推动自身向前的进取精神。胜利终将带来回报。尽管英雄在战斗中并不知道,但他们最大的回报就是坎贝尔所说的“恩惠”,即英雄在其历程中悟出的成功秘诀。

到了晚年,赢得更多战斗、取得更多回报,通常已不是最能让英雄兴奋的事了,他们更关注如何把经验传授给他人,也就是坎贝尔所说的“回报恩惠”。当回报完成后,英雄就可以自由地生活,然后自由地死去,或者对我来说,就是从生命的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转型。(在第三个阶段里,英雄可以自由地享受生活,直到生命终止。)

在阅读坎贝尔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英雄像塑造者一样可大可小,他们是真实的人,而且我们都认识一些英雄。我还发现,英雄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一帆风顺,他们也会经历很多挫折,即使在胜利之后,许多英雄也会遭到攻击、侮辱,或者被杀害。事实上,做英雄也许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我能看到并认识一种会选择英雄之路并一直走下去的特定类型的人。

尽管坎贝尔对英雄历程的描述概括了我的人生旅途,以及许多我所说的塑造者的人生旅途,但我不会把自己称为“英雄”,也肯定不会把自己与坎贝尔描述的那些英雄相提并论。[2]但了解英雄的历程确实帮助我无比清晰地认识到,我在自己的历程中已走到哪一步,以及接下来要怎么做。坎贝尔书中“回报恩惠”这一部分让我感觉我与坎贝尔似乎心有灵犀,好像坎贝尔精确地知道我正在应对什么问题一样。带着这本书给我的启迪,我能看到我的生命将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结束,而我将留给世界的东西可能是更重要、更持久的,会影响很多人,而不仅仅是桥水的同事和我的家人。这让我更清楚地明白,我需要使可能在我去世后帮到别人的东西流传下去,其中最重要的是本书阐述的原则,此外还有我的金钱。

就像俗话说的,“你不能把一切都带走”,我现在需要思考谁应该得到什么,这不只是因为我年事已高,以及我需要花很多时间把这件事做好,也是出于我的直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关心的人和事物的范围不断扩大,年轻时只有我自己,成为父亲后我关心自己和家人,变得更成熟后我关心自己所处的社群,现在我关心这个社群之外的人,以及整个社会。

原则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