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首富巴菲特的背后,也是“遍历性”。
假如我们只看见“别人乐观的时候我悲观、别人悲观的时候我乐观”,那就太简单了。
那么简单,为什么我们总学不会?
真的只是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慢慢变富吗?
当然不是。
2020年的这场危机,如果说巴菲特预测对了,似乎有点儿勉强。
今年(2020年)2月22日,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里说:
在给出这一乐观预测的同时,我们也要发出一项警告:未来股价可能会发生任何变化。有时,股市会暴跌,幅度可能是50%,也可能会更大。
有人说股神抄底被套,增持达美航空4500万美元,增持纽约梅隆银行3.59亿美元,增持后股价暴跌。
这点儿算啥呀,巴老截至2019年末持仓的股票市值高达2480亿美元,大多成本较低。
同时,他手握现金超过1250亿美元。
又到了他拿着脸盆满地捡钱的时刻。
巴菲特不喜欢预测宏观,但不代表他对宏观没有预测。
他有一个很喜欢的市场指标: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值。
-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高峰时期,美股与美国GDP的比值高达146%:
-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为137%:
- 在2018年,这一数字为148.5%。
过去两年,巴老一边重仓苹果公司,一边大举囤积现金。
在危机时刻,既能做到不爆仓,又能抓住机会大赚一笔,等于要同时做好两件事情,就像用一只箭射下两只飞鸟。
我们还是要说回遍历性。
巴菲特有一句至理名言:“ 要赚钱,你首先得活得长。”
这只是其一,对应的是本文的上部分:别出局。
一直喜欢索罗斯而踩巴菲特的塔勒布,对此评价道:
他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依靠复杂的成本收益分析赚来的,恰恰相反,巴菲特只是建立了一个非常严格的筛选体系,只有通过筛选的项目他才进行投资。他曾经说过,成功人士和真正的成功人士之间的区别就是后者几乎对所有投资机会说“不”。
塔勒布说自己的观点与巴菲特类似:对尾部风险说“不”。
- 许多方法都可以赚钱,且完全不必触发尾部风险。
- 许多方法可以拯救世界,完全不必使用那种会导致系统脆弱性和未知风险的复杂方法 。
然而,“说不”的目的,是为了机会来临的时候可以大举进攻。
- 别挂掉,这样你才有机会保护“遍历性”;
- 要出手,这样你才有机会实现“遍历性”。
不因“遍历性”而死,亦不要错失“遍历性”的指数型回报。
不从你遭遇的危机中获利,在恐慌中躲在角落,即使没有爆仓,其实也是隐性出局。
下面要说的,对应的是本文的下部分:别旁观。
八
巴菲特在众人悲观时出手,以实现“遍历性”,以及捡到那些被放弃的概率权,靠的是什么?
首先,不是准确预测,也不是精确抄底。
巴菲特不喜欢预测宏观,也不擅长于抄底。
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因为抄底曾经死得很惨。
历史上好几次巴菲特大举买入后,股价继续下跌,而且还跌得很多。
这是他坚守“价值投资”之道的原因。
把股票当作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假如股票下跌,相当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打折甩卖,何乐而不为?
同时,他也会鬼精地设计各种安全抄底,例如买可转换优先股。
当然,看错了公司是另外一回事。那就认错,卖掉。
实现遍历性,需要源源不断的弹药,以及聪明的下注方式。
巴菲特的公司,总部只有25人,却管理了市值数千亿美金的很多家公司。
他放权管理,只要求一点:公司把赚到的钱源源不断地交上来。
巴菲特选择好公司的标准,其中有一条就是资本支出小自由现金流大。
外加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巴菲特拥有泉水般的资金弹药。
加上价值投资的护城河,以及坚决不加杠杆的自律,在股市这个“遍历性”游戏场,巴菲特可以一直下注。
巴菲特的资金量很大,所以逆势建仓是机会,左侧买入是常态。
长期持有是另外一种下注方式。你可以理解:长期持有是每天卖掉手上持有的股票,然后继续再买回这些股票,然后一分钱交易费用都没有。
此外,巴菲特的资金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期限,都是十年以上的长期浮存金或者永续资本。
当然,还有索普研究出来的关于下注的凯利公式。
时间是“遍历性”的朋友。
这里的时间,包括时间的长期性,以及周期的波动性。
九
马克斯在《周期》中文版序言中说: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周期、判断周期和利用周期,在周期的每个重要转折点采取相应的投资行为,就能长期战胜市场。
周期的特点是,市场要么过于悲观,要么过于乐观。
就像叔本华说的:
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荡。
难题在于,你永远无法知道,现在股市是处在过于悲观的阶段,还是过于乐观的阶段。
我赞成不去精确预测周期,但是要理解周期。
真正“靠预测赚钱”的鼻祖,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留下名字的思想家,被后人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的泰勒斯。
泰勒斯曾被人嘲讽“哲学是一项无用的事业”,于是他凭借自己的天文学知识早在冬天就预测到了来年的橄榄大丰收,因此他以微小的成本在米利都和开俄斯岛租赁了榨油坊。由于无人竞争,他成功在来年通过出租榨油坊获得了大量利润。
亚里士多德记载了这个故事,并且说:
“只要哲学家们愿意,他们很容易致富;只不过这并不是他们的追求。”
然而,塔勒布认为,泰勒斯的发财,靠的不是天文学的预测,而是基于概率和期权的下注。
重点在于泰勒斯能用“一小笔钱”获得租下大量的油压机的权利,这被认为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期权”案例。
泰勒斯的赚大钱秘密,靠的不是准确预测天气,而是自己创造了一个“凸性机会”,如下图:
我在《如何用小概率赚大钱?(更正版)》一文中详细讲述过这个话题。
这其实是一次逆向应用黑天鹅的精彩案例。
“遍历性”下的黑天鹅,大多时候是反向的,也有时候是正向的。
让我们再回到“预测”这件事儿。
除了算命先生,极少有人能靠精确预测来赚钱。
即使你可以极为准确地预测一件事会发生,你也很难预测这件事情究竟何时发生。
这就像是要把几个鹅卵石叠起来,难度太大了。
即使是达利欧、巴菲特等大神,也做不到。
更何况,现实世界的发展是非线性和不对称的,“百年不遇”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巴菲特89年见过一次的熔断在一周内就发生了好几次。
所以塔勒布说,黑天鹅事件无法预测。
你唯一可以做的,是让自己不要被黑天鹅杀死。(厉害的话还能去抓只肥天鹅。)
我们只有像冲浪运动员那样,享受波峰和波谷,在“遍历性”中生存,强大。
十
一旦拿来做类比,多精确的概念都会有模糊之处。在塔勒布的书中如此,在我的文中也是。
塔勒布在书后列了一大堆数学公式以及技术性附录,用于维护自己的“学术权威”。
完全遍历性的反面,是一种吸收态。
吸收态,是指当粒子撞上一个吸收壁,它们会被吸收或黏住。
吸收壁就像是一个陷阱,一旦被吸收进去就出不来。
比方说财富,有钱的人更容易赚到钱,而没钱的人更难赚到钱。
又比如说,牙医领域是个“吸收态”较弱,“遍历性”较强的行业,大家的收入比较均匀。
很多行业的所谓“红利”,都被寡头独吞了。例如智能手机。与其挤进去,不如做智能手机生态链的事情,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
例如罗永浩放弃智能手机而做直播带货,目前看起来是个聪明的选择。
他仍然身处智能手机掀起的超级浪潮之中,并未真正出局。
但是对比起做手机,“直播”有更好的“遍历性”,也契合他的基因。祝他好运。
我们还可以说,一棵有“遍历性”的果树的价值是小树苗价值的很多倍。褚时健能做成褚橙,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像种树那样来经营企业的人。
前阵子韩国围棋世界冠军崔哲瀚九段兼职当扑克牌选手,他自己的说法是棋赛太少,时间充裕,所以开始新挑战。
但在我看来,是因为围棋领域的奖金主要都被最厉害的几个棋手瓜分了,而德扑呢,随机性更强,更有“遍历性”。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对于竞争环境的选择,也就是说到底选择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遍历性”也是一个有趣的思考工具。
最后
该说的都说了,但是为了票房,还是要总结几个干货。
“遍历性”对个人而言,有什么用呢?
下面给出十个建议:
建议1:你要对“别的平行宇宙里的你自己”负责任。
这其实是对未来的你负责任。
有些看起来极小的集合概率,会通过时间叠加起来,形成要命的墨菲效应。
建议2:把自己的一生当作一盘棋来下。
人的一辈子就是一个蒙特卡罗发生器(我忍住没展开写这个),是一个概率统计的过程。
长久的行为方式,远比暂时的结果更加重要。
建议3:警惕那些极小概率的风险,不管利益有多大。
假如失败的结果无法承担,多高的期望值都不值得去下注。坐飞机呢?约百万分之一的风险,可略。
不要有侥幸心理。
建议4:别出局,保护自己人生的“遍历性”。
只要活得久,一切都可能发生。
做对的事儿,知错就改,别赌,别情绪崩溃。
建议5:别旁观,为自己的“遍历性”持续下注。
不好的季节,往往是耕种的好时候。
在大家都慌张的时候,看看能够埋下什么种子。
例如开始慢慢用闲钱定投指数基金,或者悄悄开个抖音号。
建议6:像冲浪那样平等享受波峰和波谷,享受整个旅程。
这方面我们要向植物学习,一年四季,花开花落。
苦中作乐,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建议7:别试图预测未来,而是提高自己的生命力。
生命力就是“反脆弱性”,就是在不可测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测试一下自己对现有生存条件的依赖性,例如是不是离开现在的工作就活不下去,离开了某个人生活就会崩溃。
2020年的这场危机,测试了很多行业,很多公司。
人们开始重新理解“在线”的价值。你该如何参与其中?
建议8:主动设计自己的“遍历性”。
假如你是顶尖厉害的人,选择那些“分布不匀”的吸收态行业,例如基金经理,明星;
假如你是喜欢平平常常的人,选择那些平均收益较高的“遍历性”的行业,例如医生,老师,工程师。
建议9:构建护城河,留有冗余。
别总处在绝境。总在为下一顿操心的人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吃饱后,试着去做一些吃饱了撑着的事情。
建议10:守住大钱,亏点儿小钱。
不要拿自己输不起的钱去冒险。
主动投资一些小钱,在那些肥尾的小概率事件上,敢于积极试错。当然,要是那种正期望值的事情,而非买彩票买币。
我们这个时代最奇妙的地方是:几乎每个十年都是完全不同的。
上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恍若隔世。
这个世纪的第1个十年,第2个十年,第3个十年,各个不同。
不确定性,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我们过去这三十年一路向上的好时光,才是“意外”的、奇怪的小概率事情。
当然,更奇怪的事情,是:
- 太阳何以如此牢靠地、接近于100%地升起?
- 水和空气为什么能恰到好处地供养我们?
- 大气层如何这般脆弱而又尽职地包裹着我们?
如此种种。
假如真有造物主,祂已经在我们生存所依赖的99%的事物上,提供了接近于100%的大概率。
而类似于病毒、环境污染、核战争等极小概率的威胁,也许是广义进化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有所准备,不被其杀死。
除此之外,生活中绝大多数困扰我们的小概率,其实都是人类百无聊赖的产物。
别为了那些可要可不要的小概率的浮世诱惑,而失去我们极大概率拥有、且不能承受其失去的阳光和雨露。
照顾好自己,活久点儿,我们会“遍历”更多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