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捧杀一个人比扼杀一个人容易的多,人们往往能承受别人的恶言恶语,却受不住几句恭维的假话。”
不论是生活还是职场,他人的赞美之词常充斥在我们周边。
这种夸奖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和仰慕,还有一种却是杀人于无形的奉承。
“哇兄弟,你清华毕业的怎么来这儿啦,真是屈才了”
“就是,太可惜了。高材生做这种杂事完全就是浪费时间”
“我们跟你都不是一个档次的,这哪是你做的事儿啊”
有时言语的厉害之处就是,哪怕你一开始不当真,但说的人多了,你心里就会有那么一丝丝动摇,一丝丝不爽,而这些都会变成种子埋在心底,随着日复一日的积累让你不断自我膨胀。
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一个棘手的项目,那些奉承你的人就会站出来:“这事XX一定能搞定,清华毕业可不是开玩笑的”“就是,他要搞不定我们就更别提了”。
这个时候,你就被架到了一定高度,上不去下不来,而最可怕的是,你已经无法客观看待问题,清醒地认识自己,只会盲目相信“我是清华毕业的,这点难题小case”。
当自大代替冷静的时候,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要知道捧得越高,摔得越惨,人们对你的期望有多大,失望就会多大,只增不减。
老板会暗暗打标签“学位和能力不匹配啊”,其他人则嗤之以鼻“清华也不过如此”。
这便是捧杀,给对手德不配位的夸大赞美,让他觉得自己屈才了,使其飘飘然,抬高他人对他的心理预期,进而在真正水平浮出水面时让众人失望,从而威信颜面扫地。
职场中的捧杀无处不在
其实所有的今天都是历史的重演,早在千百年前,古人就将捧杀这一技能修炼得炉火纯青。
01 智氏如何在捧杀下走向灭亡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实权逐渐被异性贵族掌握,经过一番你死我活,只剩下六方会谈:韩、赵、魏、智、范、中行,史称“晋国六卿”, 到春秋末期,范氏和中行氏自行作死败亡,于是剩下的四家刚好凑一桌麻将,即韩、赵、魏、智,其中以智氏为最强。
范氏和中行氏被驱逐,其领地被瓜分
智宣子去世后,智家的一把手变成了智伯瑶,世称智襄子或智伯,极具野心,处事强霸。古代人又没有手机电视可以打发时间,所以闲着就干一件事:挑事儿,约架。
智襄子
智伯先找实力最弱的韩康子要土地,但凡有点自尊心的都不想给他,这时,韩康子的谋臣段规说了一段话:“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智伯爱占便宜还刚愎自用,不给他地,打我们没商量,还不如给他点,他得到了土地,必然觉得自己最牛逼,觉得我们三晋都是怂货,就还会再向别人要地,碰上哪个正面硬刚的,一定会打起来,那时候,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有人觉得小不忍则乱大谋,段规的隐忍也没什么,但是要知道,在要地这事儿之前,《资治通鉴》还用一句话记录了另外一件事,“(智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这几个人早有过节,在一次酒宴上,智伯轻侮韩康子及其辅臣段规。
这时再回过头来看段规,就不得不佩服他的忍耐及谋略。
左一为段规
韩康子听取了段规的建议,派使者向智伯献上了一座一万户的城池。
智伯果然得意忘形,没多久就故技重施,向魏国的一把手魏桓子要地盘,魏桓子和韩康子一样不想给,这时同样跳出来一个谋臣任章问他:“为啥不给?”魏桓子说:“无缘无故的要,老子凭啥给?这次给了,以后没事就找你要咋办?”
任章这时说出了一段经典:“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无缘无故强硬要地盘,三晋肯定会怕他,我们如果给了地,智伯一定会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国家,那么这些弱势国,就会因有共同的敌人智伯而异常团结,同仇敌忾,这时智氏离灭亡还远吗?《周书》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您不如把地给他,让他骄傲让他飘,然后再联合被欺负的国家,一起灭了他,这不比我们单打独斗强太多?
魏桓子一听,大腿一拍:“厉害啊”,随即也给了智伯一座一万户的城池。
至此,两次成功靠动动嘴就要来地盘的智伯,已经飘到天上去了,他接着又向最强大的赵国要蔡、狼皋这两个地方,赵襄子可没惯着他,拒绝得干脆利落,智伯恼羞成怒,胁迫韩国和魏国一起出兵讨伐赵国。
这个临时联盟异常脆弱,韩魏心里早就不平衡:大家都是一把手,关系却不平等,没事就被你欺负,忍了这么久终于有了机会。
这时的智伯还很傻很天真,却不知道队友就是致命杀手。
结局: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夜里,赵襄子突然对岸上军队发动袭击,掘开水坝,倒灌智氏驻军营地,韩魏两军也从侧翼进攻,大败智氏军队。智伯被杀,智氏家族灭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晋国政局也成功的从四人麻将进阶为三人斗地主阶段。
三家分晋
“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韩魏对智,就是巧妙的用了捧杀的技能。
在实力有差距时,相对于诽谤和谩骂,捧杀才是最有效的攻击方法。
02 捧杀为什么能够杀人于无形
捧杀的典故出自《风俗通》:“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
蔡元培先生在辞职启示中就引用了这个典故:“吾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其实杀你马的人,就是站在路边给你马鼓掌的人,所谓夸之者就是害之者。
蔡元培
捧杀过程就像温水里煮青蛙,看似春风细雨,实则雷霆之击。
比如著名的胡惟庸案。在刘基倒台后,胡惟庸越发猖狂,贪污受贿,排除异己,甚至挑战朱元璋的权力,官员的升降、犯人的处决都不经过朱元璋批准。
奇怪的是,朱元璋对他的种种犯上没任何反应,任由他放纵了七年之久。要知道,朱元璋可不是什么善茬,他是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权力欲望极强的一个人。
所以我们揭开事实的表象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圈套,是朱元璋给胡惟庸下得一个套儿,成语叫“欲擒故纵”,专业点就叫“捧杀”。胡惟庸蹦跶得越欢,下场就越惨,朱元璋离真正目标也就越近。
“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那么朱元璋真正的目标是谁呢?
绝不仅仅是小小的胡惟庸,而是他背后延续了千年的丞相制度。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案发,与胡惟庸一同被处死的超过一万人,而在胡惟庸死后一个月,朱元璋就撤销了丞相这个职位,取消了中书省的设置,安排机构分流人员。
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干净利落。
胡惟庸案
我们回头看胡惟庸,能爬到丞相这个位置上,绝不是蠢人,但是在朱元璋的默许放纵,在满朝文武的恭维奉承下,他已经丧失了客观看待事物,冷静分析的能力,他忘了在他和刘基的斗争中,之所以能够胜出,不是因为他真的很强,而是因为朱元璋想让他赢。
他只是站在一级台阶上,就误以为自己窥见了天光。
捧杀之所以能够不露痕迹的摧毁一个人,就在于被长期的“捧”声音的洗脑后,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产生了一种虚幻的优越感。
而当这种虚幻被现实戳穿,就是时候从云端跌入深渊。
从云端跌落至深渊
03 碰上捧杀怎么办?
生活中的赞美,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很多时候我们无从分辨,但是不管外界如何,我们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
踏踏实实做事
在司马懿和曹爽长达十年的明争暗斗中,曹爽就用过“捧杀”一招。
他主动上书皇帝,要求给司马懿加官。皇帝应允,司马懿加官太傅。
多数人,一旦身居高位,就开始日渐膨胀,胡作非为加速灭亡,比如立下大功后的吴质,怙威肆行,飞扬跋扈,卒后被谥为"丑侯"。
但司马懿不是这样的人,他明白解决“高处不胜寒”的关键是踏踏实实办最紧迫的民生实事,积累良好的政治声誉。于是他为民请命,精简工程,罢除民工上万人,解决曹叡时代大兴土木的弊政,赢得百姓交口称赞。
司马懿
不管环境如何变,周围的人如何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以不变应万变,是面对捧杀最好的回击。
保持清醒的头脑,专注自身
二十多年前,美国曾用“日本经济是NO1”的妙计来捧杀日本。
日本经济越来越强大,国势也越来越强盛,美国于是制造了日本 “经济第一”的话题,引来媒体、舆论纷纷指责、丑化、围堵日本人。
很快,在随后的年代里,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
美国的手段放现在看非常熟悉,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就曾称“美国已不再是世界的过车头”,暗示中国的崛起,也有意让出主角的位置。
这是《时代》周刊封面第一次出现两种语言
但是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中国一直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定位,持续发展自己,坚定的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捧杀的逻辑在于,他人让你变成他所期望,你被夸赞沾沾自喜时,就将注意力从自我转移到了他人身上,这是枯萎的主因。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专注于自己,才能看清身边事物的真相。
人是一种很容易被意识控制的动物,一旦产生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内心就会没有沉淀,当我们没有了自己的态度,没有了自己的想法, 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离毁灭就不远了。
不是所有的赞扬都是善意的,有种赞扬是鼓励,有种赞扬是捧杀,如遇夸奖,需多思量。
被捧得越高,就越要危机意识,因为那意味着需要的真材实料就越多,否则只会从承受众人仰望,到摔倒在众人脚下。
捧得越高,摔得越狠
对捧杀最好的回答是:这些夸大其词的形容,都会被我们真的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