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简史-论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理论吗?-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章-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家族制度-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中国哲学简史 第三章-司马谈和六家-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对刘歆理论的修正+中国哲学简史 第四章-孔子和六经-孔子作为教育家-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孔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哲学简史 第五章-墨家的社会背景-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兼爱-天志和明鬼-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国家的起源-中国哲学简史 第六章+中国哲学简史 第七章-人性善-儒墨的根本分歧-墨家的政治哲学-神秘主义+中国哲学简史 第八章-惠施的相对论-公孙龙的共相论-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中国哲学简史 第九章-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老子的处世方法-老子的政治学说+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章-庄子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庄子获的政治、社会哲学-庄子获的情和理-庄子获的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庄子有限的观点-庄子更高的观点-庄子:更高层次的知识-庄子:神秘主义的方法论+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一章-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关于“辩”的讨论-澄清兼爱说-辩护兼爱说-对其他各家的批评+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二章-《洪范》所讲的五行-《月令》-邹衍-一套历史哲学-“易传”中的阴阳学说+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三章-性恶学说-道德的起源-礼、乐的学说-逻辑理论-论其他几家的谬误+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四章-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的历史哲学-法家的治国之道-法家和道家-法家和儒家+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五章-事物的原理-万物生成的“道”-万物变化的“道”-中和-庸常-明诚-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六章-中国的统一-《大学》-《荀子》的折中趋势-《庄子》的折中趋势-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七章-宇宙发生论的学说-董仲舒的人性学说-董仲舒的社会伦理学说-对《春秋》的解释+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八章-孔于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扬雄和王充-道家与佛学-政治社会背景+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九章-重新解释孔子-向秀和郭象-“道”是“无”-万物的“独化”-制度和道德-“有为”和“无为”-知识和模仿-“齐物”-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章-《列子》的《杨朱》篇-任从冲动而生活-情的因素-性的因素+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一章-佛学的一般概念-二谛义-僧肇的哲学-道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二章-禅宗传述的宗系-第一义不可说-修行的方法-顿悟-无得之得+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三章-韩愈和李翱-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精神修养的方法-邵雍的宇宙发生论-事物的演化规律-张载的宇宙发生论+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四章-程颢的“仁”的观念-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程颐的“理”的观念-处理情感的方法-寻求快乐+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五章-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新儒家:理学之理-新儒家:理学之太极-新儒家:理学之气-新儒家:理学之心、性-政治哲学-精神修养的方法+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六章-陆九渊的“心”的概念-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明德-良知-“正事”(格物)-用敬-对佛家的批评+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七章-对于新儒家的反动-孔教运动-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八章-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战时的哲学著作-哲学的性质-人生的境界-形上学的方法论

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

2021年1月28日 字数:1435 来源: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提供人:自诩玫瑰的凋谢

[注]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

对于“中国的统一”这一节末段的论断,布德博士提出怀疑。他写道:“六朝(三至六世纪),元朝(1280一1367)。清朝(1644—1911)实际上为时之久,足以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对于分裂或异族统治感到司空见惯,尽管这种局面从理论上讲也许不是“正统”。况且即使在“正统”的统一时期,也还是常有怀柔或征服一系列的外族,如匈奴等,以及镇压国内叛乱的事。所以我不认为目前的内忧外患是中国人在春秋战国以后所不熟悉的局面,当然目前的忧患的确具有世界规模,其后果更加严重。”

布德博士所提到的历史事实无疑都是对的。不过我在这一节所要讲的不是历史事实本身,而是中国人直到上世纪,甚至本世纪初,对于这些历史事实的感受。强调元朝、清朝是外来的统治,这一点是用现代的民族主义眼光提出来的。从先秦以来.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中国人历来的传统看法是,有三种生灵:华夏、夷狄、禽兽。华夏当然最开化,其次是夷狄,禽兽则完全未开化。

蒙古人和满人征服了中国的时候,他们早巳在很大程度接受了中国文化。他们在政治上统治中国,中国在文化上统治他们。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而蒙古人和满人并未使之明显中断或改变。所以在传统上.中国人认为,元代和清朝,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前后相继的许多朝代之中的两个朝代而已。这一点可以从官修的各朝历史看出来。例如,明朝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反元的民族革命,可是明朝官修的《元史》,把元朝看作是继承纯是中国人的宋朝正统的朝代。同样,在黄宗羲(1610一1695)编著的《宋元学案》中。并没有从道德上訾议诸如许衡(1209—1281)、吴澄(1249—1333)这些学者,他们虽是汉人,却在元朝做了高官,而黄宗羲本人则是最有民族气节的反满的学者之一。

民国也有一部官修的《清史稿》,把清朝看作继承明朝正统的朝代。它对于有关辛亥革命的一些事情的处理,政府认为不妥,把它禁了。如果再有一布官修的新的《清史》,写法就可能完全不同。可是我在此要讲的,是传统的观点。就传统的观点而论,元朝、清朝正如其他朝代一样,都是“正统”。人们或许说中国人缺乏民族主义,但是我认为这正是要害。中国人缺乏民族主义是因为他们惯于从天下即世界的范围看问题。

中国人历来不得不同匈奴等等非华夏人搏斗,对于这件事,中国人历来觉得,他们有时候不得不同夷狄搏斗,正如有时候不得不同禽兽搏斗。他们觉得,像匈奴那些人不配同中国分享天下,正如美国人觉得红印地安人不配同他们分享美洲。

由于中国人不太强调种族区别,结果就造成公元三、四世纪期间允许各种外族自由移入中国。这种移入现在叫做“向内殖民”,是六朝政治动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从超等民族的观点批评的正是这种“向内殖民”。

佛教的输入似乎使许多中国人认识到除了中国人也还另外有文明人存在,不过在传统上对印度有两种看法。反对佛教的中国人相信印度人不过是另一种夷狄。信仰佛教的中国人则认为印度是“西方净土”。他们对印度的称赞,是作为超世问的世界来称赞。所以佛教的输入,尽管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也并没有改变中国人自以为是人世间唯一的文明人的信念。

由于有这些看法,所以中国人在十六、十七世纪开始与欧洲人接触时,就认为他们也是与以前的夷狄一样的夷狄,称他们为夷。因此中国人并不感到多大的不安,即使在交战中吃了败仗也是如此。可是一发现欧洲人具有的文明虽与中国的不同,然而程度相等。这就开始不安了。情况的新奇之处不在于存在着不同于中国人的人群,而在于存在着不同于中国文明的文明,而已有相等的力量和重要性。中国历史上只有春秋战国时期有与此相似的情况、当时的各国虽不相同,但是文明程度相等,互相攻战。中国人现在感觉到是历史重演,原因就在此。

如果读一读十九世纪的大臣如曾国藩(1811—1872)、李鸿章(1823—1901)的文章,更能够证实他们对于西方冲击的感受,的确是如此,这个注试图说明他们如此感受的原因,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