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我的人生算法

2019年5月16日  来源:孤独大脑 作者: 提供人:yuluan82......

A部分

一、这个世界上有时间旅行者吗?

霍金为此在2009年做过一个实验:专门为时间旅行者举办了一场派对。

实验的亮点是:为确保参加者真的是穿越而来,而非普通人前来冒充,霍金在派对结束后才向时间旅行者发出请柬。请柬上注明了具体的时间和地址。

我的人生算法

遗憾的是,并没有时间旅行者出现在霍金的派对上。这似乎意味着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

我的人生算法

说的好像时间旅行者很闲似的。又或者,时间旅行者是不自知的。又又或者,已经来过了,这就是他们恶作剧后的结果。

时间不可逆,可能是宇宙最奇妙的秩序之一。时间之不可逆流而上,凸显了其它所有可能的逆流而上的价值和意义。

上帝不会安排每个人的命运,祂只是设计了基本的算法。

时间均匀、单向地流淌,是这个算法不多的“第一性”设定。就像围棋的“气尽棋亡,隔手提劫”。“第一性”设定越简洁,棋局的变化越丰富。所以围棋比“第一性设定”更多的象棋复杂很多很多倍。

复杂即不确定性。

这就是人世之不确定性的原因。

人生观的界限之一是:你因不确定性而生的快乐,和你因不确定性而生的痛苦,孰大孰小?

然而,痛苦和快乐,并非“第一性”,最初的算法,未曾对其作出定义。

否则人类就会失去最重要的禀赋:自由意志。

所以,时间穿越者,要么因为获得旅行的权力,放弃自由意志;要么对上帝撒娇说:我两个都想要。

于是上帝可能设置一个类似于围棋里打劫的“第一性”,气虽尽,犹可循环。

作为条件,为了保持“自由意志”~假如自由意志并不是一个幻觉,时间旅行者会被从记忆里拿掉他重复过的那一段岁月。

那么时间旅行者的穿梭,又有何意义呢?

也许你我都是那个不自知的时间旅行者。

在上帝的算法里,我们的躯壳,盛放着我们的大脑,运行着我们的意识,被驱使于自由意志的那些并不自由的快乐、忧愁。

二、你是你自己的主人吗?

莎士比亚说:

“我们的身体就象一座园圃,我们的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不论我们插荨麻、种莴苣、载下牛膝草、拔起百里香,或者单独培植一种草木,或者把全园种得万卉纷披,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垦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在进入成人世界之前,“控制论”似乎是可行的。我们玩儿球,看物体按照牛顿力学精确计算出的抛物线飞行;我们学骑车,享受着惯性的乐趣。因为地球的转动,四季更迭。年少的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而内心底,则坚信世界犹如钟表般牢靠。

假如人也是原子构成,并处于物理世界中,那么,我们的大脑是否就遵循着物理定律呢?

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

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

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

关于决定论,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德·拉普拉斯写道:

我们可能将宇宙的现在状态视为其过去的结果和其未来的原因。如果一位智者在某个特定时刻知道使自然处于运动的所有力以及知道构成自然的所有成分的位置,并且如果他还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这些数据,那么他能将宇宙中的最大物体和最小原子的运动纳入一个单一的公式中;对于这样一位智者,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而未来就像过去一样呈现在他的眼前。

这位智者,就是著名的“拉普拉斯妖”。

“宇宙钟表论”认为,世界具有确定性、且可被数学方程式精确计算。只要知道某个物理世界的初始数值,我们就可以算出后面发生的一切。所以,从科学的角度看,宇宙中不存在不确定性,一切皆可预知。

十九世纪末,“上发条的世界”,被研究“三体问题”庞加莱叩出一个缝隙。他发现了混沌系统:

这是一种确定的但不可预测的运动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和纯粹的随机运动很相似,即都不可预测。

但和随机运动不同的是,混沌运动在动力学上是确定的,它的不可预测性是来源于运动的不稳定性。或者说混沌系统对无限小的初值变动和微扰也具有敏感性,无论多小的扰动在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

混沌现象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天气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混沌运动。混沌现象的一个著名表述就是蝴蝶效应:南美洲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可能会在佛罗里达引起一场飓风。

混沌系统经常是自反馈系统,出来的东西会回去经过变换再出来,循环往复,没完没了,任何初始值的微小差别都会按指数放大,因此导致系统内在地不可长期预测。

奥尔松举了二战时候的例子,他认为顽强的丘吉尔也许就是一只蝴蝶。

进入20世纪,量子机制取代了牛顿的物质观。原子和分子层面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难以被直观体验,仍然被加速般进入到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来。

宇宙开始不确定起来了,充满了随机和偶然。那个理性化的、符合物理定律的稳定世界,于动荡演变的真实世界并不相符。《深层学习》写到:

复杂系统的变革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生活在复杂的、不可预料的、不可简单化的混乱系统之中。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我们的自然界,也适用于社会环境。火灾和战争,地震和市场崩溃,全球变暖和国际贸易,事物间的关系远比简单的类比复杂得多。我们所在的系统永远以新颖的方式发生着变化。阳光之下,并无旧事。

进而,量子物理被引入人的大脑。

一群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用量子概率原理来研究人类的认知和决策行为,开创了“量子认知科学”:

正如微观粒子的行为是概率性的、不确定性的,人的认知和决策行为亦然。正如微观粒子的行为极易被情境影响,人的认知和决策行为亦然。

有人让爱因斯坦用不超过 50 个字来回答关于上帝的问题,而他只用了 32 个:

我信仰斯宾诺莎 的上帝,他以万物之秩序示现,不会干涉人的命运和行为。

我倒不认为爱因斯坦支持“决定论”。他曾经说过:我想知道上帝的构思;其他的都只是细节。“万物之秩序”,不正是造物主的“算法”吗?

三、谁在控制你的意识?

上世纪的70-8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复杂系统”,“涌现”则是复杂系统中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特征。涌现(Emergence),字面翻译为突然出现,在系统科学中它意味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系统都是由大量微观元素构成的整体,这些微观个体之间会发生局部的相互作用,然而当我们把这些个体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全新的属性、规律或模式自发地冒出来,这种现象就称为涌现。

Jeffrey Goldstein则对涌现作以下定义:

复杂系统中在自我组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新奇且清晰的结构、图案、和特性。

例如:每只小小的蚂蚁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个体,它们没有聪明的头脑,只会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然而,当把成千上万只小蚂蚁组合到一起的时候,整个蚁群就能体现出非常复杂、庞大的涌现现象,例如社会分工、集体协作等等。

人类的大脑是另外一个蕴含 “涌现 ”理论的令人震惊的例子。

组成人类基因组的 2万个不同基因中,大约有 1 / 3出现在大脑中,并且掌管着数百亿个神经细胞的生死。每一个神经细胞尽管相对复杂,但自身没有意识,或者说不够聪明。然而,当这些神经细胞相互连接时,便会形成一个令人惊讶的网络,该网络不仅比神经细胞总和更强大,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思考。尽管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仍然是 “大脑真正的工作机理 ” ,但很明显,以正确的方式将不太复杂的部分相互连成网络,便可以涌现思考和意识。

库兹韦尔的立场是:

如果生物体在做出情绪反应时完全令人信服,对于这些非生物体,我会接受它们是有意识的人,我预测这个社会也会达成共识,接受它们。请注意,这个定义超越可以通过图灵测试实体的范围——因为图灵测试至少需要掌握人的语言。但只要非生物体足够像人,我会接纳它们,我相信,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也会如此,不过,我也会把那些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反应却不能通过图灵测试的实体包括进来,例如,孩子们。

在库兹韦尔看来,如果你接受这样一种信仰飞跃,即非生物体就其感受性所作出的反应是有意识的,那么这也就意味着:

意识是实体整体表现出来的涌现特性,而不是由其运行机制产生的。

简而言之,他选择“相信”。

假如意识是“涌现计算”的结果,它又是如何被感知的呢?那些不可测的意识,是如何被穿起来,仿佛一个连贯(尽管经常不如意)的剧情,从而塑造了“我”?

大脑基于非常古老的设计,虽然其微观性和复杂性,成年人的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在历史进化的过程中,大脑的设计是低效而怪异的。但我们如何完成超级电脑都手足无措的任务?

《进化的大脑》说:单个神经元都是极其缓慢、不可靠且低效率的处理器。但是,大脑是一万亿个非最优处理器的聚合体,大量互联形成500万亿个突触。

因此,大脑可以利用大量神经元的同步加工以及随后的整合模式来解决复杂问题。大脑就是一台拼装电脑,尽管每一个处理器的功能极有限,但大量相互关联的处理器则效率惊人。

这就是大脑,它使用大量相互关联的平行构造,加上精细的反馈信息,就把简陋的部件组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装置。

大脑都不是设计完美的,它只是胡乱堆积在一起的一团东西。我们的情感、感知和行为的独特性,很大程度是因为大脑并非一台优化的通用解题机,而是寻求特定解的一团怪异聚结物。

心智和意识,是我们存在的根本,也是这个世界最大的难解之谜之一。我们很难从主观体验的角度去研究。

哲学家大卫·查默斯说:“我们用物理解释化学,用化学解释生物,用生物解释心理(也许要在前面加上:用数学解释物理)。但如何解释意识呢?”

让我们暂时放下对“我是谁”的纠缠,回到物理世界。

史蒂芬.平克这样定义:

心智是由自然选择设计来解决我们的进化祖先在他们原始觅食方式的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的一套计算器官系统 。

他认为:心智是我们祖先在解决生存问题的进程中 “自然选择 ”出来的 。心智不是大脑 ,而是大脑所做的事情 。人是心智进化的产物 ,而不是剃光了毛的 “裸猿 ” 。心智进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制最大数量的基因 ,而正是基因创造了心智 。

达尔文指出 , “那些令人叹为观止 、极度完美而精妙的器官 ”不是源于上帝的远见 ,而是由复制器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进化而来的 。

在复制器的复制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随机的复制错误 ,而那些恰好能提高复制器的幸存率与繁殖率的复制错误逐渐一代一代地积累下来 。植物与动物是复制器 ,它们复杂的结构因而看上去就像是被专门设计的 ,使其得以生存和繁衍 。

然而,上帝真的需要亲自参与设计完美而精妙的器官吗?不,祂只需要设计一套算法。

进化论是一种算法。维多利亚时期的计算机先驱人物,查尔斯·巴贝奇的观点是,上帝创造的不是物种,而是创造物种的算法。

2017年,AlphaGo团队推出AlphaGo Zero,此版本不依靠人类玩家的数据创建,且比之前的所有版本都要强大。通过自我对弈,AlphaGo Zero在三天内以100比0的战绩战胜了AlphaGo Lee,花了21天达到AlphaGo Master的水平,用40天超越了所有旧版本。

DeepMindCEO杰米斯·哈萨比斯说,AlphaGo Zero“不再受限于人类认知”,很强大。由于专家数据“经常很贵、不可靠或是无法取得”,不借助人类专家的数据集训练人工智能,对于人工智能开发超人技能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样的AI不是学习人,是通过对自我的反思和独有的创造力直接超越人类。

确切说,AlphaGo Zero也并非完全从零开始。DeepMind 的联合创始人Mustafa Suleyman 被问到Alpha zero 的强化学习是否真的证明可以不要训练数据?他说还是有三个前提:可预测环境(围棋规则)清晰奖励系统(输赢),无变数(variability)。

AlphaGo Zero对我的震撼,远不如最初战胜樊麾的那个初级版本。知道其原理后,你会明白,人类有史以来的棋谱毕竟是有限的,AlphaGo Zero更为高效的“自我学习”在想象之中。

震撼我的,是AlphaGo Zero从零开始发现的围棋招法,很多是与人类一样的。我不由得感慨人类的孤独与伟大。围棋有着超过宇宙间所有原子数量的变化,人类从头开始慢慢摸索,历经漫长的黑暗岁月,代代相传,竟能走得和阿尔法元一样对。

如果AlphaGo Zero是一套算法,人类会不会也是一套算法呢?

DeepMind追求的是“通用人工智能”,而非只擅长下围棋的AlphaGo。此路漫漫。

而人类是如何在亿万年间,逐步演化出自己的“通用人工智能”的?

四、什么是算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所有科学中最重大的目标就是,从最少数量的假设和公理出发,用逻辑演绎推理的方法解释最大量的经验事实。

算法就是一系列指令,告诉计算机该做什么。计算机是由几十亿个微小开关(称为晶体管)组成的,而算法能在一秒内打开并关闭这些开关几十亿次。最简单的算法是触动开关。

Cathy O相像、根据过往经验拟定计划的能力,创意及后续实际行动就源于此区。

部分认知是后者,多数则是习惯驱使。

本质上,并无“模式”这类雪球。滚雪球,其实是指一种学习系统。

3G资本的雷曼说:

“你必须不断地冒险。你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练习。早年,我在海浪中和网球场上练习。后来,我在生意场上练习。”

巴菲特自打耳光,买航空公司和苹果也是一次自我认知的刷新。如何解释这一点呢?一方面,你需要不断学习;另外一方面,你需要一个一以贯之的强大愿景,来支撑自己前后不一致的不要脸。

动机+专注+学习,几乎是所有强者的共同秘密。

回到我们的模型:

1、阿尔法狗的每一次自我对弈的数据,都能生成新的感知;

2、核心是其算法,该算法通过滚雪球式的强化学习,令AI越来越强大;

3、红字部分的人类弱点,阿尔法狗完全没有;

4、黄线部分的西西弗斯,阿尔法狗天生就是;

5、它正是斯金纳眼中“客观无情&强化作用”的完美造物。

如我所言,牛人牛企,大多是一个人肉阿尔法狗。有些人的天赋,例如超级理性,其实是人格缺陷。我们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变成超人。

如这两年红火的巴西3G资本,其公司强调“找到差距”和“弥补差距”,这就是企业的强化学习。他们追求“永不知足”,Go extra mile,这就是AI的不断重复。

D、部分

下面是我为“得到”准备的内容的提纲。希望能提前得到你的一些反馈。

九段,是一个求解的过程。而你,是这道题最大的已知条件。

让我们继续沿用此前围棋的譬喻,用段位来描述闭环认知的9个层级。

闭环认知的核心是:

找到你的算法内核,然后不断重复,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我希望探索一个可以循序渐进、逐步习得的思考和行动框架。

本系列文章,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

上半场,从初段到六段,是一个切割钻石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找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小的那个内核。

下半场,就是如何通过复制,令最小的内核最大化。

上半场是做减法聚焦,下半场是做加法或乘法放大。

1、发现内核,是一个求解的过程,是对真相的科学性追求。

2、这个过程,需要勇敢的独立思考,和聪明的试错实践;

3、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其成功的最大秘密是:找到可大规模复制(具有连续性)的“大概率事件“。

初段:靠谱闭环

我的人生算法

要点:待在自己的能力半径内,做一个靠谱的人。

二段:节点闭环

我的人生算法

要点:感知-认知-决策-行动,四个节点,就像高尔夫的挥杆动作分解。

三段:心智闭环

我的人生算法

要点:如何不掉链子?聪明人如何不干蠢事?我将五花八门的非理性归为四大类别。

四段:重启闭环

我的人生算法

要点:每一次都从头思考,每一天都焕然一新,每完成上一次认知闭环,就归零重新启动。

五段:成长闭环

我的人生算法

要点:将“自我进化”变成一个可以复制、可以加速的系统。

六段:内核闭环

我的人生算法

要点:找到核心算法,发现你自己的商业模式的种子。

七段:复利闭环

我的人生算法

要点:以“大规模复制”,实现爱因斯坦所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

八段:愿景闭环

我的人生算法

要点:在极度不确定的现实世界中,建立起乐观的未来与严酷的现实之间的秘密联系。

九段:认知闭环

我的人生算法

要点:来到最高段位,回到一个基本的圆环,圆心只有一句话:发现通向自己的道路。

D、部分:闭环认知有以下使用要点:

要点1:学会构建自己的技术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说过:“通过拓展我们不假思索就能运算的能力,文明就会大为进步。”

对个人而言,同样如此。我们需要像机器学习那样,具备“一种能够构建自我的技术”。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能力评断一条鱼,它将终其一生觉得自己是个笨蛋。

现实中的大多数学习,都是将自己往笨蛋的方向发展。

认知升级的本质,是要找到你自己最小的那个内核,然后令其最大化。

如上所述,认知闭环的九个段位,就是并不复杂的9个步骤:

第一步:凡事有交代,待在能力半径内;

第二步:理解并掌握认知闭环的四个节点,完成好每个击球的基本动作;

第三步:令上面的认知闭环的四个节点之间不要掉链子;

第四步:不管前一个球打的是好是坏,你总是能够什么都没发生似地启动新的一次闭环动作;

第五步:让雪球滚起来;

第六步:发现自己最小的那个内核;

第七步:通过复制,令自己最小的那个内核最大化;

第八步:仿若星空,赋予自己目标、方向和意义;

第九步:找到通向你自己的道路。

要点2:穿越认知知识的海洋

当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认知闭环系统,当我们穿越未知世界,手里拿着本文开篇的那张认知地图时,就能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

你未必要什么都懂,你只需要一个强大的基点

原因一:对内,拥有强大的基点,才可以实现大规模复制;

原因二:对外,你作为强大的基点,才能够实现互联。

计算思维的核心,是“关联”。你的价值,取决于链接的数量和价值。

当我们穿越认知知识的海洋时,有以下两个原则:

原则一:你不必拥有整个海洋,但是要像切割钻石一样,不断雕刻你的认知闭环;

原则二:你不是要具备更多维度的认知能力,而是学习其底层算法,应用于自己的认知闭环。

要点3:令自己最小的那个内核最大化

这个要点有以下4层含义:

  •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最强大的内核。
  • 你只有一层一层剥下去,直到剥不动了,剩下的那个最小的硬核,才是属于你的硬核。
  • 然后,开始让这个内核的能量和价值最大化。
  • 你必须认识到这是你的一切,并且珍惜它,爱上它。

巴菲特说:“每次我看到某家公司的削减成本计划时,我就会想到这家公司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成本。那种想短时间内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在削减成本领域是不会有效的。一位真正优秀的经理人,不会在早晨醒来后说‘今天就是我们削减成本的日子’,就像他不会早上醒来后决定开始呼吸一样。”

这句话的含义是:控制这件事情,本来就该是优秀经理人基因的一部分

我们无法把一个悲观的人变成乐观的。即使能做到教会一匹马数数,它也永远不会成为伟大的数学家,除非它的理想是在马戏团表演“会数学的马”。

接受和拥抱自己的局限性,不仅不是悲观,不是宿命论,相反是在人生的长河迎头而上。能够对自己做出科学的、也就是近乎残忍的分析和判断,常会带来乐观的结果。

发现你自己,这是实现“个人策略”的关键。

个人DNA与企业DNA并不直接关联。伟大的喜剧演员很多都是悲观主义者,骨子里悲观的人,常常能打造一个积极乐观的企业。

个人和企业的“复制”,也需要像DNA的复制一样,具备完美的精确性。

要点4:改写决定自己命运的DNA

摩西·西夫是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先驱,他研究生物如何对其基因组重新编码,以应对压力和缺乏食物等社会因素。他的研究表明,从母体传递到后代的生化信号告诉孩子他们将要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这改变了基因的表达。

“DNA不仅仅是一系列字母,它不只是一个脚本。” 西夫说。 “DNA是动态的电影,我们的经历正在被写入DNA”。它是互动的。你可以控制基因的表达方式,你可以为自己的命运设置角色。你可以设置新的故事线。

一个人的命运,为什么和另外一个人迥然不同?

我们又该去哪里找寻心底的自由?

摩西·西夫说:我们的DNA是由两层信息构成,一层信息是古老的,千百年来进化而来,很难改变;另一层是表观遗传层,开放,动态,设置了可以互动的故事线,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命运,并改变下一代的命运。

认知闭环,试图建立起某个系统,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很厉害的人”,将自己的无数个正向的认知闭环,写入自己的后天基因,把自己的生命设置称为有担当的生命。

一旦你掌握了自己的底层算法,你也许就有了些许把握自己命运的权力,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自由。

要点5:非凡的成就不需要非凡的元素

10年前我看过一条新闻,国外有个妈妈办了一个摄影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摄影展的主题很普通,只是摄影师拍下自己孩子的日常点滴;摄影技术也没有任何高明之处。但是仍然人赶来小镇,一睹为快。

那么,魔力在哪里呢?秘密就在于:这个妈妈从孩子出生开始,每天为她拍一张照片,一直到孩子成年,一天都没错过。所以,即使每张照片都是那么普通,但是,几千近万张照片串在一起,实在是震撼人心。

大多数人没有看透以下几点:

1、成就非凡的荣耀,未必需要非凡的基本要素;

2、 一个妈妈照相,拍了17年。这是一件可坚持、可以由量变跃升到质变的事情。但绝大多数事情并不符合这个逻辑。例如你再勤奋,也很难成为诺奖得主,等等。

3、可是,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做着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有所成就的事情。

要点6:“认知闭环”是更为重要的认知升级

认知升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毫无意义。

我们此前说过巴菲特的比喻,与其试图越过七英尺高的横杆,不如找到很多个一英尺高的横杆。妈妈摄影师每天拍一张照片,就是一英尺高的横杆,毫不费力就能实现;但是你如果试图称为一名摄影大师,让照片上《国家地理杂志》,那可能努力一辈子也不能实现。

对于一个人而言,能够完成认知闭环,也许比认知升级更为重要。

有时,为了让“认知闭环”这个雪球滚得更好,我们甚至还要“认知降级”,逃离那些更高级事物的概念诱惑。

就像芒格说的:我们比别人优胜的地方在于我们选择避开恶龙,而非(更有本领)杀死它们。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认知闭环”,也视为“认知升级”的一种吧,只是和我们平常理解的形式和方向不太一样。

要点7:切割、而非堆砌

首先,我们要纠正一个被广泛误解的概念:多元思维模型。

芒格说:「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大多数人都只使用学过的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办法。”

问题在于,极少有人能够在头脑中拥有这些思维模型。进而言之,这是一个很难搭建的模型。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用切割钻石的方式来理解“多元思维”。不同学科的知识,是为了切割“个人认知内核”,否则,你会掉入一团蜘蛛网。

也就是说,当我们试图解决某个问题时,不是用各个维度的思维来验证方案,而是来“证伪”—也就是切割方案。

这是一个求解的过程,一个通过雕刻来自我完善的过程,而非堆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学习都是无效的。

要点8:兼具两种对立能力,并切换其间

一个完美的“认知闭环者”是什么样子的?

他既能够如科学家般求真、证伪,又能够如企业家般,在迷雾中作出大胆的决策;

他既能够如理科生般具备量化思维,具有科学逻辑,又能够如文科生般赋予意义、讲述故事、绘制愿景,具有故事逻辑;

他的轨迹充满理性,舞步充满激情;

他近乎冷酷地理性、客观,正视现实,又能够在没有头绪的情境下挥剑而下,砍断死结。

即使现实确实总是乱作一团不见头绪,他也像科学家费曼:“我可以在疑问和不确定中生活。我有大致的答案、可能的信念、对不同事物不同程度的确定”。

用于呈现结构的棋盘是静态的,但正如我们前面的5个比喻,认知闭环是不断转动的。

歌德说:所有真正智慧的思想 ,都是千百次思考的产物 。但要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思想 ,我们必须诚实地思索 ,一遍又一遍 ,直到它们在我们的个人体验中生根为止。

在“认知闭环”的九段历程中,我们穿越了上面图片里精彩纷呈的认知世界。我们不打算做一个知识的集邮者,而是试图从中发现自己是谁(who),想要去哪里(where)。

在找到自己的内核之后,我们得到了自己的底层算法,还需要进行大规模复制。

所谓事业,是将一个人最小的那个内核最大化。

这时,我们便要面对“如何去(how)”的问题。

当我们聚焦于自己的内核时,我们便不会迷失在认识的海洋中,而是从中发现与自己关联的那部分。有些看起来似乎对立、冲突的思想,一旦和你的坚定的基点发生联系,便被整合为一个整体。

于是,雪球越滚越大。

最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努力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以令自己干蠢事时更加心安理得。

追求认知的升级,不是堆砌知识,单纯扩大边界,而是痛苦的消减无知、自我雕刻、发现自己的过程。

下面是我的10大结局建议:

1. 这个世界快得无人能都抓住。试图通过洞察事物的内在秩序而征服世界极其困难。远不如构建自己的内在秩序。

2. 你要制定新的策略,不再预测胜利和能力,而是更多地在这个不可预测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3.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4. 设法找到上帝创造你的基本机制。上帝从来不给你自己的说明书。

5. 有些人的天分是,高效地大规模试错,又不被拖垮。

6. 人最擅长的领域,是他能有效榨干自己的领域。所谓天赋,就是让自己在某个领域长时间处于极限状态。

7. 只有具备坚硬的内核,方有资格谈All in。在此之前,你要勇于做一只乱撞的苍蝇。

8. 激光般的专注力,是最重要、也是最反人性的能力。

9. 你只要拥有一个很小的内核,即使没有资源或者权力,也可以连接整个世界,实现网络化、指数级的复制和增长。

10. 时间是一种可以自动驾驶的机器,它是一切秘密背后的秘密。

据说,一系列物理常数中的任何一个变化1%,这个宇宙就不复存在,人类也就可能不出现了。好险!

意识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或许如艾略特所说:我们是一个过程,是一次绽放。自由意志和我们自身的命运究竟是如何联合工作的?时间用分针和秒针把我们切成一个个切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那些悲观的人们,在躲避命运的路上,与自己的命运不期而遇。我们该像罗曼.罗兰那样:每一个流逝的时刻都为我们揭开面纱,露出一张不期而至的面庞,我毫不犹豫地正视她,抛弃先前不真实的幻想,不管它们多么宝贵。

他在《约翰·克利斯朵夫》写到: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

在这个有限度的安全城堡里,有限的时光仿佛一道护城河,城墙内是我们无限的不确定性,背后的算法并无正误、高低之分。像莫利说的那样:

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