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我与一位少年,漫步树林外。可是我俩终究要分开,满怀的离别话儿,无法讲出来……”
春节宅家看《囧妈》,听着剧中“囧妈”卢小花唱《红莓花儿开》,尽管这是一首描绘青春缅怀爱情的歌曲,却令我却想到了我和我的的“小小少年”,一路同行,母子一场,终将要看着他长大,独立探索世界……
讲真,看《囧妈》,有没有某个场景或某句台词,令你想起自己的母亲?或者想到自己的孩子?
我想到了我儿子。
想起即将10岁的他略带严肃地对我说:“妈妈,为什么有时候你会那么幼稚?”
他指的幼稚,是说有时候我在家边走边蹦跳,或是和他一起唱歌却走调且表情夸张等等行为。
我笑着回他:“妈妈原本就是这样的,你会觉得幼稚是因为你长大了,想法不同了”
我的小男孩,转眼间长成小小少年,我们同行的日子,我是否会不自觉地“囧”?
01囧妈究竟“囧”在哪?
①无法接纳孩子的真实面
电影中的“囧 ”来自网络用语,表示“悲伤”、“郁闷”、“失意”、 “尴尬”、 “无奈”等意。
囧妈的第一囧,是她把年过40的徐伊万,仍当成电影《童年的伊万》里的小男孩“伊万”,按照自己的设定去“安排”伊万的生活,而不是听真实伊万的想法。
和母亲“沟通”时,徐伊万表现出种种不耐烦,反复询问“我说话你听得见吗?”因为和母亲的每次对话,总是鸡同鸭讲。
“在你的心里面住了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
徐伊万的控诉,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有多少母亲,总想把自己的孩子当黏土,捏成自己想象中的作品。所以有人说,孩子虽然是母亲的原创,但母亲无法原创孩子的人生。
②明里暗里的“强迫”
著有《温暖的孩子》的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安东尼·比格兰认为,亲子间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喜欢强迫孩子。这种强迫包括肉体上的体罚,精神上的蔑视、歧视、嫌弃、嘲讽、漠视,语言上的咒骂、数落、呵斥,唠叨,以及跟孩子打冷战,摆臭脸的“冷暴力”等等。
囧妈的第二囧,是展示出一个母亲的全方面控制欲:对孩子各种“强迫”。
大到婚姻生活,小到喝水吃糖,母亲都要介入,徐伊万对母亲强加干涉的种种不满终于在车厢中爆发:
“在你眼里我的所有事情都是问题
婚姻是问题,身材是问题,
接不接电话生不生孩子都是问题
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你养的宠物狗啊。”
③孩子就是全世界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把母亲和婴儿间存在的“母子连心”的状态称之为“原初母性贯注”,指的是母亲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倾注在宝宝身上,全然忘我的状态。
这是一种丧失自我的状态,一般只会自孩子降生后维持几个月,之后母亲便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放手,但有些母亲却无法做到,既限制了孩子发展,也失去了自我。
囧妈的第三囧,就是浑然忘我,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
“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
“我能不管你吗?”
02抽丝剥茧看“囧妈”
①母爱的本质
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维托斯·德吕舍尔在《温暖的巢穴》中提到:
美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雌性动物在分娩阶段产生的激素催发了母爱,在分娩后,动物母亲会很快通过声音、气味、触感等信号辨认出自己的孩子,从此成为了爱护孩子、无私奉献的慈母。这种母爱的本能同样发生在人类身上,母亲从守护孩子中体验到了“幸福”,而孩子天生就渴望母亲身体的温度、心脏跳动的声响,这给他们带来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
有研究者为此专门做过实验:
有产妇在生产前说不喜欢孩子,坚决要求分娩后将孩子送走。通常情况下,这个孩子在医院一生下来就会被送走,母亲和孩子可能一面都见不上。在实验中,研究者告诉这位母亲,因为没找到合适的领养人,需要母亲先照看孩子几天。然后,研究者每天让母亲和婴儿接触几个小时,让她给婴儿喂奶。几天后,研究者告诉母亲说,找到领养人了,要把孩子送走。没想到,几天前还决绝地说不要孩子的母亲,现在却坚定地阻止孩子离开。
维托斯·德吕舍尔认为,这个实验证明,正是由于分娩时产生的激素以及分娩后和孩子的亲密接触,让这位母亲的情感从拒绝转变为对孩子无尽的爱,这就是母爱的本质。研究者也从之后的跟踪调查中,证实这位母亲确实是爱孩子的好妈妈。
②囧妈的产生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一直推崇“60分妈妈”,他认为女性凭着本能都能成为合格的母亲,但现实中出现那么多不会带孩子或者带不好孩子的母亲,是因为家庭和社会无法给予母亲提供稳定安宁的环境,特别是家庭中父亲的作为。如果父亲无法为妻儿营造一个保护型的、安全的环境,母亲就无法安心全情投入,把母性本能和直觉发挥到极致。
《囧妈》中,酗酒、家暴的丈夫,婚姻生活的不幸福让母亲卢小花一步步变“囧”。
③如果孩子没有母爱?
美国著名的犯罪学家、哈佛大学的格卢克教授夫妇认为,母亲对孩子的陪伴与爱无可替代。如果孩子在出生后得不到母亲的爱,他就可能会丧失爱的能力,严重的会带着恐惧及攻击性,发展出发社会人格。
他们曾经带领30多名专家,花了40多年,对监狱中的500名年轻犯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在这些犯人的父母身上找到了共性。
在这些犯人中,80%以上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母亲照管、被母亲漠视或者敌意对待,95%以上的人在缺乏相互关怀的家庭中长大。
格卢克教授夫妇总结出一个犯罪的诱因:孩子和母亲之间缺乏亲密的感情。
哈佛大学还有一项长达70年的人生发展研究,这项研究跟踪记录了2000多人一生的成长轨迹,旨在研究什么样的人生能让我们健康和幸福。
在哈佛大学心理分析专家乔治·维兰特教授的著作《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中,他阐述了这项研究的一些结论:
儿童时代受到良好母爱关怀的人,平均比没有母亲关怀的人,每年多赚8.7万美元;
在事业上,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男性工作效率;
孩提时代和母亲关系差的人,年老后更有可能患上老年痴呆症。
美国注册婚姻和家庭治疗学家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在《母爱的羁绊》中指出,
“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当父母成为先天的父母,儿女与他们关系的调适,乃至伤害的消弭,也许只有依靠后天的自助来渐渐完成。”
著名主持人杨澜说:
“子女从肉体和精神上脱离母体,是找寻自我的途径,这种冲动无论萌发得早晚,都来得很有必要,它使得我们拥有了重新感知生活、找到自我的机会,帮助我们与父母达成更为健康的亲密关系。”
03《囧妈》的启示:改变没那么难,但也不嫌晚
《囧妈》里,俄罗斯女孩娜塔莎和徐峥扮演的徐伊万有这样的对话:
娜塔莎:你为什么不选择逃离呢?
徐伊万:逃离?逃到哪去?
娜塔莎:你敢不敢把你的心里话告诉你妈?
徐伊万:那不敢。绝对不敢。
……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徐伊万终于把心里话对着母亲一吐为快,在和母亲历经生死,帮助母亲圆梦的旅程中,他和母亲,都得到了成长——彼此接纳和理解。
徐伊万和母亲的和解为我们做出了示范:改变,没那么难,也不嫌晚。
如果在亲密关系(与父母、伴侣、子女的关系)中,你感觉到“囧”(“悲伤”、“郁闷”、“失意”、 “尴尬”、 “无奈”……),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做出改变。
①行动之前先思考
行为学家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80%以上的时间里,是依靠自己的感性直觉,来处理事务的。你脱口而出的话,你不假思索的行为,都是你头脑中被预装了的固定思维模式在起作用。
比如囧妈卢小花看儿子徐伊万喝酒:
“喝酒会死的,你爸就是喝酒喝死的。”
这是妈妈的视角,反过来,从儿子的视角,徐伊万可能想过去了解母亲的过往?也只有当他和母亲在森林中互吐心声,听母亲讲起和父亲的恋爱、婚姻,看着母亲在婚礼派对中欢快起舞的模样,感受母亲在莫斯科红星大剧院唱响《红莓花儿开》的光芒,他才仿佛走进了父母的青春,试着去理解他们曾经的浪漫与激情、无奈与不幸。
香港导演许鞍华提起,年幼时她无法理解母亲时常流露出的孤独落寞,直到16岁父亲告诉她,其实母亲是日本人,战乱后留在香港却被婆婆禁止说日语。
因了解了母亲的过往,许鞍华导演的自传体电影《客途秋恨》里,才有了陆小芬和张曼玉扮演的母女从抵触对抗到相互疼惜。
所以,在与父母、子女、伴侣的相处中,你不妨多思考,为什么他(她)会这样想?这样做?如果换做是你,又会怎样?
②营造“促进性环境”
“促进性环境”是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所谓“促进性”,就是满足基本需要,提供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
他认为,母亲在孩子需要她全心投入要毫无保留地投入,而当孩子逐渐长大并开始适应新环境,母亲便可适度退出,让孩子渐渐独立。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不要用自己的欲望代替孩子的需要。
美国预防研究学会的主席安东尼·比格兰则认为,父母和孩子间可怕的“强迫”问题会导致人类社会的恶性循环: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总强迫我们,那等到我们当了父母,会代际传递地去强迫孩子,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呢,继续用强迫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所以父母给孩子营造的“促进新环境”中,需要避免强迫,可以通过一些非语言信号来影响孩子的心理,强化他的好习惯和积极情绪,这比叨唠、批评、责骂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
比如当孩子的行为值得肯定时,父母可以写一张鼓励的“表扬便条”给他。孩子看书的时候,在他面前放一盏小灯,如果发现他走神了,不要直接批评他,而是通过开关他面前的灯,来刺激和提醒他,这叫“注意力开关”。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东西就如美国精神分析师维奥斯特所说的:
当我说起“我”时,是个独一无二的、不与其他任何人混淆的“我”,在我为独立而努力的时候,就让爱来鼓舞我吧!
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腾出空间呼吸,成长更需要独立。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掌控感。英国小说家拉迪亚德·吉普林说得好:
在父母的家中,我是女儿;在自己的家中,我是主人。
③现在就行动:给他(她)一个拥抱
神经科学告诉我们:身体接触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有助于消除紧张和抑郁。
心理学家亨利·哈罗的著名论文《爱的本质》更是揭示了“接触安慰”对于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囧妈》里,徐伊万的妻子张璐问他:
"你有多久没有抱抱妈妈了?"
是的,你有多久,没抱抱父母亲?没拥抱你的另一半?没抱抱那个你认为长大了不再需要拥抱的少年?
现在,科学家们告诉你,更多的肢体接触,有助于培养更好的亲密关系。当下就行动,给他(她)一个拥抱,带着爱。
大文豪马克·吐温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回首人生时写道:
“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
2020,愿我们都能更好地成长,别辜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