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

2020年6月24日  来源:大脑的故事 作者:(美)大卫·伊格曼 提供人:paoji68......

人类能否创造出新智能

一如计算机软件能够在不同的硬件上运行,意识的软件也可能在其他平台上运行。不妨想想以下这种可能性:如果生物神经元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反,是神经元的沟通方式造就了一个人,那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样的前景,叫作“大脑的计算假说”(computationalhypothesis of the brain)。该假说认为,神经元、突触和其他生物物质并不是决定性成分:关键的是它们所执行的运算。可能大脑的实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做的事。

运算设备不一定非得是硅做的,用移动的水滴或者乐高玩具做也行。重要的不在于计算机由什么构成,而在于计算元件怎样互动。

串行电子显微镜及连接体

大脑细胞把来自环境的信号转换成电化学信号。这是大脑接入外部世界信息的第一步。

追踪如茂密丛林般的数十亿相互连接的神经元,需要专门的技术,以及全世界最锋利的刀片。一种名叫“串行块面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技术,能用极小的大脑组织切片,生成高分辨率的完整神经通路的3D模型。这是第一种能生成纳米级(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分辨率的大脑3D图像的技术。

就像熟食切片机一样,安装在扫描显微镜内的高精度金刚石刀片把一小块大脑组织切成一层一层的,生成一部幻灯片,幻灯片的每一帧就是一张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将切片逐一扫描。接着,扫描结果一层一层地进行数字叠加,创建原始大脑组织块的高分辨率3D模型。

跟踪各切片的特征,得出了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的神经元丛林模型。考虑到神经元的平均长度介于1米的十亿分之四到十亿分之一百,并有10000条不同的分支,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制作出完整的人类大脑连接体模型,预计要用数十年时间才能完成。

大鼠的脑

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老鼠的名声很糟糕,可对现代神经科学来说,大鼠和小鼠在许多研究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鼠的脑比小鼠的略大,但两者都跟人类大脑存在重要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大脑皮质的组织方式。大脑皮质是参与抽象思维的重要外层。

人类大脑的外层,也就是大脑皮质,反复地折叠,以求让头骨能容纳更多。如果你把一个普通成年人的大脑皮质展平,能有足足2500平方厘米,相当于一块小桌布。与此相反,大鼠的脑是完全平滑的。尽管在外观和尺寸上存在这些明显差异,但人类和大鼠的大脑,在细胞层面上有着基本的相似点。

在显微镜下几乎无法判断大鼠神经元和人类神经元之间的差异。两者大脑的接线方式相差无几,并且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研究人员可以训练大鼠执行认知任务,如分辨气味、在迷宫里找路,从而将大鼠神经活动的细节与具体的任务关联起来。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从理论上讲,你就可以在任何基板上运行大脑。只要运算按正确的方式推进,你所有的思想、情感和复杂活动就都能产生,成为新材料里复杂沟通的产物。就理论而言,你可以把细胞换成电路,把氧气换成电:只要所有的要素和零件正确地连接互动,载体是什么不重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许能“运行”你的完整模拟,不需要生物大脑。按照大脑的计算假说,这样的模拟真的可以就是你。

大脑的计算假说仅仅是个假说,我们还不知道它是真是假。毕竟,大脑神经系统里说不定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尚未被揭示,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只能坚守自己天生配备的生物身体了。但如果计算假说真的是正确的,那么思想就可以生活在计算机里了。

如果模拟思想真的是可行的,就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复制传统生物方式的思想吗?我们有没有可能去自己发明,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不同的智能呢?

智能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