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简史-论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理论吗?-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章-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家族制度-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中国哲学简史 第三章-司马谈和六家-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对刘歆理论的修正+中国哲学简史 第四章-孔子和六经-孔子作为教育家-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孔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哲学简史 第五章-墨家的社会背景-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兼爱-天志和明鬼-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国家的起源-中国哲学简史 第六章+中国哲学简史 第七章-人性善-儒墨的根本分歧-墨家的政治哲学-神秘主义+中国哲学简史 第八章-惠施的相对论-公孙龙的共相论-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中国哲学简史 第九章-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老子的处世方法-老子的政治学说+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章-庄子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庄子获的政治、社会哲学-庄子获的情和理-庄子获的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庄子有限的观点-庄子更高的观点-庄子:更高层次的知识-庄子:神秘主义的方法论+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一章-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关于“辩”的讨论-澄清兼爱说-辩护兼爱说-对其他各家的批评+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二章-《洪范》所讲的五行-《月令》-邹衍-一套历史哲学-“易传”中的阴阳学说+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三章-性恶学说-道德的起源-礼、乐的学说-逻辑理论-论其他几家的谬误+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四章-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的历史哲学-法家的治国之道-法家和道家-法家和儒家+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五章-事物的原理-万物生成的“道”-万物变化的“道”-中和-庸常-明诚+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六章-中国的统一-《大学》-《荀子》的折中趋势-《庄子》的折中趋势-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七章-宇宙发生论的学说-董仲舒的人性学说-董仲舒的社会伦理学说-对《春秋》的解释+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八章-孔于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扬雄和王充-道家与佛学-政治社会背景+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九章-重新解释孔子-向秀和郭象-“道”是“无”-万物的“独化”-制度和道德-“有为”和“无为”-知识和模仿-“齐物”-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章-《列子》的《杨朱》篇-任从冲动而生活-情的因素-性的因素+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一章-佛学的一般概念-二谛义-僧肇的哲学-道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二章-禅宗传述的宗系-第一义不可说-修行的方法-顿悟-无得之得+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三章-韩愈和李翱-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精神修养的方法-邵雍的宇宙发生论-事物的演化规律-张载的宇宙发生论+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四章-程颢的“仁”的观念-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程颐的“理”的观念-处理情感的方法-寻求快乐+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五章-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新儒家:理学之理-新儒家:理学之太极-新儒家:理学之气-新儒家:理学之心、性-政治哲学-精神修养的方法+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六章-陆九渊的“心”的概念-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明德-良知-“正事”(格物)-用敬-对佛家的批评+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七章-对于新儒家的反动-孔教运动-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十八章-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战时的哲学著作-哲学的性质-人生的境界-形上学的方法论

国家的起源

2021年1月28日 字数:956 来源: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提供人:自诩玫瑰的凋谢

国家的起源

人们若要实行兼爱,除了宗教的制裁,还需要政治的制裁。《墨子》有《尚同》三篇,其中阐述了墨子的国家起源学说。照这个学说所说,国君的权威有两个来源:人民的意志和天帝的意志。它更进一步说,国君的主要任务是监察人民的行动,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不实行兼爱的人。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一点,他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能要问:为什么人们竟然自愿选择,要有这样的绝对极威来统治他们呢?

墨子的回答是,人们接受这样的权威,并不是由于他们选中了它,而是由于他们无可选择。照他所说,在建立有组织的国家之前,人们生活在如汤玛斯·霍布士所说的“自然状态”之中。在这个时候“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子·尚同上》)如此说来,国君最初是由人民意志设立的,是为了把他们从无政府状态中拯救出来。

在另一篇中墨子又说:“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也。”(《墨子·尚同中》)照这个说法,国家和国君又都是通过天帝的意志设立的了。

不论国君是怎样获得权力的,只要他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照墨子所说,天子就要“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尚同上》)这就引导出墨子的名言:“上同而不下比”(同上),就是说,永远同意上边的,切莫依照下边的……

如是墨子论证出,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这是他的国家起源学说的必然结论。因为国家的设立,有其明确的目的,就是结束混乱,混乱的存在则是由于“天下之人异义”。因此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一同国之义”(均见《墨子·尚同上》)。一国之内,只能有一义存在,这一义必须是国家自身确定的一义。别的义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如果存在别的义,人们很快就会返回到“自然状态”,除了天下大乱,一无所有。在这种政治学说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墨子发展了侠的职业道德,那是非常强调团体内的服从和纪律的。它无疑也反映了墨子时代的混乱政治局面,使得许多人向往一个中央集极的政权,哪怕是一个专制独裁的也好。

这样,就只能够存在一义。义,墨子认为就是“交相兼”,不义就是“交相别”。这也就是唯一的是非标准。通过诉诸这种政治制裁,结合他的宗教制裁,墨子希望,能够使天下一切人都实行他的兼爱之道。

墨子的学说就是如此。与墨子同时的一切文献,一致告诉我们,墨子本人的言行,就是他自己学说的真正范例。

墨子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